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姜太公的老家在哪啊

东海上(今安徽临泉县姜寨镇)

姜太公的老家在哪啊

2,姜太公故里的介绍

姜太公故里,位于河南省新乡卫辉市西北十二公里处。至今太公镇境内还保留着许多姜太公的历史遗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庙、姜太公吕望表等。每到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辰之日,许多海内外后裔组成的姜氏、吕氏宗亲会都会前往姜太公故里——卫辉市太公镇寻根祭祖、旅游观光。

姜太公故里的介绍

3,姜太公故里 怎么去门票是多少明天想去了哈

你可以去泸行团问问
你好姜太公故里是不需要门票的

姜太公故里 怎么去门票是多少明天想去了哈

4,姜尚故里

姜太公故里,位于河南省新乡卫辉市西北十二公里处。公元前1210年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生于卫辉太公泉镇吕村。姜太公亦称吕太公,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是我国西周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也是我国二百多个姓氏的血缘始祖。这个传太公钓鱼处与太公故居(9张)奇色彩颇为浓厚的历史人物,单是姓名就有不少叫法,如《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记载他的名字有:太公望、吕望、周望、吕牙、吕尚、姜望、望尚、师望、姜公、姜老、吕等等。姜太公故里原是姜氏的一个大部落。一九九五年在太公泉出土的唐代墓碑,曾记载着太公泉原叫“姜塬”。据《竹书纪年》上说,姜太公仙逝于“周康王六年”十月二十日。终年一百三十九岁。葬于卫辉太公泉。至今太公泉境内还保留着许多姜太公的历史遗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庙、姜太公吕望表等。每到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辰之日,许多海内外后裔组成的姜氏、吕氏宗亲会都会前往姜太公故里寻根祭祖、旅游观光。

5,姜子牙的老家是哪的

姜尚,俗称姜太公。东海海滨人(河南新蔡),即为现在的临泉县姜寨镇。 相传姜尚的先世为贵族,在舜时为官,因功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
山东省临泉县

6,姜子牙活139岁是真的吗 姜子牙墓在哪

传说活是139岁(不是信史),墓在河南省卫辉市西北十二公里处。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朝末年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子丁公姜伋继位。(不是信史,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此前年代不是大约年代)。姜太公故里,位于河南省卫辉市西北十二公里处。至今太公镇境内还保留着许多姜太公的历史遗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庙、姜太公吕望表等。每到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辰之日,许多海内外后裔组成的姜氏、吕氏宗亲会都会前往姜太公故里寻根祭祖、旅游观光。

7,姜子牙的故乡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山东省日照市秦楼街办
玉虚峰
关于姜子牙的出生地,历来说法不同,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 三种。第一种是《列仙传》的冀州说,第二种是《水经注》的河 南汲县说,第三种是《史记·齐太公世家》的东海上说。东海未 免显得太宽泛了点,《博物志》则讲得比较具体:“太公望出于东 吕乡东吕里,又钓于棘津,其浦犹存。”东吕乡和棘津,位于黄海 之滨,都在今山东省日照市东约二十里处,棘津距黄海仅里许。先 秦称黄海为东海(因位于东方)。二说相合。因此我们认为东海说 比较可信,即姜子牙是山东人。

