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曹路镇的著名人物

顾炳权(1936~1999)龚路乡永丰村人。中共党员。1953年任川沙县钦公乡团支书、民兵连长。1955年3月参军。三年后复员,在龚路化工厂、排灌站等单位工作。1972年调川沙农业局系统工作。1979年7月任川沙县总工会秘书。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上海地名学研究会理事等职。主要论文有《上海风俗的研究》、《黄炎培与川沙县志》等。黄菊波(1930~2002)龚路乡夹路村(今永锋村)人,中共党员。1950年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毕业,同年在东北人民政府财政部参加工作,1956年在财政部研究生班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历任财政部科研所科员、副科长,1978年起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财政部科研所研究员,体制研究室主任,科研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曹路镇的著名人物

2,谁知道 安徽省寿县名人郜强的 百度百科从哪里看得到

1.百科名片郜强 男,原籍 安徽省寿县,一个怀揣野心与激情的大男孩,2009年填报大学志愿时,顶着亲朋的不解,放弃就读知名本科院校的机会,孤身赴往大上海闯荡,仅两年时间,便在个人能力上创造了辉煌, 成为“上海滩”上同乡土石方机械工程商业圈中的佼佼者,有着“非凡90后”的美称。个人资料:中文名:郜强 英文名:prestige 国籍:中国 身高:176cm 体重:65kg 出生日期:1990年09月21日 出生地:安徽省寿县安丰镇 座右铭:不断憧憬!不断攀比!不断努力!不断忍耐!Must let myself become powerful2.个人简历1990年9月21日(农历)出生于安徽省寿县1996年入读安丰小学学前班,后升入小学一年级 2002年入读石集职中(在校期间任班长及团支部书记)后转入丰华中学2006年入读寿县第一中学(在校期间连任三届班长及文科课代表)2009年入读四川成都体育学院(一周后退学)2009年末任上海市浦东新区银侠车队机械部副总2010年末任合肥市胡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仓管,后升为销售经理3,事业经历2009年7月郜强来到上海市浦东新区银侠车队从一个打杂工开始,后勤部经理、采购部经理、市场部经理,直到升至机械部副总,仅用时三个月,在此期间为公司接揽大大小小工程几十起,创造毛利润高达20多万2009年12月正式受任上海市浦东新区银侠车队机械部副总2010年1月参与上海市虹桥机场2号航楼雨水回收利用技术建设工程2010年2月参与上海市曹路镇村庄改造工程(第二期)以及迎世博浦东新区“创模”黑臭河道整治工程2010年3月参与上海市浦东新区黎明垃圾填埋场扩建工程以及东西通道工程(浦东大道沿线扩宽工程)2010年4月参与上海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及扩建工程2010年5月应汕头达濠建筑工程公司邀请,携一台大型机械赶赴湖北省天门市,参与天门市污水处理工程,期间表现突出,多次受到天门市城投公司工程部经理吴刚的表扬。。。。。。。。。。。。。。。。。。。。。。。。。。。。。。。。。。。。。。。。。。。。()一心打拼事业的同时,郜强也曾多次当众表示非常热衷于慈善事业在校期间积极参与配合校团支部组织的各种爱心捐助、灾后募捐等活动步入社会后,先后在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灾后重建工作上,通过各种渠道,个人累计捐出人民币3000元左右

