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2040城市规划有奥运会吗

没有提到奥运会。8月22日,上海市向全社会公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在接下来一个月内接受市民的意见建议。规划草案令人瞩目地提出,上海未来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要“负增长”。
2040没有奥运会~

上海2040城市规划有奥运会吗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内容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昨天公布。在未来20-30年间,该规划是引领上海城市创新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战略蓝图、政策平台和行动纲领。下面我整理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内容,一起看看吧。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 上海2040城市规划纲要 本次规划范围为上海市辖区835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6833平方公里)。该草案从昨起正式启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时间为8月22日至9月21日。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本次规划明确,上海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与 文化 大都市。   上海的城市目标愿景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本次规划在坚守“建设用地、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发展底线要求下,上海将引导高密度超大城市由外延增长型向内生发展型转变。以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空间立体、复合、可持续利用;建立空间留白和动态维护机制,探索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城市结构。建设用地供应   未来上海还有多少土地可以用来开发建设?规划明确,实现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和功能适度混合,提升土地利用绩效。根据要求,至2040年,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   除了新增建设用地,未来上海将“以存量用地更新满足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   规划还提到,“进行战略空间留白,为未来重大事件、重大功能项目预留空间,加强对留白空间的规划引导。”   区域文化网络   联合环太湖古镇群,打造世界级水乡古镇文化休闲区和生态旅游度假区,并探索古镇联动开发和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策略,促进江南文化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再塑和创新。   空间布局   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市域总体空间结构。其中,“一主、两轴、四翼”是指以中心城为主体,沿黄浦江、延安路-世纪大道两条发展轴引导核心功能集聚,并强化宝山、虹桥、闵行、川沙4个主城片区的支撑,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区。   市域城乡规划体系   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市域城乡规划体系。   其中,主城区包括中心城和主城片区,作为全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区。中心城是指外环线区域以内,范围面积约663平方公里,规划常住人口规模约1100万。强化沿黄浦江、延安路-世纪大道“十字型”功能轴线,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空间品质。主城片区是指宝山、闵行、虹桥、川沙4个主城片区,范围面积约为474平方公里,将强化轨道交通支撑。   新城是指出重点建设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新城,培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新市镇包括核心镇、中心镇、中心城周边镇、一般镇四类。其中核心镇主要指金山滨海地区、崇明城桥地区的城镇。   公共活动中心   构建“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中央活动区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豫园、不夜城、世博-前滩-徐汇滨江地区、衡山路-复兴路地区、苏河湾、杨浦滨江(杨浦大桥以南)等区域。   城市副中心包括提升江湾-五角场、真如、花木-龙阳路3个主城副中心功能,新增金桥、张江2个主城副中心。在宝山、虹桥、闵行、川沙4个主城片区内分别设置主城副中心。   公共交通   中心城确立公共交通在机动车出行中的主导地位,到2040年,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的比重达到50%以上,绿色交通出行比重达到85%。加密北部、东部地区以及沿黄浦江的轨道交通网络。至2040年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密度提高到1.1公里/平方公里,轨交站点600米覆盖率达到60%以上。   改善居住   对于就业岗位集聚的区域,鼓励存量住房改造、企业投资建设、政府回购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租赁住房比例。控制新增住宅用地规模,提高新增住房中小套型比例。   主城片区   规划宝山、虹桥、闵行和川沙四大主城片区。   其中虹桥片区东至外环高速公路,南至沪渝高速公路,西至沈海高速公路,北至京沪高速公路的虹桥商务区范围,面积86平方公里。将增加南北向轨交线路,同时针对创新型人才重点增加租赁性住房的规模,租赁住房比重约50%。   公共服务设施   至2040年,全市每十万人拥有8-10个美术馆以及画廊、2个以上各类博物馆和5个以上大中型图书馆。全市专业 足球 场数不少于5个。每个新城至少有1处三甲综合医院、1处三级专科医院、1所大学。   铁路客货枢纽布局   在保留虹桥站、上海站、上海南站的基础上,新增国家沿海通道上的上海东站,作为4个主要铁路客站,形成“四主多辅”的铁路客运枢纽布局。   