8,姜太公故里到底在哪

姜太公故里,位于 山东省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秦楼街道办事处冯家沟村。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先秦称黄海为东海,这里曾是东夷人的家园,后来又建立过以"齐"为名的诸侯国。《孟子.离娄》: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吕氏春秋.首时》: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中论.亡国》:昔伊尹在田亩之中,以乐尧舜之道,闻成汤作兴,而自夏如商。太公避纣之恶名,居于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亦自商如周。《十七史百将传》: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先祖尝封于吕,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于周西伯。《广名将传》卷一《吕尚》: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从其先祖封于吕,故名吕尚,字子牙。尚抱经天纬地之才,尝著有《六韬》,备言阴阳,遂为兵书之祖。《武经七书汇解.太公六韬》:太公姜姓,名尚,字子牙,东海上人。《汉书.董仲舒传.仲舒对武帝问》:"爱施兆民,故太公起于海滨而即三公之位。"《圣贤群辅录》引《尚书大传》: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皆率其族曰:"盍归乎!吾闻西伯昌善养老。"《荀子.君道》:夫文王非无贵戚也,非无子弟也,非无便嬖也,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州,东夷古国名,也叫淳于,姜姓,在东吕之北,今山东东部。(见《世本.姓氏篇》、鲁桓公五年《左传》疏引及《通志略.氏族略》)《战国策.秦策》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仇不庸……。"《后(汉)志》:"琅邪西海,太公所出,又钓于棘津,今存。"《沂州府志》载:日照县有棘津,在城东二十里,去东海里许,旧迹尚存。《后汉书》亦载:西海县(即海曲县,东汉改)系太公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东吕乡和棘津,位于黄海之滨,在今山东省日照市。刘昭注引《博物记》: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国广川县棘津城,辨其当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谓海曲故城,《通典》称在莒县东,则当日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即是其家。《元和郡县图志.密州》、《太平寰宇记.密州.莒县》:汉海曲县故城在县东百六十里,属琅邪郡,有盐官。《博物志》曰:"此地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太平御览》七一引《水经注》:吕望,东海人也。老而无遇,以钓干周。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七十则屠牛朝歌;行年九十,身为帝师。《齐乘》卷四《古迹》:海曲城,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琊海曲,太公望所出。据《太平寰宇记》:"汉海曲城在莒县东百六十里,属琅琊郡。"西汉之"海曲"即今之日照。清雍正《山东通志.秩祀》:诸城县县学东,祀周太公望。《博物志》:"太公居东吕乡,钓于棘津。"县城南有棘津,莒州东有东吕乡,即今之日照县也。《续山东考古录.沂州府.补遗》:日照县,太公出于东吕乡,《路史》谓即莒国。《大清一统志.沂州府.山川》:东吕乡,在日照县东。旧志:"姜公台在县东北二十里,去海里许,旧址尚存。台旁溪水清涟,即太公钓处。"《西海征》:今县东二十里,去海里许有姜太公故址。其旁溪水清涟,即棘津也,质之诸书,若合符节。《炎黄氏族文化考.三邾土著为东夷炎族》:吕为莒之初文,二字通用。故莒有东吕乡、东吕里。《博物志》谓太公望所出。汉有吕母,皆其氏族。吕者,神农所自出。当是莒县、日照、赣榆一带之土著,因皆炎族也。《宝鸡县志》:吕尚,东海上人,姓姜字子牙,炎帝之裔,伯益(夷)之后,掌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封于吕,故姓吕。避纣乱居东海,闻西伯善养老,乃隐于渭滨。……事载《史记.齐世家》。著有《丹书》、《阴符经》、《六韬》。《炎黄氏族文化考.炎黄二族之分》:太公即东夷之人也。太公姜姓,祖为伯陵。伯陵,神农之后,世系班班可考。是东夷为神农苗裔矣。清光绪《日照县志.古迹》:东吕乡,棘津。原注一:《元和志》:"海曲故城有东吕乡,本太公望所出。"原注二:城东二十里,去海里许,一名姜公台。《日照县志.人物》:太公望,居东海之滨。《续汉书o郡国志》琅邪西海县注:"太公吕望所出,有东吕乡。"《元和志》、《寰宇记》、《齐乘》略同。今县东有水,曰棘津。津上有太公钓台。台侧旧有祠。《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日照县》:日照、古东吕乡,汉为海曲县、宋置镇,金升为县,清属山东沂州府,民国隶属胶东道。古迹:棘津,在城东二十里,距海里许。太公吕尚钓于棘津,即此。《中国人名辞典》:吕尚,周东海人,四岳之裔,本姜姓,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字子牙。《史记.陈杞世家》说"伯夷之后至周武王复封于齐,曰太公望,陈氏灭之。"由此可知,姜太公应是东方土著,周复封姜姓于齐,是采取齐人治齐的政策。《后汉书.郡国志》西海注引《博物志》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战国策》说:"太公望,齐之逐夫。"鸟恋旧林,人思故乡,落魄游子,失意宦人尤其如此。因而太公第一步归隐山东是合乎情理的,非常自然的。《山东古国考》、《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也说是"东夷之士"。可见太公的原籍为山东。《路史.国名纪》因说:"而太公乃出东吕,吕,莒也。"清代考据家阎若璩进一步提出:姜太公故里为山东莒县东吕乡。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国考》中也说:"太公是山东土著的姜姓,是无可怀疑的。" 又据世界卢氏源流研究会案内资料记载,姜太公的出生地是日照。卢氏为姜氏后裔。现经美国考古专家组同山东大学联合考察认证,在四千年前,日照市两城镇(距市区十八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城市。而只有在这样的文化发达地区,才能造就一代"武圣"姜太公。