谁知道 安徽省寿县名人郜强的 百度百科从哪里看得到

3,有谁知道清朝官吏冯德库的事情

这个恕我直言,好像是查不到了,否则我在网上那么好找,也找不到啊,不好意思了。冯家道班的历代子孙乃至群乐村整个冯氏家族,是清朝官吏冯德库的后裔。冯德库居官宁波,因被皇上革职抄家,遂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迁至曹路东部荒滩栖身。”据说冯德库后来成了道士,广行善事。此说年代久远,且无史实佐证,已无法辨其真伪,然冯家始祖之艰辛似乎为其后代的信教提供了历史的成因。其它再无记载,网上也没有有关内容啊,找不到。《花篮灯舞》产生、是流传于浦东曹路地区,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它源自一百多年前道教祭祀仪《九幽灯》中的《穿灯舞》。 1956年,道教艺人薛肇南(1914-1992年)、冯炳魁(1922-1996年)等受党的“双百”方针感召,对《穿灯舞》进行改编,易男舞为女舞,由九位道人改为八位村姑。更换了某些队形和道具,成为八位姑娘每人一手执花灯,一手执手帕,以戏曲旦步为基本步法,围绕着地上表示东南西北方向的四盏灯,穿插出各种图形的民间舞蹈。该舞蹈由原顾路区顾东业余剧团排练演出,1957年3月年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创作、表演优秀奖。全体演职员在怀仁堂受到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彭真、栗裕、周扬、刘芝明等中央首长接见,并合影留念。北京演出归来后,薛肇南、冯炳魁等又对《穿灯舞》作了一次较大的修改,去掉了原来安放在舞台四角的四盏瓶式《牡丹花灯》,丢弃了手帕,并改手中的“六角灯”为“花篮”,这一改动,最终突破了原“穿灯”的框架,使崭新民间舞蹈脱颖而出,并取名为《花灯舞》。1959年元旦,《花灯舞》在上海市1958年度群众文艺创作会演中,又获民间舞蹈一等奖。此后,又在花篮中加进了能闪亮的电池灯泡,突出主要道具在舞台演出中的效果,充分体现了“灯”的作用。几经演出不断完善,遂将《花灯舞》改名为《花篮灯舞》。《花篮灯舞》反映的内容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姑娘,手持花篮灯,边歌边舞,通过穿插变换新颖多彩的图案,表现出江南一带姑娘热情开朗的优美形象,反映了农村热闹红火的丰收节日气氛。1959年9月,为歌唱农民的新生活,又重新填写了主题词。1978年9月,曹路镇原龚路文艺工厂对《花篮灯舞》进行了恢复排练,参加了上海市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在上海人民大舞台作了公演。此后,该舞蹈又进行了六次复排,更换了六批演员,前后共有40多人参与排练和演出。1989年,《花灯舞》及其道教艺人薛肇南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上海卷》一书而永垂青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2006年我镇又将《花篮灯舞》进行了复排、录制,今年3月13日被区府批准为浦东新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申报市级“非遗”名录。《花篮灯舞》已成为我镇乃至区、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节目。 《鸣联国乐社演奏谱》简介“鸣联”国乐社是曹路地区具有74年历史的民间音乐团体,于1933年由杨园乡人周根生(1915-1987)等人创建。其演奏的丝竹乐,大部分属江南丝竹范畴。“江南丝竹”中的“江南”,地理上指长江以南;但音乐的流传,主要指上海、江苏、浙江极其毗邻地区。“江南丝竹”中的“丝竹”,指的是笛、萧、琴、琶等管弦乐器的统称。“丝竹”一词,最早见于《礼乐记》中“金石丝竹,乐于器也”;“江南丝竹”名称始见于清道光年间的《嘉兴府志》:“采苏杭之丝,载洞庭秀竹,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粹,江南有丝竹者”由此可见,江南丝竹源自江南地区的民间音乐,它的形成和发展历经数百年,流传到曹路地区也有100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的《十番锣鼓》、民间的"清客串"和"小堂民",以及江南地方曲艺等多种因素的孕育、推动,使江南丝竹逐渐定型而别具一格.《鸣联国乐社演奏谱》所载40余曲.由老"鸣联"会员李伯金先生搜索、整理,其中以江南丝竹的曲目最为丰富,它涉及到元明时期的南北曲曲牌,明清俗曲、民歌,江南地方戏曲、曲艺中的某些器乐部分,但流行最著名的为"八大曲",即三六、慢三六、中三六、慢六板、行街、四合如意、欢乐歌、云庆(另一说法将上述中的"慢三六"换为"六板",其余皆同).