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郭沫若余秋雨他们的经典散文

郭沫若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舍我一生》
郭沫若的《丁东草》 余秋雨《千年一叹》
高中时学的《道士塔》是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相当的经典!
郭沫若:《说中年》余秋雨:《文化苦旅》

郭沫若余秋雨他们的经典散文

2,郭沫若的散文诗

http://www.98yw.com/soft_show.asp?softid=10801这是海燕屈原没找到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静夜》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郭沫若的散文诗

3,求郭沫若的散文鹭鸶原文谢谢啦

鹭 鸶——郭沫若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可不用说,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然而鹭鸶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它的美。那雪白的羽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鹭鸶设计出的镜匣。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顶端,看来像不很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放哨,可它真是在放哨吗?黄昏的空中偶见鹭鸶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鹭鸶不会唱歌。但是鹭鸶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求郭沫若的散文鹭鸶原文谢谢啦

4,郭沫若散文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先生散文《银杏》片段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在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你,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亭亭最是公孙树,挺立乾坤亿万年。 云去云来随落拓,当头几见月中天。 郭沫若 一九四二年五月廿三日

5,郭沫若的散文集有哪些

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先生散文《银杏》片段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在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你,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亭亭最是公孙树,挺立乾坤亿万年。 云去云来随落拓,当头几见月中天。 郭沫若 一九四二年五月廿三日

6,郭沫诺的散文

银杏  原文: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是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你好!郭沫若散文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7,郭沫若散文石榴 全文