9,姜子牙的故乡在哪里

姜子牙,名尚、字牙(又作子牙)。因为周文王姬昌曾对他说 过:“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的话,故号太公望。文王崩,武王姬 发即位,对姜子牙尊崇倍至,口必称“师尚父”,所以又号师尚父。 姜子牙是炎帝后裔、先祖曾经做过四岳官,因当年帮助大禹治水 有功,受封于河南吕地(今南阳市附近),从封地改姓,故又名吕 尚、吕望、吕子牙、吕太公等。 关于姜子牙的出生地,历来说法不同,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 三种。第一种是《列仙传》的冀州说,第二种是《水经注》的河 南汲县说,第三种是《史记·齐太公世家》的东海上说。东海未 免显得太宽泛了点,《博物志》则讲得比较具体:“太公望出于东 吕乡东吕里,又钓于棘津,其浦犹存。”东吕乡和棘津,位于黄海 之滨,都在今山东省日照市东约二十里处,棘津距黄海仅里许。先 秦称黄海为东海(因位于东方)。二说相合。因此我们认为东海说 比较可信,即姜子牙是山东人。

10,姜子牙出生地

姜太公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影响较大的说法,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东夷说。此说源于战国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第二种是冀州说。此说源于东汉人刘向编写的《列仙传》:“吕尚,冀州人。生而内智,预知存亡,避纣乱,隐居辽东二十年西适,隐于南山,钓于卞溪。” 第三种是河内汲县说。此说源于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汲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云:太公望河内汲人。又有太公泉。” 第四种是许州说。此说源于明代许仲琳撰写的《封神演义》:“此人乃东海许州人氏,姓姜,名尚,字子牙,别号飞熊。” 第四种说法来源于神话小说,又加以口碑流传,影响面最大,几乎是家喻户晓,但最不可信。许州就是现在的河南许昌,东距大海二千余里,岂能称为“东海许州”?若说成是“东海郡的许州”,那也站不住脚。东海郡有之,但在江苏省北部,中间还隔着一个安徽省呢,岂能管辖到河南省的许昌地区?须知: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这是小说家言,当然也就只好姑妄听之了。 其余说法,将太公出生地分在两个省,一在山东,一在河南。那么,哪种说法更合乎史实呢?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国考》中说得非常肯定:“太公的原籍为山东”,“太公是山东的土著的姜姓,是无可疑的”。 对诸说比较,我们也认为“东夷说”比较可信。也就是说,姜太公是古代的山东人。 历史上,“东夷”为华夏族对东方诸民族的称呼,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东夷,在殷墟卜辞中称“夷方”、“尸方”或“人方”,其族居于今山东地区。王献唐先生说:“人方就是夷方,地在山东”,指的就是东夷。从武丁时代,即有征夷的卜辞发现。如:“王专侯告以征夷”。“夷”在何处?《孟子·离娄》把地点说得很具体:“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即今山东省诸城市。虞舜是“东夷之人”,姜尚是“东夷之士”,可见他们是同乡,都是古代的山东人。 《说文》曰:“夷,东方之人也。”从考古角度看,聚居在今山东地区为主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土著居民,就是历史上的东夷族人。可见山东地区是东夷族的发祥地。姜尚是炎帝的后裔。《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 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竹书纪年》说:炎帝“居陈,迁曲阜。”曲阜即今山东曲阜市。炎帝之后十四代是伯夷,为舜四岳长。《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伯夷,齐太公之祖也。”《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尚其后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大禹之时,洪水的发生地区主要在兖州,其次是豫州、徐州境内。这个地区,就是现在山东南部及苏、鲁、豫交界地方。辅助大禹治水的四岳伯夷,必然活动在这个地区,所以封地之吕在山东,申在河南。姜尚从其封地而姓,也叫吕尚。可见姜尚确是古代的山东人。 《战国策·秦策》说:“太公望,齐之逐夫。”为何被逐呢?袁珂先生在《古神话选释》中说:“吕尚因家贫为妻所逐,故云逐夫。”这与《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说“吕尚尝穷困”是一致的。齐在山东,也可证明姜尚原是古代的山东人。 姜太公原是东夷之士,所以周武王封尚于齐,便是采取了“以夷治夷”的政策。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代的姜姓统治集团》中说:姜尚“穷困年老,才遇见周文王。