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楚”指的是湖南或湖北并没有什么争论的意义。在文化上,湖北、湖南都属于楚文化的分支,其后世文人都是继承与发扬了祖先屈原的特色与优势,只是双方在接受屈原的风格时侧重各有不同了,湖北人追求的是瑰丽、内蕴、审美、精致、曲折、平和、迎合,即更追求艺术性,其实是发展了屈原学生宋玉的那个方向;而湖南人讲究的是质朴、尖锐、大气、悲壮、高亢、粗犷、直接,即更强调思想性,才是屈原文化精髓的主干。

1、惟楚有才的“楚”,指的是湖南还是湖北?有何依据?

惟楚有才的“楚”,指的是湖南还是湖北有何依据

惟楚有才”的“楚”不是指湖北,也不是指湖南。它是以楚文化为背景,对楚人、楚地的一种概称,“惟楚有才”的历史说法。一是始说,《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里的杞梓、皮革喻指优秀的人才(《晋书·陆机陆云传评》载:“观夫陆机陆云,实荆衡之杞梓,

”)。左丘明的意思是:楚族人才济济,晋国士大夫没有楚人有才能,那个时期,楚人的智慧与才能享誉天下。二是岳麓山说法,清代嘉庆年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他想给书院写一副门联,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贡士张中阶闻之,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这副对联中的“楚”是指以岳麓山为中心的潇湘文化地域,对联的意思是,楚地有才学,以这里为最多。三是新中国开国元首毛泽东的家乡之说,毛泽东的家乡是湖南。毛泽东的才华和能力在历史上和全世界可谓绝无仅有,因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楚湘文化在当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楚族人的起源与发展,《国语·郑语》和《史记·楚世家》有着明确的记载,祝融八姓之一的芈姓即为楚族。

自季连开始,楚族已具雉形,楚族起源于河南的嵩山、新郑一带,后南迁丹阳。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大肆攻伐南方蛮人,蛮人归附楚族,成为了楚族人的一部分,楚族由此发展状大,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族种之一,楚族人的历史属地。历史上出现过两个楚国实体政权,一是春秋战国时代周成王册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建国后,楚族人奋发图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所以,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疆域比较辽阔,包括了湖南、湖北、江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的部分地区。二是五代十国时期马殷于公元907年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楚国(也称南楚、马楚),此时的楚国辖地包括湖南全境及广西大部分地区、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综上所述,历史上的楚地不仅仅是指湖北、湖南,其它地方也都有楚人属地,

楚人文化从开始形成到后来的发展,由于楚人的聪明才智,使楚文化成为一支强大繁盛的文化主流。从广泛意义上理解“惟楚有才”的“楚”是上述所列的楚人、楚地,从狭义上讲,湖南在历史上一直是楚文化的主要阵地,“惟楚有才”的“楚”还是代表着“三湘文化”域地。而事实上,“楚”指的是湖南或湖北并没有什么争论的意义,时至,“惟楚有才”的“楚”只是代表一种文化传承,没有地域的界定。

2、湖南人和湖北人怎么区分?

湖南人和湖北人怎么区分

我本人是湖南人,我来谈谈湖北人和湖南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湖南和湖北同属一个楚,同饮一江水,同在一湖旁,互相称兄弟、半个老乡,都属于楚文化的分支,但其实彼此之间各方面差别都非常大。湖北人较圆滑,精明,会做生意,湖南人性格刚强,固执比较自大,说得不好听就是有点夹生,但性耿直,就算打不过也要打,有狠劲,吃得苦,霸得蛮。

湖北人要精些,碰到强敌会转弯,“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就是这个意思,湖北和湖南人性情都比较急爆,爱吃辣好斗狠。湖南人吃的是干辣,不爱喝汤,湖北人特爱喝汤,面食多一些。湖南人相对说,更好面子,爱享受就算穷得只有10块钱也要穿得很体面,而湖北人比较爱赚钱,精打细算。湖南人不爱多说多话,说一不二,湖北人爱侃,说得多做得少,

总的来说湖南人性格比较冷,现实,狠些,湖北人较波辣,有包容性,柔和一点,也有些让人难以琢磨。湖南人刀刚火辣的性格特征十分鲜明,湖南人能说会道,语言丰富得像个杂货铺,向来有“湖南地出金,十里不同音”的说法,自宋以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重心南移,湖南也历经几次大的移民,他们与先秦湘楚先民们一起,历经楚文化的激荡以及中原文化等的洗练,创造出了湖湘文化。


文章TAG:湖北  湖南  分家  湖北湖南分家是怎么分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