本文目录一览

1,心经书法作品可以参加书法比赛吗

绝对可以
可以、

心经书法作品可以参加书法比赛吗

2,佛教心经全文是什么

佛教《心经》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有260字。全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扩展资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於此经,故名为《心经》。此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宣扬空性和般若,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佛教心经全文是什么

3,送人的心经书法作品落款

上款XXX 先生(道友,长辈,等)雅正 下款 后学(地,学生,弟子等)XXX敬书 某年某月 印章

送人的心经书法作品落款

4,心经书法最好的作品

心经书法最好的作品如下:一、晋 王羲之《心经》书法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行书独步天下,自古无人能及,集王羲之《心经》字字从王羲之作品中集合而来,字字经典,潇洒俊逸,结体森严,是学习行书的绝佳范本。二、唐欧阳询《心经》书法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洲临湘(今长沙)人,“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所书《心经》,据传是在名刹白鹿寺完成,更为这一书法经典打上了浓厚的人文烙印。三、元 赵孟頫《心经》书法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湖州人,“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四、明 文徵明《心经》书法文徵明(1470-1559),字徵明,长洲(今苏州)人,明代中期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在出版物中尚未看到有文征明的楷书《心经》,但在国内各大拍卖公司举办的中国书画拍卖会上,却并非罕见。五、明 董其昌《心经》书法明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后期著名书法家,书画理论家。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谥文敏。画风显著,为“华亭派”之首领,并精鉴赏,富收藏,书画理论的著作亦非常丰富。

5,心经可以在任何书上书写吗

不可以,因为写错经文也是有业障的,而且如果书上有经文给那些不懂的人乱放的话也是造业。因为经书是不可乱放的!请三思!
目前解释心经的书很多,看的眼花缭乱,其实都雷同。和原经文的精髓相差甚远。建议只看原文。宁肯千年不悟,也不要一日错路!

6,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译文: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的法宝。扩展资料:主要思想此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故称《心经》。

7,用毛笔写心经落款有什么说法听别人说不要落上自己的姓名不

为什么不可以呢。当然可以落款自己名字。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不写姓名,应该写法号吧,这个问你的师傅就知道了(如果没有的话你就备注居士也可以啦)。
佛第子沐手恭书。
你好!为什么不可以呢。当然可以落款自己名字。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打字不易,采纳哦!

8,心经是260个字288格字的心经宣纸上怎么写

26O字288格怎么写
建议横用:天地共留7.5cm,中间27.5cm分成11份书写经文,每份纵长2.5cm;左右各8cm,中间84cm平分成28等份,题款共占去4等份,其余24份书写经文,每份横阔3cm。中间24*11=264格,前后各空2格中间不加标点。
看你写多大字了,如果是小楷,可以选择半生熟性质的宣纸或者加工纸,比如粉彩,色宣等等。如果是大字,一般 宣纸就可以了。

9,佛教心经全文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54532257.html?word=佛教心经&fr=wenda_ala&device=mobile&ssid=aafdcedad1bbd3d6bcfbcedad1bb1806&from=844b&uid=0&pu=usm@4,sz@1320_2001,ta@iphone_1_10.3_3_603&bd_page_type=1&baiduid=716C50DC2200D715D15AB0E451AF48D2&tj=wenda_1_0_10_l1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念duo).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10,关于张爱玲的心经