道路交通   主城区在中心城“三环十射一横十字”快速路网基础上,规划控制南北向通道。人口规模达到50万以上的城镇圈宜构建快速路系统。   住房供应体系   增加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住宅用地的供应规模。   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完善“购租并举”策略,多 渠道 增加租赁性住房,完善住房租赁管理制度。增改并举增加中小套型住房供应。   鼓励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人才公寓和国际化社区。   城市公园体系   建设以国家公园、区域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和社区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到2040年,人均公共绿地力争达到15平方米。 猜你喜欢: 2016十三五国家创新规划解读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内容

3,上海市总体发展规划浦东新区十五规划及浦东新区固体废物处置专项

区(县)域规划、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各专项规划等,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也是实施城市建设、详细规划,均应执行本规划规划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分区规划
区(县)域规划、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各专项规划等,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也是实施城市建设、详细规划,均应执行本规划规划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分区规划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上海市总体发展规划浦东新区十五规划及浦东新区固体废物处置专项

4,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上海市2016-2040城市总体规划   8月22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上海市2016-2040城市总体规划,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新空间   1、都市圈面向区域:以上海大都市圈全面承载国家重要战略和要求。“上海2040”将在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与上海关系更加紧密的地区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积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形成多维度的区域协同治理,引领长三角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城镇圈立足市域:以城镇圈作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TOWN。“上海2040”将在郊区构筑若干个以新城或新市镇为核心的城镇圈,积极推进郊区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就业、生活、服务等功能一体化,并依托多模式公共交通网络,形成圈内交通出行30—40分钟。   3、生活圈关注社区:以15分钟生活圈作为社会治理和社区公共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上海2040”重点关注社区作为网络化时代城市的基本社会生活的空间单元,通过15分钟步行生活圈的构建,让市民“住有所居”,日常生活环境更加宜人,出行更加方便,归属感和认同感更强。   二、突出上海区域引领责任   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作用,强化上海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引领作用,以上海大都市圈承载国家战略和要求,具体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在内的.“1+6”城市群范围,总面积为2.9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400万。   1、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共同完善长江口、东海海域、环太湖、环淀山湖、环杭州湾等生态区域的保护,结合黄浦江和吴淞江形成重要的区域生态廊道,推动区域、流域大气、水环境的联防联治。   2、加强区域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   推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与周边无锡硕放、南通兴东、嘉兴等机场的联动,加强上海港与杭州湾沿海港口和长江下游港口的分工合作,深化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模式。   3、促进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内水源地联动及水资源应急机制,强化邻避设施的区域协调,实现电力、天然气、高速信息等市政廊道的无缝衔接,协调区域防灾救灾基础设施布局。   4、加强区域文化共融共通。   探索水乡古镇联动开发和世界文化遗产申请等策略,共同促进江南文化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再塑与创新。   5、统筹战略协同区共同发展。   对于上海与周边省市在沿海、滨江、环湖等具有区域价值的战略性地区,如东部沿海战略协同区、杭州湾北岸战略协同区、长江口战略协同区、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等,加强空间统筹力度。   三、构建开放紧凑的市域空间格局   规划将以生态基底为约束,以重要的交通廊道为骨架,以城镇圈促进城乡统筹,以生活圈构建生活网络,优化城乡体系,培育多中心公共活动体系,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总体空间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定差异化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市域城乡体系。   