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敏霞说金牌太多放不下她获得过哪些奖牌

吴敏霞是中国跳水梦之队的重要成员,1985年生人,6岁开始学习跳水,13岁入选国家队,32岁时退役。2001年福冈世锦赛,16岁的吴敏霞拿到了人生第一个双人三米板跳水世界冠军。同年拿到了东亚运动会上的单人3米板冠军,由此开启了对各种冠军的收割。在吴敏霞的16年运动生涯中,她在世锦赛、奥运会、世界杯这三大比赛中获得单人、双人跳水金牌20块,银、铜奖牌32块,其中大部分都是双人三米板项目的。再加上其他类型的比赛,比如国际泳联大奖赛、亚运会、全运会、东亚会、邀请赛、全锦赛、全冠赛等各种赛事,吴敏霞说她的奖牌多到放不下,倒也不算是夸张。吴敏霞光是奥运会奖牌,就是7枚,包括5金1银1铜,是中国奥运史上拿奥运奖牌最多的运动员。在世锦赛赛场上,吴敏霞拿到了14枚奖牌,其中金牌8枚,而这8枚金牌中有7枚是女子双人3米板的。在世界杯赛场上,吴敏霞同样是双人3米板的收割机,光世界杯冠军她就拿了5个。吴敏霞4次参加亚运会,拿到了个人的5枚金牌。实际上,几乎在所有的大赛中,在女子双人3米板的项目上冠军都是中国队的,尤其是郭晶晶和吴敏霞这对搭档,绝对是奖牌收割机。在国际泳联大奖赛上,吴敏霞在美国站、珠海站、澳大利亚站、加拿大站、中国站的比赛中,拿下了8个冠军1个亚军,还拿下了这项赛事总决赛的3米单人板冠军。吴敏霞退役后还留在体育系统体制内,2018年还当上了上海市团市委的兼职副书记,她的本职是上海体育局的团委副书记,十九大代表,干部级别可不低呢。