以后发迹了,借着周家的力量,回到本土本族,成为一个统治者。同时,周家封太公于齐,是有目的地采取以姜族治姜族的政策。”这话讲得是很有道理的,也是令人信服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姜太公是山东土著的姜姓,是地地道道的古代山东人。 到目前为止,有关姜尚的遗址,在山东省涉及到的共有四个县市。 第一个是临淄,有太公墓。《齐记补遗》说:“太公墓在县南十里。”该墓位于永流乡张家庄东南半里许,高约28米,南北约50米,东西55米。公元前1065年,姜尚被武王姬发封为齐太公,都营丘,成为齐国的第一代国君。营丘即现在的临淄齐都镇。姜尚就任后,修国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兴渔盐之利,人民多归齐。人活了一百多岁,死后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营丘。可见,此墓是姜太公的衣冠冢。 第二个是青州。青州即原益都县。《太平环宇记》在“益都”条下,引《述征记》说:“太公冢在尧山西。”但是,此墓并非姜太公墓。《齐乘·考证》指出:益都的太公墓是田和墓,因为田和也称为齐太公。公元前391年,齐国大权落于国相田和之手,迁齐康公姜贷于海滨。公元前386年,田和请为诸侯,被周安王姬骄批准,正式取代姜齐侯。二年而卒,谥号齐太公。 第三个是昌乐。《西涧草堂集》载:清雍正十一年水灾,木梁台崩,得石碣记有“齐姜太公之墓”。木梁台即昌乐东南的缘陵废城。但是,这也并非姜尚真墓。《礼记·檀弓》说,“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东汉郑玄也说:“太公受封,留为太师,死葬于周。”这就是说,姜太公的墓葬不在山东。《礼记》还说:“古也墓而不坟。”这就说明,即使姜太公葬于山东,也没有像木梁台那样高大的封土。可见,昌乐的太公墓纯系后人附会。 第四个是日照。《元和郡县志》载:“海曲故城有东吕乡,太公望所出。”日照县古称东吕乡,汉代属海曲县。今东港区秦楼街道冯家沟旧有太公祠,现存棘津(俗称“石汪”)、姜公台,东有太公岛,传说即姜太公垂钓处。 历史上第一个写出姜太公是日照人的,是战国时代的孟轲(约公元前372-289年)。他在《孟子·离娄》中写道:“太公辟(避)纣,居东海之滨。”司马迁也说:“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姜尚原为纣的臣子,职务是司户参军,级别为下大夫。姜尚眼见纣王杀戮大臣,淫于酒色,荒废国事,知他不可救药,为避杀身之祸,便离纣而去,回到故里隐居。故里在何处呢?东海之滨。“东夷之士”的姜尚,家住“东海之滨”。先秦时,还没有黄海之名,因位于东方,便称黄海为东海。在山东省,临淄、青州、昌东、日照四个县市,地处黄海之滨的只有日照,可见姜太公出生地在日照市当无疑。 到西汉的太史公司马迁,他把姜太公的出生地写得又具体了一步。他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写道:“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尚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庶枝子孙,或为庶民,尚其后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在这时,司马迁向我们介绍出两个地点。第一,是“东海”,此说相同于孟轲,只是居于东海之滨的姜尚有了“上人”的身份。第二,是“吕”。姜尚的先祖伯夷,曾做四岳之官,舜、禹时被封在吕地。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其远祖后裔的姜尚也叫吕尚。那么,这个吕国在什么地方呢?即现在日照市的莒县。《路史·国名记》说:“太公乃出东吕。吕,莒也。”原来,“莒”之得名,始于西周时代的兹舆期,他被成王封为莒子,由计(今胶州计斤)迁于吕地而得名。以前,莒地实为姜姓地。莒、吕一字也,吕先而莒后。殷代的向国在今莒南,吕国在今莒县,都是姜姓。殷代吕国即为姜姓部落居地,那么,四岳时代为姜姓吕地,不是很自然的嘛!但是,徐广后来注《史记·齐太公世家》,却说:“吕在南阳宛县西”。将地点搬到了河南省,这是个知识性错误,对后人产生了不良影响。事实是:姜太公先祖封于吕,这个“吕”并不在今河南南阳宛县。吕国在南阳,是后来南迁之吕为周穆王姬满所封。穆王是周朝的第五代周君,当时姜尚早已过世多年了。《尚书·吕刑》是记周穆王时之事。所以,南阳之“吕”,决不是姜太公先祖之“吕”;其先祖伯夷是舜、禹时所封,早于夏、商两个时代,距穆王封吕有一千余年呢!可见,姜尚先祖之吕为东吕,即莒国,在今山东省日照市。如此,姜太公便只能是古代的日照人了。 《史记》之后,自晋至宋有许多学者论及到姜太公的出生地,讲得要比司马迁具体的多,他们写出了所在的乡、县。其中最著名的是张华、刘昭和罗泌。 西晋的张华在《博物志》中,把姜尚的出生地讲得相当具体。他说:“海曲城东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乡之名大约始于周,也可能是沿袭夏商之制。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也。”日照古称东吕乡,到汉代为海曲县。东吕乡东吕里为姜尚出生地,在海曲城东,这不是很清楚地说明了姜太公是古代的日照人嘛!