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名著静静地顿河打一中国地名

文水、宁波
华盛顿
宁波
宁波
宁波
文水

文学名著静静地顿河打一中国地名

2,静静的顿河

作者: [苏] 肖洛霍夫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 金人 / 贾刚 校 出版年: 2015-8 页数: 1714 定价: 15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名著名译丛书 ISBN: 9787020104505《静静的顿河》(1928—1940)是一部杰出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 。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22年苏联国内战争为背景,描写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这十年间的动荡生活 ,反映了这一地区的 风土人情、社会变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 。主人公葛利高里因其坎坷、复杂的经历,成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十分耀眼的一位。米·肖洛霍夫(1905—1984) 苏联俄罗斯作家,其作品主要反映顿河地区哥萨克人民的生活。在苏联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遇见: 史诗般的作品,让我慢慢的理解了哥萨克。葛里高利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本可以生活的很美好,他是一个 勇敢 的哥萨克,但是一个软心肠的人。虽然在战场上勇猛杀敌,但是他厌恶胡乱杀人,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他的悲剧。他受不了不公正对待,看不惯一些过激的行为。最终导致他站到了对立面,在叛军里他同样受不了不公正的对待,对同情导致叛军对他的不信任。 他总是这样让人感觉无路可走, 也许他的性格不适应这样的时代 , 没有坚定的信念 ,所谓旧政权、苏维埃、邓尼金、科尔尼洛夫等等都不是他理想的结果。他的性格导致他的摇摆不定,他的经历导致他到处不受信任。即使做一个土匪也是不称职的,他下不了手,对待敌人也是那样的软心肠。 倒真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他是一个善良 的哥萨克,不愿杀人的他甚至在彼得罗被杀以后都不愿伤害米什卡。可是处在 那样的时代,是不允许出现骑墙派的,不能举棋不定,无论苏维埃胜利还是白军胜利,葛里高利的结局都是悲剧。 葛里高利与阿克西妮亚的爱情贯穿始终,虽然说阿克西妮亚最终也死了,但不能说这是一个悲剧,毕竟她死在了爱人的怀里。勇敢的阿克西妮亚说走就走,这样的女人真是少有的,对葛里高利的感情是如此的真挚。可是他们的幸福却是建立在娜塔莉亚的悲剧之上的。很难说谁更爱葛里高利,也许娜塔莉亚更多一点, 但葛里高利对娜塔莉亚亲情多于爱情、怜悯多于爱恋 。也许这样的悲剧更应该责怪葛里高利,毕竟阿克西妮亚是有夫之妇,他与娜塔莉亚的结合更多是父母之命的悲剧, 葛里高利对阿克西妮亚与其说是真爱,不如说是习惯的爱恋 ,只是从情窦初开就习惯了阿克西妮亚的存在,此生便再也摆脱不了。最终娜塔莉亚在悲伤中去世也没有太打击葛里高利。他心中所想的始终是阿克西妮亚,斯捷潘就这么冷冷的看待自己的感情生活,那样的无能为力,阿克西妮亚甚至从来都不愿关心他。 正教的静静的顿河,养育了多少哥萨克,顿河边有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彷佛目睹了数十年的苦乐哀愁。合上书之后才意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可怕的战争在夺走了一切之后才让人明白,明白在过去最不经意的东西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可乐不加冰: 一个多月,这本将近150万字的鸿篇巨著。肖洛霍夫 深邃的人性关怀以及史诗般的描写 让人特别着迷。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写顿河的自然风光与景物,非常的细致入微,从 恢弘壮阔的天空、奔腾的顿河水到小小的水珠儿、金黄的麦叶子,都能被他写出花来,构成了风光旖旎、气象万千的顿河草原图景,特别生动特别美 。人物塑造也是非常的 生动鲜活 ,笔下的人物 自然纯粹 , 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语言质朴流畅,可细腻可粗旷,可温情可冷静 ,文风切换自如,情感真挚,把哥萨克的 粗鲁、野蛮、正直、善良 等复杂的民族特征表现得很到位,真的很喜欢。尽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但读起来诗意盎然,心情跌宕起伏,时而压抑难受,时而温情一笑,时而哈哈大笑,真的很佩服作者可以把读者的情绪调动得这么自如呢。 静静的顿河静静地流淌,从春天到冬天,一年又一年,永不停歇,而外面的世界风起云涌,时局变了一次又一次,十年间俄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哥萨克们被时代裹挟着 ,抛妻弃子远离家乡,奔赴前线,从这个战场换到那个战场,回来的人越来越少,“他们的生命就要像断梗的树叶一样脱落了”,最终只剩下孤儿寡母和老人守着颓败的村庄。年迈又贪生怕死的潘捷莱一次次借口当逃兵,给自己找了个风水宝地,最终还是逃不过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下场;普罗霍尔打腻了仗,为了逃避战争,他想尽办法感染上梅毒, 最后好像真的病了但战争也差不多结束了 看着真是心酸。 别尔嘉耶夫说,哥萨克的自由逃民是俄国历史上十分出色的现象,它最能体现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两极性、矛盾性。主人公格里高利非常具有代表性地凸显了这种矛盾性,他徘徊于之间,他既不认可A行为,又得不到B认可,最后成了无所皈依的精神 流浪 者。 他的迷惘是因为在交战双方中都找不到道义上的绝对真理 。格里高利的左右徘徊、颠沛流离,是带着朝圣的梦想出发,然而他无法逃脱时代的裹挟,在尘世的分裂、动乱、厮杀中渐行渐远,只余下唯一的潜逃之路。“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尘世的道路就是潜逃的道路,或者朝圣者的道路。” 多年参战,让格里高利看清了战争的残酷,“良心,我连想都不会想到它。你杀人,也不知道为的是什么?我心里一直很难过、 难过, 生活的道路 不对头 ……如果往我的心里看看,那儿是一片漆黑,好像在一口枯井里。”于是,他选择了逃亡,在经历了哥哥、老婆、大嫂、爸爸、妈妈死亡后,心如枯井的格里高利逃出匪帮,与心爱的阿克西妮亚逃亡,然而阿克西妮亚被流弹击中死在他怀里,那一刻我觉得格里高利已经死了,整天整天的发呆,半夜里泪流满面,不知过了多少时日他想着能回到家乡看看孩子也不错,然后回家了。回到家后得知女儿害病死了,只剩下他和儿子,“ 格里高利在多少不眠之夜幻想的那点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站在自家的大门口,手里抱着儿子……这就是他生活中剩下的一切,这就是暂时还使他和大地,和整个这个在太阳的寒光照耀下,光辉灿烂的大千世界相联系的一切” ,小说至此戛然而止,然而无尽的悲凉与沧桑萦绕在心里,挥之不去。我:深邃的人性关怀以及史诗般的描写可能是本书获奖的优点。当然还是有点日瓦戈医生的,西方对苏联政治上认为其有错的偏见,这起到了不小的影响吧。单说作者塑造的这个主人公,他似乎是很多普通人在那种情况下会变成的样子,他是自由的逃民,他既不认可A,也不认可B,所以也没有哪边会是他的依靠,他似乎成了无所皈依的精神流浪者,但其实他自己能掌握自己命运的话,他应该是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了,他不会被任何一边甚至任何一个除他以外的裹挟了。他直,又善良,又正直。不知过了多少时日,他想着能回到加家乡看看孩子也不错,然后文末,他那个多少不眠之夜幻想的那点愿望终于实现了,这就是他生活中剩下的一切。但对于他来说,这也许真的是一种看透和心想事成了。几十年了,世事变迁,经历过生离死别和恐惧恐慌痛苦后,才知道了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静静的顿河