《心经》是张爱玲继《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后发表的第三篇小说。  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她的短篇小说《心经》更是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或者说从心态上无法接受。甚至有部分人说根本不明白张爱玲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小说,一点儿都看不懂。其实,作品与读者之间是有互相选择的特性的,《心经》尤其体现了这一点。读《心经》,先要明白张爱玲那种不落俗套、天马行空、甚至带点儿偏执狂的女性的思维方式和心态。这一点上如果能通达了,那《心经》也就不难读了。就像题目暗示的,在这场畸形的爱恋中,每个人物心里都有一本经,人人有异,本本不同。  很明显,许小寒是一个非常聪明、早熟的女性。在文中可以看出来,小寒的身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男孩子喜欢她,她非常有魅力。典型的代表就是龚海立。龚海立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学习、前途,样样都好,也有女生喜欢他。但是,在许小寒和龚海立二者的关系中,很明显,龚海立根本不是小寒的对手。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一向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完全敬而远之。”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聪慧、有自我意识的年轻女性身上都不为过。因为一般来说,在年轻的时候,女性在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比男性发育的要早,也更加敏感,所以,一个20岁的男性的心理成熟度有可能只是是跟一个15、16岁左右的女性差不多。像小寒这样聪慧的女性不喜欢自己身边年龄差不多的男孩子是可以理解的。许小寒那么清灵、敏感、骄傲,而龚海立在相比之下那么迟钝、俗气、笨重。  而她周围的环境又为她的“畸恋”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就是时代的转变。在中国古代,一般的家庭里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而在张爱玲的时代就不一样了。这篇小说是1943年写的,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接触到了新型的家庭模式,许峰仪无疑也是。父亲不再是仅仅代表“严厉、父权、家长、尊敬”的符号。他可以以相对平等的姿态与女儿一起生活、玩乐。许小寒从小接触到的父亲是疼爱她的,亲近的,平等的,而不是像以前的父亲一样:严厉的,高高在上的、需要去敬重的。这其实就是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父”的形象。对传统父权的反叛在作者张爱玲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张爱玲其实扮演了一个反叛者的形象,父亲在她心里没有任何权威可言。既然父亲不再是“不可触及的权威”,那“爱”也就有了可能。试想一下,如果张爱玲的父亲是传统型的父亲,拥有不可动摇的“父权”,那张爱玲有可能写出这样的文本吗?如果许小寒的父亲也是传统“父权”的代表,那小寒还有可能爱上他吗?其实,许峰仪在这篇文章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了,不是一个“父亲”,而只是一位“男性”,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父性”。跟一个没有“父性”的、很优秀(文中说许峰仪有钱有权,且从字里行间可以推断出他应该很优秀)的男性一起生活那么久,有感情是符合情理的。  作为“父亲”,许峰仪无疑是不合格的。他明明知道女儿对他的感情,但还一直配合、纵容,这是许小寒不能自拔的直接原因。另外,作为一个纯粹的“男性”,他也是不合格的。从他对待三位女性的方式就可以看出。  第一是许太太。很多读者非常疼惜许太太,说她是伟大的母亲。但是对待这样一个很好的女性,他是怎么做的呢?随着许小寒渐渐长大,她把许太太比下去了,她更年轻、更漂亮、更聪明。所以,许峰仪渐渐的把爱移到了许小寒身上。文中许太太提到:“我三十岁以后,偶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着笑……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所以,应该怪的是许峰仪。作为人夫,这种时候,这种行为,是他应该有的吗?  