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上海税后月薪25000元属于什么水平的收入

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有超多的跨国大公司分部、央企分总部、高科技企业、金融证券公司等等,可提供的高端岗位在中国应该数一数二了,税后月收入25000,税前这个工资在32000左右,上述大类企业在上海的待遇普遍是发15~18薪,所以一年的收入保守也要在48W+,综合看,这个收入在上海绝对是属于高收入群体了。 税后25000,税前就是30000以上,大企业一般都是发13薪,我们就以最基础的12薪来算,也是36000啦,再算上年底的奖金,税前大概是40万以上。40万的薪资,如果在国企,必须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才能拿到;如果是外企,必须是经理以上的级别。如果是民企,这个就要看民企的规模了,小民企很难到40万以上,大民企也得是中高层管理岗位或者销售精英。如果是有房无贷,没太多赡养老人的压力,生活小康。如果还要买房,工作不稳定,那只能说现在还行。40万年收入,买我们小区的房子,不吃不喝起码要25年。36000元的应发工资超过了社会平均工资的300%了,绝对属于高收入的人,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秋季网络求职岗位薪酬调查,上海市人均求职薪酬是10015元,上海市2018年的最低工资是2420元,更是无法比了。根据调查,月薪在2万到3万之间的人群有5.7%,所以说呢,你这收益属于很高了。就当前而言。工薪阶层,农民。以及社会低端各从业者。月收入2万元,将是欢欣鼓舞的美事。对家庭的正常生活,住房。提高生活质量,将产生一次革命性的飞跃,步入中产阶级的行列。2017年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入58988元,2018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612元,估计全年也不过6万多元,你的收入为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多,应该说算是比较高的收入水平了。所以,我觉得你的收入属于中上等的生活水平,这也是相当不错了,一般普通人家都生活靠打工来维持现状,根本谈不上是生活,只能算是生存,而你的收入可以让你好好的生活了。

在上海税后月薪25000元属于什么水平的收入

2,上海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万元上海和北京为何能遥遥领先其他城市

上海、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万元,上海和北京为何能遥遥领先其他城市?平均值是不真实的,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特别是贫富差距巨大的一线城市,这种数据毫无意义。应该使用中位数这个数据更准确些,数据统计不是为了漂亮,实际反应社会民生问题才是数据统计的意义所在。在跟GDP有关的数据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我认为是最能反映GDP质量的一个指标 ,因为它与人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经济的发展,最后要体现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有意思,老百姓手里有更多的钱,可以改善生活条件,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享受更好的服务,这才是实打实的变好。否则,经济增长就只是流于形式的一个数字。已经有很多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越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这是一个让人骄傲的数字,但是,数字背后也仍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人均GDP,如果按照人均GDP排名,因为人口基数太大,我们在2019年才正式迈入人均1万美元俱乐部,在俄罗斯、巴西、美、日、德、法、意等国家之后。其中,欧洲相比较差的意大利,2018年人均GDP也有3.4万亿,是中国的3倍多。那另一项有差距的数据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最新的数据,虽然京沪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7万元,但这和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根据2017年的数据,美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5.8万美元,按照201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约为38.9万元,而日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万美元,折算人民币为11.4万元。也就是说,我们最好的城市,和发达国家的平均数据之间,都还有很大的距离。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京沪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继续增长,意味着中国城市的表现与发达国家城市的距离在缩小,是中国经济活力的表现。但是,同样也仍还需要看到不同城市之间的差距,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以及在外部环境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这些问题能否得以很好地化解,是未来经济能否再次飞跃的关键吧,也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上海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万元上海和北京为何能遥遥领先其他城市


文章TAG:上海  上海市  可支配收入  支配  上海市可支配收入2017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