1、主城区:提升功能能级。   以中心城为主体,将中心城周边的宝山、闵行、虹桥、川沙4个主城片区共同纳入主城区统一管理,作为全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区。   2、新城:突出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   以区域重要功能廊道为依托,将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5个新城培育成在全球城市区域中具有综合性辐射带动能力的节点城市。金山滨海地区、崇明城桥地区,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门户型节点城市。   3、新市镇:促进分类协调发展。   突出新市镇统筹镇区、街道、集镇和周边乡村地区的作用,根据新市镇的功能特点和职能差异,形成核心镇、中心镇、一般镇、中心城周边镇四类推动协调发展。   4、乡村: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功能。   乡村地区将通过生产方式转变带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善人居环境,保护传统风貌和自然环境。以提升全球城市功能和满足市民多元活动为宗旨,形成由“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以及社区中心”构成的中心体系。   四、上海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打破传统城镇体系以行政层级配置公共资源的方式,依托城镇圈发展战略,实现郊区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形成23个城镇圈。   五、以新城、核心镇、中心镇为引领,划分15个综合发展型城镇圈   5个以新城为引领,分别为嘉定、青浦、松江、南桥、南汇城镇圈。   2个以核心镇为引领,分别为金山滨海地区和崇明城桥地区。   8个以中心镇为引领,分别为长兴、枫泾、朱泾、安亭、亭林、奉城、惠南、罗店。   1、对于主城区周边城市化较高的地区,划分4个整合提升型城镇圈。   具体包括南翔—江桥、九亭—新桥、曹路—合庆等城镇圈。   2、以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为指向,划分4个生态主导型城镇圈。   包括陈家镇、东平、庙镇、朱家角等城镇圈。   3、促进跨行政区城镇圈统筹发展。   加强规划共同研究编制,实现功能布局和基础设施统筹融合,推动近沪地区一体化发展。   六、多模式公共交通网络   七、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城   坚持生态优先,树立低碳发展典范,扩大市域生态空间,优化生态格局。对接区域生态系统,构建“双环、九廊、十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至204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河湖水面率不低于10.5%。   1、完善市域生态环廊。   A、郊区,形成嘉宝、嘉青、青松、黄浦江、大治河、金奉、浦奉、金汇港、崇明等9条宽度1000米以上的生态廊道以及宝山、嘉定、青浦、黄浦江上游、金山、奉贤西、奉贤东、奉贤—临港、浦东、崇明等10个生态保育区,作为生态战略保障空间。   B、主城区,形成近郊绿环和顾村杨行、嘉宝、沪宁铁路、吴淞江、沪渝高速、淀浦河、沪杭铁路、申嘉湖、吴泾、黄浦江、浦闵、外环运河、川杨河、张家浜、赵家沟、滨江等16条宽度100米以上的生态间隔带。   2、建设城乡公园体系。   建设以国家公园、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至2040年,全市人均公共绿地力争达到15平方米。   3、中心城织密绿地网络。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实现倍增(由现状3.8平方米/人增加到7.6平方米/人)。增加若干个面积达1平方公里的大型公园,针灸式增加微型公园。 ;

5,求上海市政府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意见的具体

3月13日,上海市政府在官方网站公布了《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具体内容,表示将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以限制住宅用地的规模与开发程度。据悉,上海上一轮总体规划中全市常住人口预测指标已突破了原先规划的控制指标。资料显示,2012年,上海常住人口规模已达2380万人,而上一轮总体规划中,至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预测指标为1850万人。而新一轮的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来控制城市发展规模,中心城控制住宅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因此,上海的城市住宅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或将受到限制。对此,某机构分析师严跃进对记者分析指出,“按国土部的土地政策,500万人口以上未来建设用地将受到一定控制和管制,这反映了国家对土地政策分类指导多维度的调控思路。上海土地资源匮乏,且存量用地存在闲置浪费的情况,如目前上海市区增量用地价格已处于飙升状态,而包括过去的工业产房等闲置用地,价值利用上存在政策瓶颈。因此,此次上海的政策,是在解读国土部政策上的一次自我创新和自我突破。”此外,《意见》还提出,通过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住房政策和公共服务政策等综合手段,实现人口规模适度可控,人口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中心城将坚持人口疏解,控制住宅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上海用地规模也正逐步扩大。资料显示,上海全市建设用地规模在2011年就达到了2961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43.6%,不仅远远超过了上一轮规划的控制指标,也接近了全市可用建设用地规模的极限。对此,《意见》提出,未来10年,上海将严守建设用地总量的“天花板”,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依靠存量优化、流量增效和质量提高满足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实现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量“零增长”。分析师认为,上海土地的利用和产业急需引导,一方面,旧城改造棚户区需要加快;另一方面,郊区用地应优先考虑刚需购房者和上海紧缺人才的住房,通过土地市场的价格和引导让部分人口、产业资源导出上海城市中心和郊区。”

