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汾河读音 汾河怎么读

1、汾河拼音:[fén hé]; 2、汾河,古称“汾”,又称汾水,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源头传统认为山西省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现代考察认为在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汾河流经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6市的29县(区),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

汾河读音 汾河怎么读

2,汾河为何叫滨河

汾河没有叫过滨河汾河的名字是从古代汉语汾字得来的,在古代汉语中,汾字有大的意思,而汾河又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所以便有了汾河这个名字。除此之外,山东最著名的好酒汾酒也是以汾字命名的,这也是体现了“有容乃大”的一种胸襟和气量,而且山西还有一个地方叫做临汾,足以可见山西人对“汾”字的热爱。

汾河为何叫滨河

3,汾河发源地在哪

汾河源头传统认为山西省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现代考察认为在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古籍中多有汾河源头记载,均指向山西省北中部的管涔山,但具体位置语焉不详。汾河源头具体所在,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考查、完善的过程。 汾河源头传统认为山西省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现代考察认为在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古籍中多有汾河源头记载,均指向山西省北中部的管涔山,但具体位置语焉不详。汾河源头具体所在,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考查、完善的过程。

汾河发源地在哪里

4,汾河流经哪些地方 汾河流经介绍

1、汾河流经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6市的29县(区)。 2、汾河,古称“汾”,又称汾水,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源头传统认为山西省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现代考察认为在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 3、汾河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汾河支流众多,较大的如潇河、文峪河、浍河等,其中还包括了许多有名的大泉水,如兰村泉、晋祠泉、洪山泉、郭庄泉、广胜寺泉、龙子祠泉、古堆泉等。汾河流域建有大型水库(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3座(山西省共8座):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文峪河水库,其他中小型水库、灌区、机电泵站更是星罗棋布,所以具有灌溉、发电、工业和城市居民供水的便利条件;除太原之外,还分布有榆次、介休、临汾、侯马等城市。

5,汾河流经哪些地方

汾河源於山西宁武管涔山麓,贯穿山西省南北,流经静乐县、古交市、太原市、清徐县、祁县、介休市、霍州市、洪洞县、临汾市、侯马市,在河津附近汇入黄河。汾河,古称"汾",又称汾水,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源头传统认为山西省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现代考察认为在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汾河形成演变汾河水系受吕梁山、太行山等经向构造体系的影响,在一连串的地堑盆地中发育成河。古老的汾河更长更大,上新世晚期,汾河源远流长,贯穿着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等四大盆地,穿过中条山南流,于平陆县茅津渡入黄河。后经喜马拉雅运动,首尾均遭夺袭。据考证,现代的滹沱河上游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岭关风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游的东支,后来由于石岭关隆起,以及太行山东侧的河流溯源侵蚀速度较快,夺袭汾河东支而成为滹沱河上游水系,在地貌上留下一个很不自然的弯曲,汾河则保留其西支而成为汾河上游。汾河下游在上新世仍然是经运城盆地南流入黄河,后因涑水河谷北东走向的断裂复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的转向,循涑水河谷下游运行,至永济县城附近汇入黄河。

6,汾河起源于哪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在十几年前的考古发掘曾引起中外学术界关注。去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充分发挥其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作用,与山西临汾行署文物局合作,在陶寺展开了新一轮考古勘探与发掘,于今年春发现了夯土城墙遗迹。就陶寺城址发现的由来,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和副所长王巍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但长期以来,对于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历史仅限于“三皇五帝”的古史传说。为了探究华夏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考古所早在七八十年代,就将中国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发展的考古学研究列为重大科研课题。陶寺遗址考古工作就是该课题的组成部分。考古所山西工作队多年致力于在晋南地区寻找我国早期文明遗存,早在发掘陶寺遗址墓地的同时,就曾注意寻觅与大墓相匹配的居住遗址,未果。去年山西工作队进行了学术重点转移,以寻找大型建筑基址和城址为主要目标,终于找到了陶寺城址。  主持此次发掘的考古研究所梁星彭研究员介绍说:陶寺村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的塔儿山西麓,新发现的城址位于村西一块台地的北端。发掘表明,该城址的南墙上窄下宽,外侧陡峭,内侧有缓坡;墙体早年已遭破坏,现存城墙上部宽6.6米,高0.8—1米,墙基槽宽8.5米,深0.8米。  确定陶寺城址及其年代,是评价其学术价值的关键所在。考古所张长寿研究员、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山西省考古所陶正刚研究员、张彦煌和高天麟副研究员说:陶寺城址发现的夯土墙包括南墙和东墙,已有长度均超过百米。从南墙的剖面看,夯层、夯窝清晰,夯土为红白黄三种土混杂,系板筑建成,并且保留了一定的高度;墙基宽达7 米多,可见绝非一般院墙,而应是城墙。从夯层厚薄不匀、夯窝明显但不整齐及城墙宽度不一来看,该城址形制简朴,带有许多原始性。由于城址压在陶寺文化晚期地层下面,城墙夯土中有陶寺文化陶片,因此可确定该城址属陶寺文化晚期。在陶寺中期城址内出土了一座半圆形大型夯土基址,发现了三道夯土挡土墙和11根夯土柱遗迹。首次发现建“王都”必备的“观象台”;证实了《尧典》中观天授时的记载,并将中国古代观天授时的考古证据上推到距今4100年。出土了74件套精美的玉器、彩绘陶器、漆器、骨器等,在墓葬中发现大量肢解的人骨,包括一具被残害致死,并曾受到性摧残的35岁左右女性完整骨架,凶器是一件牛角  史传临汾地区为“尧都平阳”故地,晋西南又有“夏墟”之称。陶寺文化的年代早于夏,或与尧舜时期相当,从时空两方面,陶寺遗址是探究华夏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对象。陶寺城址的发现不仅愈益证明古史传说有其真实的“史影”,而且其城墙已耸入了文明时代,氏族制度被埋葬在城墙底下。1978—1985年间的发掘曾获得丰硕成果,如墓葬反映出当时社会金字塔式社会分层结构,类似王陵的超群大墓和鼍鼓、特磬等王室重器,标志着王权的存在;以陶寺为中心,由80余处大小遗址组成的聚落群体现了早期国家的“都、邑、聚”格局;由玉器、漆木器和特殊陶器构成的前铜礼器群表明的中国古代文明固有特征之一的礼制已经形成,为中原地区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典型例证,显示出其在中国文明探源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文章TAG:汾河为何  滨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