吴敏霞说金牌太多放不下她获得过哪些奖牌

2,如何开展内部志愿者活动从而增进兄弟单位的交流沟通

  近年来,在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重视和指导下,广东共青团立足志愿服务领域深耕细作,着力打造“组织枢纽、信息枢纽、资源枢纽、活动枢纽”四位一体工作格局,扎实推进枢纽型志愿组织体系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做法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枢纽,实现志愿服务社会化大联合  一是抓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制度安排。在推动立法方面,省人大于2010年修订颁布《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明确赋予在团省委主管下的省志愿者联合会指导协调全省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职能。在推动纲领政策方面,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明确要求“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覆盖全社会、与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志愿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十二五期末,全省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的10%以上”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列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项目,具体考核工作由团省委负责。从2014年起,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被列入省政府重点工作事项,由团省委统筹负责。在推动关键领域制度安排方面,团省委协助省文明委出台《关于发展广东行业志愿服务的意见》、《关于推进广东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联合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等出台全国首个省级《星级志愿者资质认证管理办法》,颁布《广东省志愿服务金银铜奖评选表彰实施办法(试行)》,完善志愿者资质认证、表彰激励的制度化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共青团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牵头负责、统筹协调的职能。  二是全面加强各级志愿者联合会建设。今年4月,省志愿者联合会举行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以省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唐国忠同志为会长的新一届领导机构和理事会,通过了《行业领域志愿服务联盟管理办法(试行)》,成立了助残志愿服务联盟,吸纳了来自省内和港澳地区的402个团体会员,最大限度地增强联合会工作的社会基础和代表性。目前,全省已成立17个地市级志愿者联合会,推动文化、卫生、体育、消防、环保、媒体等20多个行业建立行业志愿服务组织,逐步完成市县两级联合会建设全覆盖的目标。  三是广泛培养凝聚志愿服务骨干队伍。以能力提升和资源投放为牵引,汇聚志愿者核心骨干和重点培育社会组织,自2012年起先后举办6期志愿者骨干训练营和21期南方公益志愿大讲堂,培育孵化86个重点培育社会组织,发放培育孵化资金195万元,成体系轮训近500个公益志愿组织和3000多名志愿者骨干。以农民工子女、残疾青少年以及重点青少年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引导培育行业领域专业组织和队伍,其中具备专业技能的行业志愿者达70余万人。同时根据《关于推进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联动工作的实施意见》,设立11个“社工+志愿者”联动省级观察点,探索建立社工和志愿者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广州启智、“青年地带”、东莞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顺德青年坊等一批“社工+志愿者”的示范组织。  二、完善信息枢纽,打造全省志愿服务“一张网”  一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志愿服务数据互联互通。在广州“志愿时”系统的基础上,开发覆盖各地各行业各领域的广东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全省志愿服务数据、供需的实时对接和互联互通,构建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志愿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共有17个地市、35所高校直接在平台上开设分站,实行“入网”一体化运行;深圳、佛山、惠州、东莞、江门等5个地市已有自建系统与省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同步,实行“并网”同步运行,初步实现志愿服务核心数据在全省范围内异地迁移。  二是建立志愿服务全过程在线管理服务体系。一方面提供全面在线功能。提供集志愿服务注册管理、活动报名、供需对接、考核记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确保全省志愿服务数据的真实透明,为社会建设综合指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测评考核等提供基本依据。另一方面开发多元应用载体。电脑端综合网站为各级志愿者组织提供开设分站的基础模块和技术支撑;手机端涵盖APP、轻应用、微信公众号等主流移动互联网应用方式,打造青少年“随时随地”的公益平台。同时,还与南方网合作开设与平台一体运行的“广东志愿”专属频道,用全媒体思维抓好“内容生产”,强化“社会色彩”,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三是网聚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广东移动、广东电网、广发银行等近百个企业志愿者组织已在平台注册登记并运行项目;超过1000个助残志愿者组织“入网、落地”,近20万助残志愿者通过平台进驻康园工疗站、特殊教育学校等阵地开展常态化服务;1014支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逾74万名网络文明志愿者依托平台为净化网络环境、传播正能量开展服务。目前,在平台上注册的志愿者逾700万人(其中党团员志愿者超过100万人)、志愿者组织逾3万个,发起志愿服务项目近14万个,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近1亿小时。  三、做实资源枢纽,完善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  一是打造志愿服务资金筹集载体。成立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并向行业、地市、高校和社会组织等开放设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自2008年起连续七年争取省财政共划拨志愿服务专项资金3375万元,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全省志愿服务平衡发展、激发基层志愿服务活力。目前,基金会累计筹集资金超过5700万元,资助各类志愿服务项目超过1300个,示范带动全省各级财政每年对志愿服务的常规性投入近2000万元。  二是搭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2011年以来,借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模式和理念,联合团广州市委等单位连续四年在国际志愿者日前后举办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运用市场机理搭建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社会资源等要素的有效对接平台。2014年,“志交会”更是上升为全国性赛会,与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同步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的897个项目参赛参展。4年来,“志交会”共筹集社会资源7291万元,资助了1957个优秀项目,为全国志愿服务工作探索了路径、创造了经验。  三是加大志愿服务组织扶持力度。自2014年起实施“益苗计划”广东志愿服务组织成长扶持行动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累计整合社会资金超过300万元,通过公益创投模式,分领域、分类别遴选推广168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并通过项目资助、培训指导、督导评估等方式扶持约150个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壮大。  四、优化活动枢纽,推动志愿服务全民参与  一是围绕重要节点打造志愿服务“一节一月”。牵头联合省委宣传部、省社工委、省民政厅等在每年3月举办学雷锋全民志愿服务行动月,在12月举办广东公益志愿文化节,带动百万党团员、公务员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初步形成了“党政带动、共青团统筹、社会协同”的志愿服务社会动员机制,向全社会普及志愿服务“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人人可为”的文化理念。  二是围绕重要群体实施民生服务项目。深入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发起助残志愿服务活动超过3000个,每年为超过20万残障人士提供切实有效的帮扶。以“朝阳行动”为统揽,志愿服务覆盖2550所农民工较集中的学校和131万名农民工子女。设点推进“稻草人计划”,带动相关社区居民就近参与志愿服务,为超过10万名社区少年儿童提供安全守护。