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的介绍

00:00 / 00:51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的介绍

2,崧泽遗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崧泽遗址博物馆由“发现崧泽遗址”、“走进崧泽社会”、“传承崧泽遗产”三个部分组成,集中展示了上海早期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揭秘“上海第一人”:脸宽、鼻矮、俯身葬伴随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开馆,长达半个世纪的考古成果首次公布,其中包括“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稻”和“上海第一人”。最受关注的是首次被复原的“上海第一人”。2004年春天,考古学家在对崧泽遗址进行第五次发掘时,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7座墓葬,其中一座俯身墓葬中的头骨保存较为完好,尽管他的躯体已经腐烂。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上海第一人”的相貌被复原。这是一位年龄在25岁至30岁之间的男性,面部略显低矮,鼻根低平,跟东亚蒙古人相似。至于他为何俯身而葬?考古学家尚未找到合理解释。此外,2004年发现的“上海第一房”是一座地面式建筑,平面圆形,类似于后代的谷仓尖锥顶,墙体以竹、木为立柱,立柱外再糊上泥巴,屋顶用茅草覆盖如斗笠状向周围披下。上海的先民们吃什么呢?1961年,崧泽遗址发现了炭化稻谷遗存,这是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被称为“上海第一稻”。这是国内发现的首个稻谷遗存,为中国稻作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穿越”到六千年前 看上海先民衣食住行参与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设计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高蒙河说,这座遗址博物馆采用的一些展示方式、技术和理念,在国际上也比较新鲜,高科技手段的嵌入力图使观众身临其境,甚至有穿越到五六千年前的感觉。走进展厅,人们在两面墙壁上可直接看到崧泽遗址的考古土层:散落的陶片、贝壳镶嵌其中,神奇浪漫,瞬间让人感受到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变迁。巨大的屏幕实景模拟出“古今崧泽”,声光电的变幻模拟出一天从早到晚的情景。一边是五六千年前的上海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做饭喂猪;另一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上发掘文物的真实场景,立体感极强,仿若一段3D电影。高蒙河教授介绍说,这是中国博物馆很少使用的“幻影成像技术”,长达5分钟,可以让观众直击考古现场,消除对这门学科的神秘感、距离感。博物馆并非单纯陈列文物的地方,而要调动各种手段方法,让公众亲近斑斓多彩的历史文化,这正吻合国际流行的“公共考古”的理念。

崧泽遗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3,崧泽古文化遗址的文物遗存

崧泽遗址:一分钟带你了解崧泽遗址博物馆 00:00 / 00:54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崧泽古文化遗址的文物遗存

4,崧泽遗址博物馆怎么预约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03 崧泽遗址博物馆怎么预约 预约方式:实施实名制参观,参观游客需刷本人身份证,并出示绿色“随申码”。所有进馆的观众入馆时须佩戴口罩,并配合进行体温测量,如有体温异常(≥37.3℃),或有咳嗽、气促等异常现象的观众谢绝入馆。

5,崧泽遗址博物馆的建筑布局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主题为“历史的剪影、聚居的村落”,充分体现了“现代风格、传统底蕴、原始符号”的遗址博物馆特点。设计方案将高低错落、体量各异的建筑叠合交错,将崧泽文化的悠久韵味固化为富于变化和充满灵动的造型,将对远古文化的感悟融入到建筑的形态中。建筑整体形态简朴庄重,犹如古老村落的缩影,契合江南水乡的人文地貌及水系纵横的自然地貌,以小桥、流水、村落和庭院的组合将现代与历史定格在遗址博物馆中,赋予博物馆浓郁的地域特色与人文气息。

6,崧泽遗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崧泽遗址博物馆由“发现崧泽遗址”、“走进崧泽社会”、“传承崧泽遗产”三个部分组成,集中展示了上海早期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揭秘“上海第一人”:脸宽、鼻矮、俯身葬伴随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开馆,长达半个世纪的考古成果首次公布,其中包括“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稻”和“上海第一人”。最受关注的是首次被复原的“上海第一人”。2004年春天,考古学家在对崧泽遗址进行第五次发掘时,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7座墓葬,其中一座俯身墓葬中的头骨保存较为完好,尽管他的躯体已经腐烂。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上海第一人”的相貌被复原。这是一位年龄在25岁至30岁之间的男性,面部略显低矮,鼻根低平,跟东亚蒙古人相似。至于他为何俯身而葬?考古学家尚未找到合理解释。此外,2004年发现的“上海第一房”是一座地面式建筑,平面圆形,类似于后代的谷仓尖锥顶,墙体以竹、木为立柱,立柱外再糊上泥巴,屋顶用茅草覆盖如斗笠状向周围披下。上海的先民们吃什么呢?1961年,崧泽遗址发现了炭化稻谷遗存,这是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被称为“上海第一稻”。这是国内发现的首个稻谷遗存,为中国稻作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穿越”到六千年前 看上海先民衣食住行参与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设计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高蒙河说,这座遗址博物馆采用的一些展示方式、技术和理念,在国际上也比较新鲜,高科技手段的嵌入力图使观众身临其境,甚至有穿越到五六千年前的感觉。走进展厅,人们在两面墙壁上可直接看到崧泽遗址的考古土层:散落的陶片、贝壳镶嵌其中,神奇浪漫,瞬间让人感受到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变迁。巨大的屏幕实景模拟出“古今崧泽”,声光电的变幻模拟出一天从早到晚的情景。一边是五六千年前的上海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做饭喂猪;另一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上发掘文物的真实场景,立体感极强,仿若一段3D电影。高蒙河教授介绍说,这是中国博物馆很少使用的“幻影成像技术”,长达5分钟,可以让观众直击考古现场,消除对这门学科的神秘感、距离感。博物馆并非单纯陈列文物的地方,而要调动各种手段方法,让公众亲近斑斓多彩的历史文化,这正吻合国际流行的“公共考古”的理念。

文章TAG:崧泽遗址博物馆崧泽遗址  遗址  博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