6,上海的布局特色是什么

石库门吧
一.上海商业发展趋势 1.上海未来商业整体布局在5-8年内现有的格局不会出现质的变化,仓储式中心和郊区购物中心不会大规模的出现 一个商业中心区的形成,需要市政设施、产业、交通、消费群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协同和配合。而这样一个规划的商业中心区的集聚形成,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才能初具规模。 例如浦东新上海商业城商圈的建设经过了近十年的从无到有、从疏到密的发展历程,直到现在,才初步呈现出有系统的业态业种配置,商业功能基本齐全。 受制于商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2006-2010年间,目前上海规划确定的商业布局和商业中心区域不会有太大变化。但随着郊区城镇新城开发的逐渐加快,城镇商业的发展变化会较中心城区更为显著。但在5-8年的中短期内,上海整体商业布局仍将保持现有的格局。在业态布局方面,仓储式中心和郊区购物中心不会大规模的出现。 2.中长期上海商业整体布局将面临较大的调整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金融与贸易中心,商业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居民购买力的不断提高,上海商业除了在商业零售总额、商业网点总量等方面将持续增长以外,商业区域的布局也将更加趋于合理。 根据国际大都市商业布局发展的普遍规律,结合目前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可以预测,按照目前上海的发展趋势,在2010-2020年间,上海城市人口的30%将留在在市区,40%分布于市区边缘,30%分布在郊区城镇。 这种人口迁移的趋势将对商业布局规划、商业中心区域的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种人口布局的新情势下,结合相应的市政设施、交通系统等方面的协调规划发展,中长期来看(10-15年),上海商业布局将面临较大调整,商业发展的重心存在向郊区城镇迁移和扩散的趋势。 3.商业中心区内部积极调整 随着城市总体规划、商业规划的制定实施,经济增长带动居民消费能力提高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未来上海市总体的消费能力、消费人口、商业零售总额等都将有着显著增加。商业需求的增加,使得今后城市商业中心的数量必定会增加,单个商业中心区的消费总额也会上升。 商业中心能量的上升,使得原有的商业区之间的平衡状态将会被打破,在新的平衡实现之前,原有商业中心区内部结构以及其周边的商业区都将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调整。这种调整不仅只是“商业零售总额”、“商业门店数”这一类的数量指标的简单变化,更重要的是,商业区内原有各种业态之间新的组合关系以及新型业态的发展状况及趋势都将出现调整变化。 4.各个重要商业中心在商业功能实现上将有所差异 各个重要商业中心区在商业功能实现上,通常能满足消费者对于购物、餐饮、文化、休闲娱乐、旅游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在主要商业功能实现上,各商业中心并无本质区别。 但各个重要商业中心由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交通系统、产业布局、作业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周边的居住区域规模的不同,且各个商业中心区所在区域资源条件、历史文化和功能规划的独特性,因此,各个商业中心在功能细节上难免存在着差异。例如,南京东路商圈更多呈现出旅游、观光、文化、购物的功能组合;而徐家汇商圈则更多的呈现出商务、购物、展示、休闲、娱乐的功能组合;五角场商圈更多呈现出购物、休闲娱乐的功能组合。而且这些不同的商圈即使在同一商业功能的实现等级上也会有所差异。这些都是商业功能细节上的差异。 商业中心在功能细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化,这使得在新一轮的上海商业发展中,从商业布局、商业功能和城市形态等各方面能更以细致的方式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5.商业布局网络扩大至整个大上海地区 根据调研发现,通常消费者所期望的购物区域是在距离工作或居所30分钟的行程内。(行程是步行行程、或自行车行程、或公共交通或自驾汽车的行程。) 目前上海市现有的商业中心区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心城区,这种商业布局状况的形成不仅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而且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对商业设施的需求旺盛,而郊县人口较少,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现象,也使得郊县地区商业设施的投资建设进展缓慢。 随着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上海市城市规划面积将由现在的600平方公里,扩大至6000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并且,伴随着“一九六六六”规划的逐步实施,城市郊县地区的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将会更为合理,其对商业设施的需求也将逐步扩大。 此外,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铺设,居民汽车普及率的上升,消费者的有效出行半径将会增大。 因此,未来上海市商业中心区的分布将不仅仅集中在中心城区,占全市面积90%以上的郊县地区将是新兴商业中心区的有力发展空间。上海市发达的商业网络将遍布整个上海地区。 二.上海商业布局规划目标 过去的10年间,在上海市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商业率先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上海商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和成就,基本形成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商业的框架以及上海作为亚太地区代表性的贸易中心、展示中心、采购中心的商业雏形,在全国范围内保持了领先的地位。