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简虽然到过河南郏县,但并非郏县高姓(完颜)始祖,始祖或一世祖是他的长子德仁。【2013年初访郏县三苏园时所拍照片】郏县距离汴京又不是特别近,中间隔着许昌,这使得郏县又比较安全,金宣宗迁南京(今河南开封),“河北军户徙河南者几百万口”③,《郏县高氏家谱》及所存碑碣也明白指出高氏(完颜)家族是由襄阳府枣阳迁入郏县的。
1、苏轼为何葬在河南郏县?
苏轼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家在西南的他,去过西北的凤翔,到过东北的密州,北方的定州,东南方的徐州、杭州、扬州、苏州、湖州,还曾希望定居常州,结果偏偏选择葬在名不见经传的汝州郏县,这是为何呢?难道,仅仅因为郏县有类似苏轼故乡的“小峨眉山”?据苏辙的叙述,苏轼选择葬在“嵩山下”,并未明指郏县。而苏轼葬于郏县,除了它位于嵩山脚下,风景绝美,境内有山类似故乡峨眉山之小峨眉山,
苏辙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说,苏轼本希望葬于眉山父亲苏洵墓旁,只因山长水远,没法归葬故乡。而郏县境内有“小峨眉山”,葬在这里,仿佛葬在故乡,这种说法,挺文艺,不过,更深层的原因显然不在此。更深的原因是郏县特殊的地理位置,苏轼研究《周易》,著有《东坡易传》,他知嵩山一带,风水甚好,所谓“土厚水深”,如葬于此,子孙定会繁盛,
故而,选择葬在嵩山之下。嵩山一带,最好的一带,多半被赵宋皇族,王公贵族占据了,郏县风水尚佳,低调但不失为宝地,故而成了苏轼兄弟意中的长眠之所。之所以选择郏县,而不选择郑州和许昌等,很大原因在于郏县与京城汴京特殊的距离,郏县距离汴京不远,子孙在此蕃息,距离政治文化中心较近,能够方便获取生存发展的资源。这是苏轼兄弟不愿归葬四川的最大原因,
【2013年初访郏县三苏园时所拍照片】郏县距离汴京又不是特别近,中间隔着许昌,这使得郏县又比较安全。徽宗崇宁党禁时,苏家子弟被禁止到京畿四辅之地,如果选在郑州和许昌,一旦政治迫害继续,苏家子弟将又要流离失所了,苏轼身后,新党依旧把持朝政,但对苏辙等人并未继续进行残酷的打击。因此,苏辙闲居郏县与汴京之间的颍昌府(即今许昌),
2、河南有多少完颜氏后人?
一、女真人迁入中原河南省汝州市、鹿邑县、许昌县、郏县、南召县寓居着近2万名完颜姓居民,他们的容颜、衣著、言语、信仰、习俗习气都与汉人根本相反,只是在某些风俗上稍有差别。但是从碑碣、谱牒、史乘中我们仍可判定,这些人都是地道的女真遗民,北宋末年,剽悍的女真铁骑牧马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势覆亡了北宋,掳走了徽、钦二帝,从那时起,河南便有了女真人的踪迹。
在沦亡北宋的进程中,金朝统治者便开端了向中原移民,移民的方式是迁移猛安谋克户屯田,大规模迁移有三次:第一次是天会十一年(1133)。这年秋天,金太宗迁移女真疆土人散居汉地,在占领了大片汉地后,“恐人见其真假,遂尽起本国之土人棋布星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连村,屯结而起”①。这次有多少女真人迁往中原,没有详细材料,但从“比屋连村”的状况看,人数一定不少,
第二次是皇统五年(1145)。这年始“创屯田军,凡女真、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授以官田,使其收获,春秋量给衣马,若遇出军,始给其钱米。凡屯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六万人,皆筑垒于村落间”②,这次移民北自燕山,南至淮河,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都有了女真人的踪迹,当然大少数女真人选择了中原。
第三次是贞佑二年(1214),金宣宗迁南京(今河南开封),“河北军户徙河南者几百万口”③。南迁者是一支十分庞大的队伍,自金太宗天会年间到金末,女真人户迁入中原者纷至沓来,有的学者估量“内迁的女真人,至多要占女真人口总数的一半”④,金世宗不想让猛安谋克与汉人杂处,和大臣完颜思敬商议,“其后遂以猛安自为保聚,其田土与民田犬牙相入者,互易之”,又规则“女真不得改汉姓,学南人衣装,犯者抵罪”。
文章TAG:颜氏 郏县 河南 后人 居住 河南郏县居住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