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地理

B A D 1: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严重 2:夏至(6.2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3:10.1在秋分和冬至之间 在这之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往南移 且位于南半球
B A C
地球科学

高一地理

2,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地理高一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高一知识点1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 种植 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 经验 丰富 (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4) 措施 :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善交通条件 5、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动力(能源)工农业基础 地理高一知识点2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 其它 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三、[理解记忆]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2、社会因素(人口和城市) 3、经济因素(主导因素和决定性因素)4、技术因素(作保障)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四、重要的交通运输网[记忆] 1、铁路网(文科要求) 五横: 京包-包兰陇海-兰新线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滨洲-滨南昆 七纵 京沪京九京哈京广焦枝-枝柳宝成-成昆兰青-青藏 2、修建铁路的意义作用: 政治战略意义--(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 文化 交流,促进民族团结;(2)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经济意义--(1)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2)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3)完善交通铁路网 四、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网(2)以自行车代步出行(3)禁止大货车进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车实行单双日行驶制 地理高一知识点3 世界各区域资源分布: 一、东亚: 1、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 2、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利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二、东南亚: 1、矿产以锡、石油为主; 2、种植业发达:(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 (4)泰国:水稻; 三、南亚: 1、印度矿产主要以煤、铁、锰矿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茶叶、小麦等出口; 四、中亚: 1、小麦,棉花,畜产品; 2、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亚和北非: 1、石油资源丰富: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内,储量占世界的一半,开采量为1/4,出口量第一: 2、特产: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榄油、阿富汗紫盖皮羊毛、伊拉克椰枣; 3、北非的铁矿分布在利比亚、埃及与苏丹境内,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矿产:金刚石、锡、钢铁、铝,铜(赞比亚),黄金(南非)、铁(利比亚),石油(尼日利亚)钿矿(南非); 2、水利资源丰富:世界第二; 3、动物资源丰富:狮子,大象,猩猩; 4、生物资源丰富:可可,丁香,剑麻; 七、西欧: 1、矿产:煤(大不列颠岛)、铁(大不列颠岛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资源-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森林资源(第一); 2、水力资源; 3、矿产:石油(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天然气,煤(中西伯利亚高原、东海岸),铁矿(东欧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有色金属(锰铜铝锌); 九、北美: 1、矿产:煤(美国东北部),铁,石油,天然气,钢金铝锌-有色金属(美国西部); 2、森林(寒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林),草场,水力——美国; 3、加拿大——森林(为原料,新闻纸加工),石油,铁,煤,镍(占世界80%),渔业资源丰富; 十、拉丁美洲: 1、矿产:石油(墨西哥东南沿海,委内瑞拉沿海),铁,锰(巴西高原东部),铜(智利世界最多),银(墨西哥安第斯山脉);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红木,乌木); 4、经济作物(咖啡,香蕉,甘蔗);十一、大洋洲: 1、矿产-铁(塔斯马尼亚岛),煤(澳大利亚东部沿海); 2、稀有动物-鸭嘴兽; 十二、南极: 1、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生物,淡水; 2、生物-企鹅(鸟类),海豹,鲸,磷虾; 3、淡水水库; 十三、北极: 1、丰富生物资源:北极熊,海豹; 2、矿产:煤(30亿吨),石油(100-200亿桶),天然气;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

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所处的地理环境;太阳队地球的意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圈层的主要特点(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运动;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素;太阳受热的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水循环和主要环节,地理意义;洋流的分布;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影响(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区分异规律(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点难点考点有哪些

必修一特别是洋流也很重要: 什么洋流都要记清楚,根据图很好记,可以和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结合起来记忆,风向就是洋流流向,一举两得,还有背斜与向斜, 考点:大型渔场形成的成因,两点:1。寒暖流交汇。2。上上补偿流 共形成四大渔场,形成成因 特殊的还有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特别是分冬夏季,冬逆夏顺 根据经纬度判断东西半球:经度是由零度经线向东西两半球递加,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加 根据等温线判断南北半球:水温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地方时的计算: 1.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方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所求地方时 (东加西减) 2.已知某一地的经度,求另一地方的的经度时:已知经度±1°/4分钟×两地地方时差数(分钟)=某地经度

5,高1地理怎么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于动手 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 兴趣+天赋+地图+记忆+总结=成功的地理学习者。 1.手中有图、心中有图 2.课本第一、资料第二 3.反问问题 4.学有所用,联系实际 5.关注重热点地区 6.点、线、面逐步展开学习 7.少笔记,多心记(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8.经常翻书、看地图册(有计划) 9.有信心去质疑 10.空间想象 11.兴趣是关键