然而还是可以从众多数据看出,上海与国际大都市在商业总量、人均商业面积、商业面积的坪效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结合国际大都市商业发展经验和规律,上海商业布局规划目标可以这样确定:促使商业布局更加合理、科学、优化,促进上海商业的繁荣与繁华,使得上海商业高速持续发展,从而加快上海实现国际化“购物天堂”的步伐。 第四章 国外大都市商业布局对上海的启示 一.国外大都市的新城镇发展规律 在新城镇的发展问题上,许多国外大都市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成功实施了“大城市、大郊区”的新城镇发展战略。 新城镇的发展,是大城市普遍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大城市在经历了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之后,中心城区经历了绝对集中状态和相对集中两个阶段之后,离心分散特征开始显现。大城市的发展从以向心集聚为主,转向以离心扩散为主。表现为城市的人口、工业、商业由内向外的离心迁移,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以及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 研究显示,国外大都市在半个世纪的新城镇的发展过程中,遵循了一定的规律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新城镇的发展理论和实践,主要经历四个阶段,详见表1: 表1 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卧城”阶段 “卫星城”阶段 “新城镇”阶段 “新结构城市”阶段 特征 城镇功能单一,主要在于分散中心城区的居住人口,工作、和文化活动仍在中心城区。 半独立性的郊区城镇,卫星城除居住功能外,还建有一些工业和服务项目,带动部分本地就业。 卫星城基本独立,具有就业、教育等功能,卫星城的中心区现代化,居民能享受到全面完善的功能服务,减少主城与卫星城的交通运输压力。 实现多中心敞开式的新城市结构,通过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与主城联系起来,主要城市功能扩散到卫星城,功能实现多元化。 目前上海正处于“新城镇”阶段向“新结构城市”阶段的转型和发展时期。 大城市发展有着内在的普遍性规律,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发展规律显示出:当人均GDP在4000-6000美元间,城市的离心力将会达到最大,离心分散特征也会在这一时期开始显现,结果可能导致城市的空心化问题。2003年上海人均GDP达到4911美元,应对这个情况特别加以研究和注意。 研究显示,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在进入“新结构城市”时期,其城市总体面积仅为上海总体面积的13%和25%,这也就意味着上海在未来新城镇的开发以及配套工业、商业、服务等的建设难度和力度上将远远大于上述大城市,在这一条件下,上海总体商业布局的规划和落实就显得更为严峻,未来商业布局模式的设想和论证也就更加刻不容缓。 结合国际大都市成功经验,本文认为,上海新城镇发展方向将是“新结构城市”阶段,而目前上海正处于“新城镇”阶段向“新结构城市”阶段的转型和发展时期,在这一特定时期下,原有的“太阳系”商业布局模式将无法满足因城市快速扩张和城市人口、工业、商业由内向外的离心迁移现状,上海的总体商业布局需要一种更为适应现状和未来商业发展趋势的创新模式。 同时,大城市商业发展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城市本身的大小,而更多在于大的形态结构和投资结构。只要综合考评大城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的资源和能力优势,结合对大城市人口、经济、工业、商业、购买力、交通等诸多因素的现状分析和未来预测,形成适应城市功能特性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大城市的商业一样能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二.国际大都市商业中心发展的规律 美国、英国的国际大都市,在商业中心的变迁和发展中,基本遵循和集中体现了“城市-郊区-城市”的发展进程规律,如表2。 表2 国际大都市商业中心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变化趋势 商业中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 由于城市公害带来的困扰,很多居民迁移到郊区居住,郊区商业迅速繁荣,商业中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商业中心数量增多。 政府有针对性的制定商业规划,促进城市中心商业区复活,商业中心回归中心城区。 相比较国际大都市的商业中心迁移和发展状况,可以发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商业发展条件的差异,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所处的商业发展阶段也有所不同。正如目前仍有许多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还在积极建设城市中心地区的标志性商业中心,并不能仅仅通过照搬国际大都市的一般规律或模式,就盲目来评判这类发展中城市的商业布局模式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应该结合这个城市的实际情况,从长远发展着眼,选择出效益最大、代价最低、真正适合这个城市的最佳商业布局和发展模式。 就上海现状而言,虽然也存在着居民逐渐迁移到郊区居住的发展趋势,但究其成因和经济社会背景,都是与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大都市具有很大不同的。 近年来,居民逐渐迁移到郊区城镇居住,其中政府的规划导向和市区的房价飞涨是两个主要的成因。在“一九六六”的规划指导思路下,郊区城镇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交通配套以及土地集约等方面均有了强劲的发展支撑和依托。以松江新城、海港新城、嘉定汽车城、青浦新城、机场新城、南桥商业中心等为代表的重点郊区城镇进入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时期,根据自身在产业主导、交通枢纽、旅游主导、现代居住的不同特点和优势,在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布局结构基础上,更增加了区域集聚和辐射能力。另一方面,市区高居不下的房价水平也使得部分居民更倾向于选择郊区城镇来实现和满足居住和生活的需求。 另外,上海在全国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也使得近年来上海常住人口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20 年上海常住人口将达到3000万,这也从另一方面对郊区城镇的发展和升级提出了要求,其中也包括对商业总量、商业布局和业态结构上更高的要求。 