作品全文:五月过了,太阳增强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1,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3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4,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扩展资料:实际上,在这篇文章里,石榴不仅有着夏天的品格,她的花朵,还是夏天的心脏。在自然与科学的意义上,充塞宇宙、无穷无际的夏天的热力虽然来自于太阳,但在《石榴》之中,在文学审美的意义上,这样的热力却是来自于“石榴”,来自于那一朵一朵的小小的“榴火”。正是那火红的、燃烧的石榴的花朵,在给夏天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热力,她是夏天的心脏,也是夏天的灵魂、夏天的生命之源。她的美丽,她的灿烂,她的燃烧,她的生命的热力,不仅是对夏天的装点和呼应,更是对夏天的“授予”。作家对石榴形象的刻画颇见匠心。仿佛一则影视小品,作品从开始就为读者不断呈现着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影视画面。先是一幅中远景的画面:炎热的夏季,万木丛中开花的石榴。第二段,是一幅近景:集中展示了石榴的形象,她的枝干、她的叶片。第三至第六段,特写:以动态画面的方式展示榴花的形成、特征,及其在秋天结成果实。第八段,画面拉回,重新展现中远景的夏季图景。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石榴
<石榴> 郭沫若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瑕不掩瑜 才情富赡--解读郭沫若散文《石榴》 一代文化大师郭沫若先生,一生里建树众多,贡献卓越,其富赡的才情表现在其所涉足的所有方面,仅以其文学创作而论,诗歌、戏剧、包括散文,无不出其类而拔其翠。关于郭沫若先生的散文创作,黄修己先生在《中国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中说:郭沫若的散文“纵情抒写,无拘无束,似不讲究锤炼,正如万斛泉源,奔涌而出,似滔滔不绝,亦能止于所当止,那潇洒之态表现了作者的富赡才情。”黄先生的看法是十分正确的,本文拟通过对郭沫若先生的散文《石榴》的解读,以窥斑知豹之法,去窥见郭沫若先生即使在短短的《石榴》一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富赡才情”。 《石榴》落笔伊始,即言“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这是泛写了一句树木的整体,顺利地切近了题目,然后说:“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轻松地把所写树木的范围由整体缩为局部。他接着写道:“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所写树木的范围进一步由局部缩为个体,从而步态工稳地切入了本文的题目:《石榴》,也干净利落地结束了行文的第一段。这一段旌旗初展,即显示了作者娴熟的行文技艺以及清新的笔路。 第二段紧扣上文,承转分明而又衔接自如,以“石榴”起语后即援梅柳作比,又以双起分承的句法,对石榴的枝干与叶片进行了“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的对比描写。双起分承的句法,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AB,BA”型,这种句法在中国历代文字中比比皆是,如《孔雀东南飞》中之“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即是。又如韩愈《奉和裴相公东征途经女儿山下作》中的“旗穿晓日云霞杂,山倚秋空剑戟明”也是,古人析此两句诗云:先“以我之旗,况彼云霞”,后则“以彼之山,况我剑戟”。双起分承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是“AB,AB”型,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即是。郭沫若在这儿使用的即是这后一种,这是一种更为常见的形式,所以也更典型,它显示的正是作者深有渊源的语言功力。 在双起分承的紧凑而又简短的句子之后,作者即以“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一句,舒展地收束了第二段。 第三段以一个“最”字,由上一段对石榴的枝干和叶片的描写,简捷地过渡到了对石榴花的描写。几乎与这个“最”字异曲而同工的是,第四段又是以一个包孕量非常大的“单”字开头的句子:“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就已经是一种奇迹了”,这一个“单”字不仅使文意又翻进了一层,而且还兼备了“其它的就不用说了”的弦外之音,语言经济而实惠。 第五段写石榴从花到果的变化,对此“妙幻的演艺”,作者的设喻古朴典雅:“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田+田+田+缶]”。在这一喻式中,作者使用的三个喻体:“红玛瑙的花瓶儿”、“希腊式的安普刺”、“中国式的金[田+田+田+缶]”,由于下文将要对其进行否定的论述,所以这里只肯定其古朴与典雅而已。 第六段仍写石榴果,却手法一换,以一个疑问句翻新文意:“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田+田+田+缶]吗?……”,这一段,作者逼真地写出了秋天石榴成熟且饱绽后裂开缝隙,露出一排“透明光嫩”的石榴籽儿时的状态。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情趣横生,而全文对石榴刚健秀丽乐观向上的特征的描写,也至此告终。 本来,文章是可以在这个地方收束的,但作者却意犹未尽地又悠悠地缀了三段。 全文第七段的第一句:“我本来就喜欢夏天”,风云突变,看似离题突远,实则是作者笔法上的一种腾挪,不仅可和全文的第一句:“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遥相呼应,显示了作者敏锐的结构感,而且又以这一段最后一句:“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将文笔扳回了正题,呼应了第三段中“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一句,使这一句话有呼且有应,有应于是不孤,文意因此也富赡丰满。 一般地说,在这个地方收住全文,已是全无不可了,但是作者却仍觉得意不能尽,他于是就又腾挪了一笔,这便是全文的第八段:“有朋友从昆明来,说昆明的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到这儿,应该结束了吧,可是还不,还有第九段。这一段虽然只有一句话:“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但这短短的一句话却可以说是一句神来之笔!这句话看似漫不经心,但它轻轻道来,却将全文七八百字一笔收尽了。郭沫若先生真不愧为一代大师,他的这一句话,天真,随缘,自然,因而也妥贴,灵动,它是杨柳枝,却又能力敌钢刀。 小结后三段,我们不得不为郭沫若先生轻盈灵动的才思所折服。《石榴》全文一共才七八百个字,一共才有小小的九个自然段,但是作者却能于方寸咫尺之地翻转腾越、游刃有余地大施其一波三折、一唱三叹之绝技,引人入胜,回味不已,作者横溢的才华,漾漾乎纸上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文亦无完文,郭沫若的《石榴》尽管十分地优美和成功,但如果仔细推敲,不当或者值得商榷之处,也还是存在的,据我的管见陋识,白壁之微瑕有二焉,请指示诸君。 瑕之一,为三个不当的喻体;瑕之二,为几个安排不当的段落。 