对东吕乡,今人郑东府、蔡瀛海二位先生作了考证,得出的结论是:东吕乡在海之滨,夏纣为吕国,为四岳封邑,太公望所出。为徐州东夷之地,与纪、向诸国壤地毗连,同为炎帝后裔之国。对张华的“东吕乡”之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梁代刘昭在给《汉书·郡国志》写的注中,也论及到姜太公的出生地。他在“西海”条下写道:“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津今存。”东汉时,日照地属西海县。太公望所出在西海,即在今日照。棘津在哪里呢?光绪版《日照县志·古迹》记云:“棘津,城东二十里,去海里许。”由此可见,东吕乡在日照,棘津在日照,日照即是姜太公的故里。 关于姜太公的故里,南宋的罗泌在《路史》中从另一个角度作了介绍。他说:“太公乃出东吕。吕,莒也。”据北京大学张传玺先生考证:西周时,今日照市东港区初属向国地,继属莒国地。西汉属海曲县,东汉属西海县,唐、宋两代属莒县。所以,罗泌所说的东吕,指的是当时的莒县,即现在的日照市东港区。可见,姜太公出生地在今日照市的东港区。 关于姜太公的出生地,方志中也多有提及。唐代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志》,为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地方总志。书中谈及姜尚故里时说,“海曲故城有东吕乡,太公望所出”。唐以后,《太平环宇记》、《齐乘》、《大清一统志》、《续山东考古录》、《山东通志》、《沂州府志》、 《日照县志》等,在“东吕乡”条下,都有“太公望所出”的记载。 元代于钦编撰的《齐乘》一书中所记姜尚出生地最具体。他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琊海曲。太公望所出。东吕乡,析其地为日照县。”这是在历史上第一次直接点明了姜太公是古代的日照县人。郡县制始于秦汉时代。日照地,秦代属琅琊郡,西汉属海曲县。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日照之名,即始于此时。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升日照镇为县,属山东东路莒州。自此,历经元、明、清三代,日照县再没变动。1989年日照升格为地级市,随后设区带县,原日照县改称东港区。于钦所说的莒州东百六十里,即今东港区秦楼街道一带。可见,太公故里在今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 《日照县志》所载,除东吕乡之外,还记下了水、台和祠,这是其它各书所少见的。《日照县志》共四部,分别写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皆有所记。对“棘津”,该书写道:“县东有水曰棘津,津上有太公钓台,台侧旧有祠。”为什么说“旧有祠”呢?原来太公祠建立于唐代,明初胡大海率军东征,该祠毁于战火,故到清代便只剩遗址了。遗址在今东港区秦楼街道冯家沟村东南里许。 清代名士丁恺曾所著《西海征》一书,在《卷中·沿革》引用了大量史料,对姜尚出生于日照进行了佐证。认为:日照唐虞为东夷之地,夏殷为徐州之地,有东吕乡,有棘津。他说:“今县东二十里,去海里许有姜公台故址,其旁溪水清涟,即棘津也。质之诸书,若合符节。”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东夷之士的姜尚,其出生地东吕乡东吕里,便是现在的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冯家沟。 自汉代开始,却产生了姜太公故里在河南之说。具体地点是汲县,即今卫辉市。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说:“吕尚,冀州人。”河南汲县当时属于冀州。到汉末涿郡人高诱注《吕氏春秋》,又说:“太公望,河内人也。”当时汲县属于河内郡。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汲县令卢无忌立碑铭录:“齐太公吕望者,此县人也。”到北魏郦道元写的《水经注》,便正式写出“太公望河内汲人”的句子。此说与《吕氏春秋》“东夷之士”、《史记》“东海上人”、《战国策》“齐之逐夫”的记载不符。因此元代王恽在《秋涧先生全集》中即指出:“不免流于附会而已。”可见,冀州说和河内汲县说都是不可信的。 又,今人杨伯峻先生考证说:“余谓海曲故城,《通典》称其莒县东,则当日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即是其家。汉崔瑗、晋卢无忌立《齐太公碑》以为汲人者,误。”所论至确。试问:东夷之士的姜尚,怎么会在死后把家从东海之滨的吕国搬到河南省去呢? 还是让我们抄录一段王献唐先生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吧!他在《山东古国考》中说:“《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也说是东夷之士,可见太公的原籍为山东。《路史·国名记》因说:而太公出东吕。吕,莒也。不管以后日照、莒县和河南汲县的人们,根据这些材料及《博物志》、《水经志》、《环宇志》诸书,纷纷来拉太公作同乡,而太公是山东土著的姜姓,是无可疑的。”