八曲的命名与民间风俗密切相关,除行街外,其余各曲均以"六"、"庆"、"欢乐"、"如意"等词语作为吉祥口彩. "八大曲"的产生与形成确切时间已无从考证,但从"鸣联"丝竹乐演奏中最著名的"老六板"(又名"老八板")来看,最早见之于1814年的李芳园《琵琶谱》的附录中也有记载.以"老六板"为母体(戏曲中称原板)通过加花或成倍的添眼加花,就产生一系列独立的变奏体,诸如:"快花六"、"花六板"、"中花六板"、"慢六板",这四个变奏体与母体联成一起,称为"五代同堂"。(本文参考李伯金先生《江南丝竹简介》一文编写)《穿灯舞》概论张惠民 穿灯舞,又名大穿灯,是历史悠久的道教祭祀舞蹈,属道场法事,它流传于浦东新区的洋泾、高桥、高东、曹路、合庆、川沙等镇,而以曹路尤甚。每逢丧事,丧家便请道士到家做醮(俗称道场),某些法事富有艺术色彩,除唱、念、做外,且载歌载舞,以此祈祷亡魂出地狱而入天堂,谓之祭故慰生。此俗年年沿袭,经久不绝。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匿迹,八十年代初复起,然仅限于道观神庙。近年乡间又有蔓延之势。 一、起源与发展 道教乃我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为东汉张道陵所创,始称“五斗米道”,又名“天师道”,奉老子为教祖,盛行于南北朝。金元之际,道士有出家的全真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士之分。浦东众家道班,素分两派,大凡近市者称西派,远郊者谓东派,然视其属性,俱归正一之范畴。据黄炎培主修《川沙县志·方俗志》记载:“邑人逢丧必做功德。……谓拜经忏后可免堕地狱,得升天堂……”“人死接煞,已成习惯。然用道士召七者则然,用和尚则否……”道场与功德,系道教沿用佛教之用语,唯“接煞”一词,出自道士之口。据曹路镇日新村道教艺人薛肇南(1914年-1992年)及民众村道教艺人冯炳魁(1922年-1996年)追溯:“穿灯舞所属法事《九幽灯》为道场常用、道士必学之法事,传到我们这儿,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群乐村道教艺人冯菊初(1916年-1998年)说:“幼时听老人讲,冯家道班的历代子孙乃至群乐村整个冯氏家族,是清朝官吏冯德库的后裔。冯德库居官宁波,因被皇上革职抄家,遂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迁至曹路东部荒滩栖身。”据说冯德库后来成了道士,广行善事。此说年代久远,且无史实佐证,已无法辨其真伪,然冯家始祖之艰辛似乎为其后代的信教提供了历史的成因。以上史料及道教艺人的口述、传说,虽未能确切地表明穿灯舞在曹路地区的起源年代,但至少清光绪年间已具雏形。初谓小穿灯,所有的程式动作都较为简单。出于生计,道场法事遂年丰富,不少法事渐之演变为如戏一般(故当地有称道场法事为“道士戏”者)。小穿灯缓慢地向“戏”演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几经川沙各家道班充实,已初具大穿灯之轮廓。四十年代,又经薛肇南修饰。然而十余年的发展变化,都没有突破原有的传统格局,仅补充了一些生活化的舞蹈动作(如碰蝴蝶、拨栲栳等),对某些动作作了调整和加强(如扯木樨、里外罗城等),使舞姿日臻完善、柔美。1956年,薛肇南、冯炳魁、冯菊初等在穿灯舞的基础上,整理加工为新颖的《花灯舞》。尽管冠之以新名,易男舞为女舞,更换了某些队形、道具等,但其基本动作的结构原件仍不脱穿灯之窠臼,只是在传统色彩中夹带了一些现代风味。《花灯舞》由顾路区顾东村业余剧团演出,1957年3月随江苏省代表团(当时川沙县属江苏省辖)赴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创作与表演优秀奖,在北京怀仁堂受到了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彭真等中央首长的接见。1959年元旦,又加工整理成《花篮灯舞》,参加了“上海市1958年度群众文艺创作汇演”,获民间舞蹈一等奖,薛肇南、冯炳魁获传授整理奖,成为道家的传世佳话。二、形式与内容 穿灯舞有一套传统的、模拟民间生活动作的表演形式。八个护法道士身着黄色或黑色龙凤道袍,头戴道帽,脚穿布鞋,手持八盏半圆形的六角阳台荷花灯(似庙里的香炉),地上四角另放四盏花瓶牡丹花灯,以作被穿之灯,在大法师的指挥下(大法师也执一灯,当为九盏,谓之九幽灯)翩翩起舞,完成了一系列优美的程式动作。全套动作依次分为开四门、一条龙、链条股、童子拜观音、扯木樨、单(双)迎灯、拔栲栳、双飞、碰蝴蝶、满地花、单(双)追灯、里(外)罗城、鲤鱼卷芝草等。这些动作,源于农村日常生活,使虚幻的道场生活化了。艺术化与生活化,则又使道场在民间大为吃香,成为大多丧家必操之习俗。乡下的道场通常在客堂或暖敞(一种临时搭起的油布竹棚)中做之。客堂北墙面南而挂张天师或三清神像,上悬“道祖遗风”或“道法无边”之类的眉披,下设亡者灵台牌位。灵台前面一方空地用以铺排道场法事,四壁布满轴对挽联。道场有大小之分,自一昼夜至九昼夜不等,以多为贵,而以三昼夜最为常见。每出道场由数段法事组成,法事有清微法事与亡丧法事之别。清微法事有法符、达表、群仙会、斋天、炼度、火司朝等。