近三年的数据同时显示,上海郊区城镇商业已经进入高速的发展期。2004年,郊区城镇商业的发展速度更是远远大于市区商业的发展速度,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金山区的增长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50%以上。与此同时,郊区城镇对商业的需求也显示出持续旺盛的态势。 因此,本文认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商业发展条件、居民作业方式和生活习惯上的巨大差异,上海在未来的商业中心变迁和发展中,会与国际大都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由于商业总量在未来将会持续不断的高速增长的态势,因此上海商业中心在未来数量的增多在所难免。同时考虑到郊区城镇产业迁移、商业匮乏以及有效需求巨大的现状和趋势,上海未来的新兴商业中心将会更多的集中在城市离心力较强的区域。 三.国际大都市商业规划的主要模式 比较我国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与商业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可以看出,美国、英国和日本经过了几十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后,与商业发展体系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趋于完善,起到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进行宏观指导和控制的作用,且在实践过程中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业态创新不断的进行修订和调整。详见表3。 表3 国际大都市商业规划模式 国别 美国 英国 日本 商业管理模式 规划为主 规划为主 审批为主 主要特征 商业规划具有很强的法律效率; 商业规划由地方政府负责; 制定规划的目标在于保护产权所有者和确保城市的适度发展; 规划必须具有弹性,合理聪明。 规划政策是议会通过的指导性法令; 鼓励综合性规划,内容应包括商业、零售、住宅、交通等多方面; 规划由地方政府以及地方规划机构制定; 规划方案的制定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操作,周期一般较长。 通过制定法规来严格限制项目的审批; 商业项目审批由地方政府负责,从申请到批准通常历时一年,需经五个环节; 大型商业项目需促进周边区域的协调,同时评估其带来的人流、交通、环保等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以上三个发达国家中,英国和美国采用的规划为主的管理模式应对上海的商业布局规划管理更有借鉴意义,也与上海的规划管理现状比较接近。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在城市和商业规划方面的操作时间很长,实践经验丰富,因此在制定商业规划的时候,往往是与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工业规划、住宅规划、交通规划等多个领域综合起来进行考量,力求各项规划在细节上也能够充分协调、互为补充,从而避免规划失误,最终发挥城市商业规划的最大功效。 四.国际大都市规律研究对上海商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1.城市商业规划的制定应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通盘考虑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自由竞争和发展后,政府已经基本上不干预,而是更多通过制定商业规划的模式来引导和规范商业的发展。商业布局研究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在新一轮的商业快速发展中,商业布局规划的研究和制定也应该建立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分区规划的基础上,立足于整个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统筹考虑。 2.商业竞争日趋激烈,政府应该有保护中小零售商的规划考虑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商业竞争激烈,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零售商。各国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宏观上对商业布局进行调控,限制大型商业设施的建设,保护中小零售商的利益。法国政府的《罗耶法》,日本政府的《百货店法》、《大店法》、《大店立地法》正是基于这个目的产生。 上海的商业发展目前也进入了商业激烈竞争的阶段,这一点在中心城区商业上尤为突出。调查显示,目前上海市主要的商业中心,其日均租金都在20-40元/平方米,其中南京东路第一百货的日均租金更是达到35-60元/平方米。城市中心商业如此高的投资成本和进入代价对于中小零售商来说显然是难以承受的,同时也制约了上海在未来建设繁荣、多彩的多层面、多支撑的现代化商业格局。 另一方面,市区商业的激烈竞争和高昂的进入代价也使得零售商将目光更多放到了郊区城镇商业,加速了郊区城镇商业的发展和繁荣。 3.规划基础是从需求出发,任何与现实需求相违背的规划都将是无效的 有消费需求,才会有商品供给。不同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也不都相同。消费者对商品不同需求的分类,是商业总体规划和分级布局的基础。同时不论商业业态如何发展创新,商业网络如何重组,这种从需求出发的商业布局基础依然是有效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商业总体规划中,无不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正是出于消费者对商品不同需求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推动近年来上海商业布局的形成。 4.商业中心区的形成过程,首先是条状商业街区,其次才是块状商业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中心区的形成,一般都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见表4:
有钱靠中,没钱靠边.

文章TAG:上海  上海市  城市  总体  上海市城市总体计划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