第二个便是许小寒。毫无疑问,许峰仪是爱过许小寒的。小寒真的很优秀。在这种关系毫无威胁的时候,他可以安然的享受。但是,许小寒是要长大的。一方面,他不能再欺骗自己了,许小寒在渐渐的脱离“孩子”这个概念,走向一个成熟的女性。文中有提到许峰仪意识到了:“小寒——那可爱的大孩子,有着丰泽的,象牙黄的肉体的大孩子……” 、“峰仪猛力掣回他的手,仿佛给火烫了一下,脸色都变了,掉过身去,不看她”。许峰仪还没有开放到可以与自己的女儿有什么结果的地步,许小寒也到了该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的年纪,所以,他必须得放弃,为了她,更为了自己。小寒的爱那么狂烈,如果在这样下去,指不定会造成什么后果。他也想要健康、正常的生活。这种爱如此自私,必须要停留在不伤害他的利益的范围内。没有许小寒他照样可以过的很好。所以,放弃小寒的时候他没什么太大的痛苦。因为他找到了替身。  就是第三个:段绫卿。他对这个女性的伤害不言而喻。他自己也知道,绫卿是放弃了更合适的龚海立、出于对自己的爱而跟着他的。他对绫卿的需要就是对小寒的补充。绫卿与小寒长的很像,但,她不是许峰仪的女儿。所以,许峰仪想要怎样都可以。而补偿,就是金钱、物质。  这就是许小寒爱的人。那么不值。符合了张爱玲一贯的写作路子,世俗。  其实就像许峰仪在文中说小寒的一句话:“天下的天真的女孩子,大约都跟你差不多罢!”这是一句反讽的话,但很好的概括了许小寒的特色:天真又卑鄙。天真体现在她爱的纯粹以及对爱的坚持。她的爱是不掺杂任何别的成分的。比起许峰仪的自私、段绫卿的世故,她的爱无疑是最真诚的。她坚信许峰仪只会从许太太和许小寒中做选择,她以为她控制了许峰仪,但她真的是太天真了,不是许峰仪的对手。所以,当她得知许峰仪和段绫卿的关系时才会反应那么剧烈。从这一点来看,许小寒虽然比白流苏就更天真一些。但同时,她是那么自私、卑鄙。为了保住许峰仪的爱,她把自己的妈妈当做情敌,伤害了自己的朋友波兰(当然,波兰又报复回来了,这就是张爱玲的真实与世故),利用了龚海立,不惜撒谎、撒泼……这是张爱玲笔下又一个略带畸形的女性形象,与同年发表的《沉香屑》、《金锁记》、《倾城之恋》等作品中的女主角一样,可怜又可恨。  但在我看来许小寒的某些特质是受到作者的肯定的,从文章开头就可以看出来。许小寒出场时的气质其实跟张爱玲本人的气质很像,文中说她:“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她的价值在于她爱,她追求,她反抗。她有积极地热烈的世俗的生活方式,嚣张跋扈,就像张爱玲本人。“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相比之下,许太太就像是一个反面。她以前不阻止许小寒与许峰仪之间的感情,因为她不敢相信;后来,段绫卿出现了,她也不去反抗,因为在她看来,爱就那么几年,爱过去了就没了。她和许峰仪也是因为爱而结婚的,最后还不是沦落到这样一种地步。她所要求的只是一个能过得下去的生活,一个表面上还完整的家。就像许峰仪走之前她说的关于药的那番话,她只想安安静静的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等待着许峰仪爱完了之后回到她的平凡的生活中来。这也是一个悲剧女性的形象。
《心经》最早发表于1943年8月柯灵主编的《万象》月刊上。  《心经》中许小寒,她正值豆蔻年华而莫名其妙地爱恋着自己的父亲许峰仪,有着恋父情结,"心经"寓意着这种性爱情结的潜在作用。这种畸型的性爱关系是导致这一幸福家庭破裂与她自己健康爱情毁灭的内在原因,许小寒由对父亲的血亲之爱逐渐转变为一种对异性的眷念与恋慕,由自然天伦的父女关系蜕变为恋人关系,进而发展为少女对男子的倾心依恋和狂热追求。许小寒对父亲畸形的缱眷柔情,导致她把母亲视为情敌和排斥对象,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年青美貌去反衬母亲的年老珠黄,打趣母亲偶尔艳丽的着装,使得着这位贤妻良母产生自卑感而离开丈夫。其父许峰仪在意识到这种畸形性爱的尴尬和危机后,不得不用李代桃僵的办法来解决。这篇作品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表现了现代西方文化中非理性主义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冲突,同时揭示了这种非理性主义思潮对中国女性在性爱方面的巨大影响。而与此相对的是《沉香屑·第二炉香》中愫细这一形象。愫细"天真得使人不能相信",她真心爱着她的"罗曼蒂克的傻子"罗杰,两个人本来是自由恋爱而结合。新婚之夜,天真的愫细被罗杰正常而普通的热情和爱吓得连夜逃回娘家,结果弄得满城风雨,罗杰因此而发疯。神往于自由恋爱的愫细,思想深处还有一个封建阴魂在作祟,盼望真正的爱的降临而又畏惧它,封建观念通过愫细的爱心把罗杰逼上了死路。
其实饱含着张对父亲的爱

文章TAG:心经全文书法心经  全文  书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