实施“健康直通车”行动,组织千支志愿服务队、动员万名医疗志愿者,为我省3409条贫困村的66万贫困户义诊体检、普及健康知识;并连续九年走进西藏、连续七年服务新疆,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实施义诊和手术过万例,送医送药、捐赠各种医疗设备价值1000多万元。  三是围绕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战略。持续十年开展西部(山区)计划,选派2706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祖国西部以及我省贫困山区从事1-3年的志愿服务,先后涌现出韦慧晓、冯卓怡等扎根边疆和基层的全国先进典型。配合国家外交大局,承办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地先后派遣12批共计147名志愿者分赴东南亚文莱和非洲的塞舌尔、多哥等国支援经济社会建设。  全力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系统化  构建志愿服务社区终端平台  团重庆市委副书记任丽娟  重庆共青团自2012年起,以志愿服务为主要载体,在全市大力推广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截至目前,已经建成市民学校2143所,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社区终端平台。尤其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重庆市民学校被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列举为地方共青团需要一届一届接着干好的五个品牌项目之一。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  市民学校从以前名不经传,到现在成为街道社区离不开、老百姓离不开的重庆志愿服务的响亮品牌。一路走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逐渐丰富内涵,主要是遵循了“三个抓”的思路。  第一是抓终端、接地气,将社区作为新时期志愿服务最基础和最前沿的工作平台。  青年志愿服务经过22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青年成长成才、完善社会动员机制以及推动团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创举。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众多挑战和问题,例如:志愿服务项目多,但精品少;“蜻蜓点水式”帮扶多,但常态化、持续性的服务少。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走秀的多,但走心的少”。  如何破解这些挑战和困难?我们认为切入点、突破口在社区。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单元。“单位人”转为“社区人”、“社会人”已成为常态,志愿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都发源于社区,项目活动也最终落脚在社区。抓住社区这个终端,就抓住了联系和服务普通青年的“牛鼻子”,就能够解决志愿服务最紧迫、最根本的供需对接问题,打通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从而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便利化和制度化。  第二是抓特色、创品牌,整合资源全力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  (一)以需求为导向策划志愿服务项目。在志愿服务项目策划中,我们首先是遵循供需对接精准化原则。进入市民学校的志愿服务项目不是拍脑袋、想当然设计出来的。社工和志愿者到市民学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扫楼”,要进入家庭,入户走访调查,切实把握居民的需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来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将志愿服务项目做到社区居民的心坎上。其次是把握易复制、可推广的原则。我们不搞高大上的项目,而是在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的基础上,注重实际推广性。建立起汇集6大类70余小项的志愿服务项目库,供市民学校选择性地开展活动。第三是凸显持续性原则。这个持续性体现在“两条腿”上,第一条腿是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第二条腿是利用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这个平台进行募资,来支持市民学校的志愿服务项目的可持续运转。  (二)以“志愿者到社区去、志愿者从社区来”的理念破解倒金字塔难题。共青团资源呈倒金字塔型分布,越到基层资源越匮乏。为破解这个难题,我们在市民学校建设中推行了“专兼职团干部+社工+志愿者”的工作模式,在这个模式当中各自的角色定位是不一样的。团干部主要起到把方向、搭平台、引资源的作用;社工主要是发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优势,起到组织引导志愿者的作用,将志愿者原子化、零散化的无序状态转化为有序状态。同时大力倡导“志愿者到社区去,志愿者从社区来”的理念。在这个理念当中我们分两个阶段来实现。在初始阶段倡导“志愿者到社区去”,通过一定的组织动员机制,来引导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博士服务团以及大学生骨干进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到社区不仅带去的是志愿者的人力资源,还带去了组织资源和项目资源。在深化阶段我们倡导“志愿者从社区来”,通过前一段志愿者的示范引领,激发社区的内生动力,号召更多的社区居民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样就把工作对象转化为了工作力量,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的理念。在这两个阶段当中,“志愿者到社区去”是示范、是铺垫,而“志愿者从社区来”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持续性动力。  (三)开发以市民学校为终端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志愿者的规范管理。我们开发了以市民学校为终端的“爱心储蓄银行”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志愿者从注册、招募到服务时长记录以及志愿服务需求发布网络化管理。根据志愿服务时长进行星级认定,在线打印证书。刚才上海的刘刚书记也谈到,以前找我们人的很多,因为孩子出国留学需要有一个志愿服务的证明,现在直接可以通过“爱心储蓄银行”在线打印证书,然后加盖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公章,就可以作为其参与志愿服务的有力证明。通过市民学校爱心兑换超市,还可以进行爱心的兑换,将志愿服务时长转换为爱心积分,兑换成生活学习用品。“爱心储蓄银行”逐步实现“O2O”的功能,线上市民学校发布需求信息,线下志愿者走进市民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四)以结果为导向建立青年群众评议机制。“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市民学校建设工作中,其实我们最注重、看中的就是社区群众对我们志愿服务的评价。我们认为群团的工作应该由群众来评议,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重庆团市委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全市2143所市民学校,按照所在社区居民实际户数的1%的有效样本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民调结果令我们感到很意外,群众对市民学校平均知晓度达到了21.85%,平均满意度达到了60.38%,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市民学校的评分排序,将民调结果和考核挂钩,并将结果运用于对市民学校的经费补贴,专门列支300万元对排名在前1/3的市民学校进行了奖励。  第三是抓关键、重实效,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社会功能不断凸显。  “多年不见的共青团又回来了”,这是一位普通社区居民对市民学校的评价。市民学校的全面推开,实现了“志愿服务得发展,团的影响得提升,社区群众得实惠,党委政府得民心”。  首先促进了“陌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转变,增进了社会和谐。其次促进了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探索了社会治理的新模式。第三,营造了良好志愿服务氛围,推动了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设。市民学校以社区青少年参与活动为载体,发挥了共青团组织枢纽性作用,构建了有序参与志愿服务的机制,也最大可能的动员社会组织和青少年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在市民学校建立过程中,大量的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创办市民学校的项目。我们也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使共青团枢纽性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同时,采取自助和互助的形式,实现了志愿服务的供需对接,将菜单式的志愿服务根植于社区之中,也根植于青少年之中,根植于群众之中,形成了开放式、常态化的志愿服务的格局,有效营造了人人愿为、事事能为和时时可为的志愿服务氛围。

如何开展内部志愿者活动从而增进兄弟单位的交流沟通


文章TAG:上海  上海市  市团委  团委  上海市团委副书记刘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