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尺谱的实例

紫竹调:六工六,五五六,工五六工尺上尺,六工六,尺工尺,四尺上四火,工六五五六,工六五工六,六工六,五五六,工尺上工尺,四上乙四火,工尺上工尺,四上乙四火。苏武牧羊:六五六工尺,五六上工尺,六工尺上工尺,四上乙四火,五六上工尺工,六尺工六上,六尺工六上,六五上五六,六五上上五上五,六工六五一六。工尺谱与简谱对照火-5 四-6 乙-7 上-1 尺-2 工-3 凡-4 六-5 五-6

工尺谱的实例

2,工尺谱怎么

工尺谱用 “丶”或 “×、-”或“□、○、●、△、”等作为节拍符号,也就是板眼符号。 工尺谱的记写格式,通常用竖行从右至左记写,板眼符号记在工尺字的右边。每句的末尾用空位表示。如:   上、 上、   工。 工 工、   尺 尺。 工   上、 四。   四 工、 尺   合。 工 上、   四。 合。   尺 四   上、 上、   合。 四。   四 上   对一些声乐曲,其工尺字也有用斜行记写的,称为“□衣式工尺谱”。如: 工尺谱的调号,有“上字调、尺字调、小工调、凡   字调、六字调、五字调、乙字调” 7种(见工尺七调)。

工尺谱怎么写

3,音乐什么是工尺谱

工尺谱  gōng chě pǔ  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上、 。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如上。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胺板则是在乐音发出前或后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工尺谱的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 词源 》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 等。一直发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谱。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等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如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则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号;如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则在“工、尺”等字的末笔曳尾。  下面是几种工尺谱字对照表:  工尺谱用 “丶”或 “×、-”或“□、○、●、△、”等作为节拍符号,也就是板眼符号。 工尺谱的记写格式,通常用竖行从右至左记写,板眼符号记在工尺字的右边。每句的末尾用空位表示。如:  上、 上、  工。 工 工、  尺 尺。 工  上、 四。  四 工、 尺  合。 工 上、  四。 合。  尺 四  上、 上、  合。 四。  四 上  对一些声乐曲,其工尺字也有用斜行记写的,称为“□衣式工尺谱”。如: 工尺谱的调号,有“上字调、尺字调、小工调、凡  字调、六字调、五字调、乙字调” 7种(见工尺七调)。
http://bk.baidu.com/view/45768.htm
五线谱。
工尺谱是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 工尺谱:工尺谱是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 工尺谱最晚于晚唐五代已产生。其音高符号,属于首调唱名法(当然也有用固定唱名法),如“上(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等等。它的调号以上字调(降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降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其中以小工调、正宫调、尺字调、乙字调最常用。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胺板则是在乐音发出前或后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音乐什么是工尺谱

4,什么是工尺谱

工尺谱是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最晚可能产生在晚唐五代。这种乐谱随着音乐的发展与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音高、节奏、调名等符号的记写方法上也有所改变,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工尺谱(图76),与后期通用的工尺谱就有相当大的出入。到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昆腔在南北各地的流行,在昆腔谱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应用最普遍、也最常用的谱式。   这种谱式的音高符号,一般说来属于首调唱名法(至于其他的工尺谱不少是用固定唱名法的),如“上(相当于简谱的“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也有以“合”作“1”的工尺谱)假如低一个八度,除“六、五”改成“合、四”外,其他各字均加一个“■”,如“上”的低八度就为“■”。低二个八度就均加一个“■”,如“上”,就为“■”。高一个八度则加一个“亻”,高二个八度就加一个“彳”,如“仩”、“■”等。此外,还有叠音(丶)、豁音(√)、落音()、擞音(乡)等补充符号。叠音即前音的重复,如“六丶”,实即“六六”。豁音即在前一音之后加一个高于前者一个大二度或小三度音程的较短、较弱的音,如“五√”,实即“五仩”。落音与豁音相反,是加一个低于前一音的音,如“五”,实即“五六”。擞音就是颤音。   它的调号以上字调(b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b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在这七个调中又以小工调、正官调、尺字调、乙字调等最常用。   它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它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节奏,一般在每一乐句末尾的延长音上打一板——称为底板,以“一”为标记。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的一种板式。它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以“丶”为标记,它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腰板则以“└”为标记,它是指在乐音发出前或发出后(延长中间)打下的板。流水板一般是的节奏,但也有实是其他节奏而用这种形式来记写的。一板一眼就是以一个板(实板“丶”或腰板“—”或“└”)与一个眼(实眼“○”或腰眼“△”)合成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以一个板(实板“丶”或腰板“└”)与三个眼(一个头眼“·”、一个中眼“○”、一个末眼“·”)或三个腰眼(“└”、“△”、 “└”)合成的 的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在形式上,它是由两个一板三眼()的节拍合成的,在演唱时第一拍与第五拍(第二个一板三眼的板位)都打板,所以第五拍称为赠板(实赠板以“×”为记,腰赠板以“■”为记)。这种板式可以说是由一板三眼放慢一倍形成的,大致相当于4/2的节拍。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这部谱集共有十三首乐曲,所以又名“弦索十三套”。其中《十六板》的总谱包括六个分部,各部的排列以琵琶,三弦(弦子)、胡琴、筝、《工尺》、《八板》为序。看来前面的四部已与现代总谱的排列方法相似,后面的两部,却有些不同。所谓《工尺》是指全曲主旋律的原始曲调,《八板》是与《十六板》产生复调关系的另一曲调。它们可用萧、笛、笙、提琴等乐器演奏,各部工尺谱的音高、调号、节奏符号与常用的工尺谱没有什么差别。
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腰板则是在乐音发出前或后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工尺谱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一直发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谱。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等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如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则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号;如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则在“工、尺”等字的末笔曳尾。   尺谱用 “丶”或 “×、-”或“□、○、●、△、”等作为节拍符号,也就是板眼符号。工尺谱的记写格式,通常用竖行从右至左记写,板眼符号记在工尺字的右边。每句的末尾用空位表示。如:   上、上、   工。工 工、   尺 尺。工   上、 四。   四 工、 尺   合。工 上、   四。合。   尺 四   上、上、   合。四。   四 上   对一些声乐曲,其工尺字也有用斜行记写的,称为“□衣式工尺谱”。如: 工尺谱的调号,有“上字调、尺字调、小工调、凡字调、六字调、五字调、乙字调” 7种。   工尺谱中的调性标记,数十年前和现行的已经大不相同,为了正确了解各种调名所代表的调的高度,现将数十年前流行的调名、现在流行的调名和国际通用调名的音高关系列表如下:   小 工 调 小工调(乙字调) D 调 乙 字 调 凡 字 调 A 调 凡 字 调 上 字 调 降E 调 上 字 调 六 字 调 降B 调 六 字 调 尺 字 调 F 调 尺 字 调 四字调(五字调) C 调 正宫调(五字调)正 宫 调 G 调

文章TAG:工尺谱  实例  工尺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