11,求姜太公故里

姜太公故里,位于河南省新乡卫辉市西北十二公里处。公元前1210年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生于卫辉太公泉镇吕村。姜太公亦称吕太公,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是我国西周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也是我国二百多个姓氏的血缘始祖。这个传奇色彩颇为浓厚的历史人物,单是姓名就有不少叫法,如《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记载他的名字有:太公望、吕望、周望、吕牙、吕尚、姜望、望尚、师望、姜公、姜老、吕等等。姜太公故里原是姜氏的一个大部落。一九九五年在太公泉出土的唐代墓碑,曾记载着太公泉原叫“姜塬”。据《竹书纪年》上说,姜太公仙逝于“周康王六年”十月二十日。终年一百三十九岁。葬于卫辉太公泉。至今太公泉境内还保留着许多姜太公的历史遗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庙、姜太公吕望表等。每到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辰之日,许多海内外后裔组成的姜氏、吕氏宗亲会都会前往姜太公故里寻根祭祖、旅游观光。
姜太公故里,位于卫辉市区(卫辉位于河南省北部,属新乡市.自古豫北重镇,距建城至今已3000多年的历史,周武王伐纣在卫辉建城,并封城,因城中是进攻朝歌周武王列兵布阵的地方,故名曰陈城)西北十五公里处。公元前1210年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生于卫辉太公泉吕村。姜太公亦称吕太公,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是我国西周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个传奇色彩颇为浓厚的历史人物,单是姓名就有不少叫法,如《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记载他的名字有:太公望、吕望、周望、吕牙、吕尚、姜望、望尚、师望、姜公、姜老、吕等等。姜太公故里原是姜氏的一个大部落。一九九五年在太公泉出土的唐代墓碑,曾记载着太公泉原叫“姜塬”。据《竹书纪年》上说,姜太公死于“周康王六年”十月二十日。终年一百三十九岁。葬于卫辉太公泉。至今太公泉境内还保留着许多姜太公的历史遗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庙、姜太公吕望表等。每到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辰之日,许多海内外后裔组成吕氏宗亲会前往姜太公故里寻根祭祖旅游观光。 山东的是姜太公的衣冠塚, 谢谢观看,