先言其一。 文章中有这么一句:“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田+田+田+缶],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这一句分别用“红玛瑙的花瓶儿”、“希腊式的安普刺”、“中国式的金[田+田+田+缶]”为喻体来比喻石榴外形变化的三个阶段,其中,“红玛瑙的花瓶儿”,我们尚可勉强想象得出其色彩、形状,而对“希腊式的安普刺”,即使读了注解:“是英文ampulla的音译,即一种尖底的胆瓶。”我们对它的感知也是一片茫然:这个东西究为何物?色彩如何?形状如何?为什么可以用来比喻石榴?对这些,我们是不得而知,对“中国式的金[田+田+田+缶]”,我们大家也是同样不曾得见,即使读了作者的文中自注:“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我们还是不得其准确的形色物状而可知。每读至此,我们就搞不清作者是在用这几样东西比喻着石榴呢?还是在用石榴来比喻着这几样古董?他这是不是违反了比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以其常感,喻其非常感呢? 一些语言感觉敏锐的语文老师,对这三个不当的喻体,不得已,只好解释为“古奥”“不太通俗”。事实上,“不太通俗”的词语,在《石榴》中确实不少,如“奇崛”“陆离”、“演艺”、“潜溢”等。如果要通俗,作者完全是可以换一个其它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的,但是,这三个喻体,却是无法用另外的词语来做同样所指的表达的,要换,要使之通俗,只能换成另外的一个喻体,即把古奥的喻体换成鲜活的家常的喻体。所以,这三个不当的喻体就不是什么语言的通俗与不通俗的问题,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即一般的读者来说,这样“高贵”的比喻,也太有挥金如土、弃玉如瓦的“贵族风度”了。 次言其二。 郭沫若的《石榴》全文共九段。每一段的字数,除第九段是一句话外,大致都相等,这字数大致相等的八个段落一口气排列下来,在视觉上即在文章的外部形状上,既不美观,又缺少节奏变化,在内容上,也是分割太多,七零八落,倘不是作者关联有方,则最容易失于如沙之散落,倘不是作者的文笔气韵通畅,则此文将立马成为乱珠一堆,所以我认为,文中第四,第五,第六三个自然段完全可以不分,完全可以合并为一个大段,因为在内容上,这三段都写的是石榴的外形,在形式上,既然前三段小,后三段也小,则这中间的三段如能合而为一的话,全文就会形成如下图所示的结构: ——————— ——————— —————————————— ——————— ——————— 这样,文章的视觉效果可以顿时改观,文章的段落长短就可以参差交替,就有了变化之美,文气上也就能徐疾相配了。这样的形式,也许更适合于表现作者才情的富赡。郭沫若先生早已做古,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还可以用百度搜下 小说读写网 ,排第一的就是了,里面小说很多的。
郭沫若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丽,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烈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léi)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得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石榴》这篇课文是小学生学写状物类作文的好范文。细读文本,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顺序   1、 刚刚学习习作的学生,对于顺序的概念较为模糊,写作文常一会儿写这,一会儿写那,左顾右盼,让人不知所云。尤其写静物类,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石榴》这课按时间的推移,描写了石榴的生长过程。课文从第二小节开始,先简单介绍石榴在春天抽枝长叶,用“到了夏天”,过渡到夏天,描写石榴花。再到夏末,花落结果。最后由“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过渡到石榴在秋天成熟以及成熟的石榴描写。 不仅是生长过程,还有石榴花开,也是按时间顺序写的特别清楚,如“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挂满了枝头。”石榴花先是开出一些,过了几天,越开越密,越开越盛,到了最后,挂满了枝头。 还有石榴果皮颜色的变化,“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用上了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先…渐渐…最后”,更加清晰。如果让学生学会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会使作文的脉络清晰很多。 2、 事情发展的顺序 课文第四小节“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挨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先摘→再剥→再取→放入口中嚼,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顺序清楚。可以指导学生在平时的说话和习作中,按事情发展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拟人修辞   《石榴》这一课中用上了拟人手法,文中有这样“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一个“笑”字把石榴娃娃写活了。石榴熟透后把果皮撑破了,作者用上了“笑”字,立刻让我们觉得普通的石榴好像也有了生命。真得像个小笑脸,而且“笑”得有变化,不都是同样的笑,而是有的咧开嘴笑,有的笑破了肚皮。正巧也写出了石榴皮裂开的程度不同。“这些石榴娃娃急切的扒开绿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急切”“扒开”“报告”这些人性化的词语写得石榴娃娃越发的可爱了。   三、描写细致   作者在石榴枝、叶、花、果,描写上也十分的具体、细致。写“枝叶”时,虽然只有短短一句“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一个“抽”字,写出了石榴树在春天蓬勃生长的样子。“嫩绿”也写出了春天时的叶子的颜色。后面写到的“郁郁葱葱”也把石榴枝叶在夏天时的特征写得很到位。 花的描写作者的笔墨更多。“火红的”石榴花颜色不同于一般,不是诱惑的深红,娇嫩的粉红,而是火焰般热情的火红,这样亮丽的花不是一朵、二朵,而是“一朵朵”而且还是“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挂满了枝头。”花的数量很多。“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可爱的小喇叭”形状也很可爱,像小喇叭,真是逗人喜爱。 果的描写,作者抓住了果皮和石榴子儿。作者按时间顺序,把果皮颜色的变化写得非常准确。石榴子儿同样也很具体,“玛瑙般”“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紧挨”石榴子儿的样子,一个掰开的石榴跃然纸上,让人忍不住要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 这篇课文脉络清晰,描写具体,运用拟人的手法使文章很生动,是低年级学生学写状物作文很好的范例。

文章TAG:郭沫若散文郭沫若  散文  余秋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