一般用做“小七”及清明悼念活动;亡丧法事有亡斗、款王、开方、九幽灯、亡斋天、九幽朝、九阳灯等,一般用以装殓出殡前后。每段法事独立成篇,有程式而不拘泥,轻重缓急皆可,唱、念、做交叉,间或音乐奏之,锣鼓鸣之。一道场诸法事之间并无明显的顺序排列,唯《九幽灯》习惯上总趋于道场之末,而舞蹈性甚强的穿灯则是这段押场法事之尾,穿灯完毕,整个道场便告结束。穿灯舞表现的内容大意是:大清境九仙,上清境九真,玉清境九圣三大天尊(均为太上老君的化身,故道家有“混元一气化三清”之说)各执九盏阳台荷花灯,来到幽冥地府,打开九方地狱门,接引亡魂摆脱黑暗的地狱而走向光明的天堂。九方地狱为:东方风雷地狱,南方火翳地狱,西方金钢地狱,北方冥冷地狱,东南铜柱地狱,西南屠割地狱,西北火车地狱,东北镬汤地狱,中央普掠地狱。这众多的地狱,搅得生者不寒而栗,死者难以安息,实乃道家之独创,也从一侧告知人们昔日之愚昧与黑暗。三、音乐曲调 小穿灯时,仅有打击乐器伴奏,发展至穿灯舞,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伴奏音乐结构,其主要声乐曲有《叹丰都》、《只羡他》,器乐曲有《将军令》,曲终则仍以打击乐器伴奏。演唱与伴奏均另有旁人相助。《叹丰都》音乐凝重,唱词悲切,诉述罪魂在九方地狱中历尽磨难,幸得三大天尊(斋主)驾到,亡魂方脱幽冥。《叹丰都》曲终歌了,穿灯舞即起,众人齐曰:“十殿慈尊最逍遥,狱门深锁尽开通,大小罪孽全宽宥,释放亡灵出狱中。”念罢,穿灯复起步,遂唱《只羡他》,叩谢天尊拯救之恩,歌颂亡魂生前功深德浩而脱离地狱。《只羡他》曲调来自昆曲,委婉而抒情,为穿灯舞奠定了一个明朗、轻松的音乐气氛,较之序曲《叹丰都》,一沉一浮,有天壤之别,展示了亡魂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意境。《将军令》一曲为吹打乐。常用于铺灯前(即闹灯头)或穿灯中,除双唢呐外,还配以堂鼓、板鼓、大锣、小锣、狗叫锣各一。堂鼓和板鼓除配合锣鼓经外,还配合吹乐器始终打着与曲调一致的节奏。全曲轻松欢快,铿锵有力,间或锣鼓骤起,对整个舞蹈起了烘托与渲染的作用。四、风格特点 穿灯舞为男子群舞,它运用了民间艺术的传统手法,具有很强的江南地区民族色彩及浓郁的生活气息,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雅俗相济 穿灯舞富有传统舞蹈的古朴雅致,而它的程式动作的生活化,又惟妙惟肖地体现了当地农村的风俗习惯,截取其任何一个动作的枝干,都可得到生活的验证,某些动作甚至就是原始的生活动作的白描化。如“扯木樨”、“碰蝴蝶”、“拔栲栳”,这“扯”、“碰”、“拔”,无一不是农村中最常见的动作。这些生活之泉溶入到古老的形式之中,不但毫无俗气,反而赋于其生机与活力。雅俗相济,无俗则不雅,无雅则又俗,这便是穿灯舞的第一大风格。对称成方 穿灯舞上场舞者八人,以地上四角之四灯为辅轴而穿之,以四角交叉点为主轴而舞之,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固定点客观上为穿灯舞造成了“动则成方,变则对称”的格局。穿灯舞的动作(如双迎灯、满地花,甚至是正在行进中的动作(如一条龙、链条股),无不具有这一特点。整个队形多变而不偏,多动而不乱,四角丰满,犹如一副绚丽的图案。柔美洒脱 穿灯舞舞者身穿道袍,轻舒风袖,线条流畅,有飘飘欲仙之感。整个队形忽聚忽散,忽开忽合,忽穿忽绕,使用的都是些行走性的小步子动作;行动线曲直得体,经纬交织,幅度不大而细腻,变化多端而井然,显得百般柔美、洒脱。由于服饰及花灯的造形、色彩等因素的作用,又使整个舞蹈显得明快而活泼。灵活多变 穿灯舞为室内祭祀舞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程式动作及基本队形,然而在具体道场中,它又往往要受到某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局部地增减动作及调整队形。表演区域的宽窄、丧家地位的贵贱,常常是导致动作的或繁或简与队形的时长时短的主要因素,由此显示了它的随机应变的风格特点。较之广场舞蹈,它的这种应变更趋灵活、自如。然“灵活不偏其本,多变不离其宗”,其主干动作及基本队形仍相对稳定。整个队形的变化,皆由1号领舞作主,5号配合默契,众人相随变幻。音乐伴奏则在鼓手的指挥下也作相应的变通处理。穿灯舞是独具一格的道教艺术,作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必然深深地打着那个时代的胎记,它是社会蒙昧时期的伴生物。它的产生与发展,除了来源于道家为谋生所需对生活的提炼外,主要地是来自丧家对所谓脱地狱而升天堂的热切向往。这种感情在飘逸的舞姿中得以宣泄,以此给死者以祭奠,给生者则留下一点慰藉和虚无缥缈的寄托,表明了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有谁知道清朝官吏冯德库的事情


文章TAG:上海市曹路镇副镇长上海  上海市  曹路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