12,关于姜太公的故事

“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来历在豫北一带,不管四城市还是农村,凡是盖上新房上梁的时候,都要用大红纸书写上一幅“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条款,贴在花檩上,在地上放好供桌,摆好供品,白酒烧梁口,燃放鞭炮,由主家的当事人焚香叩头,然后由木匠和泥水匠将花檩拔上房顶,安放在正门的那间房的中间。盖新房为什么要贴上“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条款呢?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西周初期,姜太公故里姜塬东面有个宋家庄。庄主宋异人家中富有。他和姜太公是焚香盟誓的好朋友。有一年,宋异人嫌自己的房屋破旧,想再盖座新房。于是,他找人选了一块风水宝地,择了个良辰吉日动了工。可是,一连盖了几次都没有盖起来。第一次房四周墙垒好了。一场大风给刮倒了,第二次刚上完第四架梁,顷刻间,五间房四架梁全断了,第三次再盖时,柴草都铺好了房顶,一场大火烧了个干干净净。无奈,宋异人只要丢下主房,草草盖了两厢陪房住下了。不久,姜太公从齐国回乡省亲。这天,他闲着无事,变去看望好朋友宋异人。多年不见,格外亲近,俩人再也说不断离别后的坎坎坷坷。这时,姜太公看见宋异人后堂还是残壁断墙,不盖主房呢?姜太公百思不得其解,便问宋异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宋异人面带愁容,把盖房屡遭不幸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姜太公。姜太公听了,立刻明白了,他微微一笑,说道:“原来是这等皮毛小事。仁兄不必忧虑,后天便是黄道吉日,紫微星降临,你尽管动工盖房就是了。”两天一晃过去了,上梁的时候到了,姜太公来到新房里,立于花檩旁边,口中念念有词,说到:“四方鬼神,洗耳听着,太公在此,各归其所。”第二天,宋异人半信半疑的动了工,说来真灵验,太公几句话,宋异人盖房安然无事,只几天,便顺顺当当的把新房盖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宋异人开始盖新房时,四方鬼神都来争地盘,受香火,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兴风作浪,推翻墙,踢断梁,一把鬼火少个光。为此闹的宋异人望而生畏。这一次盖房时,四方鬼神又闻信来了。正要闹腾时,姜太公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一个个都吓的浑身发抖。因为他们都是姜太公所封更主要是姜太公有一把打神鞭,怕犯在他手里受苦刑。所以,姜太公一说,往屋里一站,他们都吓的四散逃窜了。后来,这件事传开了,凡盖新房的人家,都要效仿宋异人的办法,上梁时为讨个吉利,就写幅“上梁正遇黄道日,立柱巧逢紫微星”的对联。在花檩上写上“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条款,有的人家还在花檩上用红头绳栓一双筷子和一串铜钱,意思是:有吃、有住、有钱花。想让姜太公长期住下去,永保主家平安。这个习俗沿袭了三千多年,直到如今大多数人家盖房时仍沿用这一风俗。

文章TAG:姜太公故里姜太公  故里  老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