6,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反映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②地球运动: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和公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特征。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①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 ②太阳的外部结构; ③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 ④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 ⑤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 ⑥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变化; ⑦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空间移动; ⑧经度分布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东减小的为西经; ⑨纬度分布规律:是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北减小的为南纬; ⑩经纬网格形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网格越向高纬度变形越大; ⑾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向北逐渐减小; ⑿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 ①太阳活动周期(11年); ②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昼夜更替); ③地球公转周期(到达两分两至、近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随时间变化); 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变化; ⑤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⑥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 ⑦晨昏线的变化; ⑧北半球各地——太阳出没方向随季节的变化。 4.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⑤昼夜交替的影响; ⑥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河流两岸的侵蚀现象等)。 5.其它——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的关系: ①一个时刻:太阳直射地球表面一个点; ②一个太阳日:太阳大约直射地球上的某条纬线圈; ③一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绕行约365圈。 第二单元 大气 一、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强化综合思维能力——注意示意图)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气旋和反气旋、季风环流 二、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高度、大气的状况、地势)。 (2)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热力环流的形成。 (4)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5)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 (6)影响天气的因素(锋面和气旋)。 (7)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或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 三、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地理分布规律可以分为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宇宙空间三类: 1.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数量多,地位重要): (1)冬夏季气温水平分布规律(世界,中国,等温线图)。 (2)气压带、风带(三圈环流)的分布。 (3)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等压线图)。 (4)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世界、中国)。 (5)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6)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分界线,注意与其它地理界线的区别)。 2.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因数量相对较少,往往被忽略): (1)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名称、位置、成分、温度变化、空气运动、天气)。 (2)气压垂直分布(等压面图)。 四.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 时间变化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 1.周期性变化规律(以日、月、年为周期): (1)太阳辐射日变化、年变化。 (2)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初中)。 (3)各气候类型降水季节变化。 (4)气压年变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5)季风、海陆风、山谷风。 2.长期性变化和过程性变化: (1)气候中长期变化(气温、降水)。 (2)锋面天气过程。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 (1)水循环:三种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循环),各种水体之间的互相转化,河水的补给类型。 (2)地壳物质循环: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火山、地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形式,三大类岩石通过内、外力地质作用相互转化。 (3)生物循环:示意图。 二、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 (1)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 (3)影响洋流的因素。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6)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7)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因素(降水、气温、流域面积)。 (8)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大气、岩石、水等圈层的以及生态平衡)。 (9)影响植物分布的条件。 三、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1)地震、火山的分布。 (2)重要地形区分布(世界、中国)。 (3)六大板块分布(各板块上分布着哪些大陆、海洋)。 (4)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等外力作用的人分布。 (5)海水温度分布规律(难点是在等温线图上分辨别南北半球、海陆或季节)。 (6)海水盐度分布规律(纬度、经度两个方向)。 (7)洋流分布。 (8)渔场分布。 (9)主要河流的分布(世界、中国)。 (10)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水资源分布。 (11)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2.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1)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 (2)海水温度垂直变化。 (3)山地自然带及植被的垂直变化。 四.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 (1)流水侵蚀、搬运时间变化(如泥石流、滑坡)。 (2)风力侵蚀、搬运时间变化(如沙尘暴)。 (3)河流径流年变化(随降水、气温变化)。 (4)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5)生物生长周期。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一、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 (1)渔场形成的条件(三方面)。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水能资源形成的条件。 (4)气候资源对农业、建设、交通的影响。 二、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太阳辐射能分布(中国)。 (2)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3)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 (4)港口分布的特点。 (5)海洋污染物分布特点。 (6)陆地自然资源分布的共同特点和规律。 (7)台风、干旱。 (8)地震、火山、泥石流和滑坡。 三.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 (1)厄尔尼诺(2—7年)。 (2)台风、干旱。 (3)火山、地震(活跃期、平静期交替)。 (4)太阳辐射能分布(中国)。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 (1)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关系。(2)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3)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4)工业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5)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6)工业发展与区位关系。 (7)污染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8)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的形成。(9)工业的集聚和分散的原因。(10)传统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 (11)新兴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地域性:如,农业地域类型分布;中国农业地域差异(东部与西部,北方与南方);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中国的商品粮和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2)世界主要工业区及其工业中心。 (3)中国主要经济地带、工业基地及工业中心。(4)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经济特区。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 (1)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小麦为例)。 (2)工业的发展历史(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4.其它:(1)工业生产的特点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城市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2)沿海开放城市。 (3)世界城市群、带。 (4)中国特大城市。 (5)城市的出现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6)城市化过程和进程特点。 (7)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新城市发展模式。 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因素。(2)影响交通运输点的因素(港口、汽车站、航空港)。(3)影响商业网点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的因素。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国道、地方性公路布局原则。(2)城市交通网布局的原则。(3)商业街布局的原则。 3.其它:(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3)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4)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5)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规律。 (6)循环经济模式(工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高中地理选修一 一、人口与环境: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影响人口生育率的因素。(3)影响人口死亡率的因素。(4)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生态)。(5)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6)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影响。(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8)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1)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规律。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变化规律。 二、城市的地域结构:(1)城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分布及其区位特点。(2)城市的地域结构特点。(3)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4)城市的布局形式。城市功能区合理布置的原则。
太多了,我一个例子吧,比如问你区位因素有哪些?这是常见的题目,该怎么答呢?答:自然因素:降水、气候、土壤、社会因素:交通、劳动力、政策。其实掌握技巧很好答!

文章TAG:高一地理高一  高一地理  地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