3,求俄罗斯文学家肖洛霍夫的作品静静的顿河的全部文章的译文 搜

http://www.tianyabook.com/jingjingdedunhe/index.htm
郁达夫《沉沦》 屠格涅夫《父与子》 徐志摩《再别康桥》 吉辛《我的藏书》 惠特曼《草叶集》 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首推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另一代表作《被开垦的处女地》(又译《新垦地》)共两部

求俄罗斯文学家肖洛霍夫的作品静静的顿河的全部文章的译文  搜

4,静静的顿河读后感400字

  《静静地顿河》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处女作,也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该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为背景,生动的再现了顿河哥萨克人的艰苦生活。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静静地顿河读后感400字,欢迎阅读。    静静地顿河读后感400字(一)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以上层人士眼光来叙说的史诗,那么《静静的顿河》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的感受来体验的史诗。   它残酷地剥开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实的告诉我们,在伟人们挥斥方遒时,将有多少悲剧发生,无论是历史前进的代价,还是无谓地牺牲。   大地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此最底层的咆哮。   此书共分为四部,从1928年开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2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   静静地顿河读后感400字(二)   顿河在静静地流淌,村子里升起了白色的炊烟,间或可以看到哥萨克的骏马,在村道上奔驰而过。   爱情是其中一条线,作品所描绘的是一幅广阔的画卷:战争、杀戮,红军、白军,是非、善恶,离合、悲欢,逃亡、追寻等等。在纷乱的社会表象下面,作者探寻的是人类的生存精神,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蕴,现在读来更加清晰。人类生存的伟力,在历史发展的血与火中铸就,百折不挠,生生不息。书中展现的哥萨克的野性与坚韧,那种不屈不挠的倔强,在我看来,正是人类生存精神的生动体现。   看看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娅吧,这一对被村里人叫做野小子和母狗的家伙,他们置各自的婚姻而不顾,私奔到外村去生活。当葛利高里从战场上回来时,发现阿克西尼娅跟东家的儿子有染,葛利高里就用马鞭子分别把他们狠狠地抽打一顿。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娅分分合合,始终难以割舍。最后,战火纷飞中葛利高里出逃,他抛弃一切,就带着阿克西尼娅。不幸的是,阿克西尼娅中弹倒下。葛利高里扔掉枪支回到自己的村庄,在门口抱起了年幼的儿子。四卷小说就在这里怅然而止。   作者肖霍洛夫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前年也就是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肖霍洛夫年”。   静静地顿河读后感400字(三)   “葛利高里把娜塔莉亚的一只粗糙的大手握在自己的手里,走到教堂门前的台阶上。有人把制帽给他扣在脑袋上了。南方吹来夹杂着苦艾气味的热乎乎的微风。 从草原上送来阵阵的晚凉。顿河对岸的什么地方,闪着曲曲折折的蓝色*的电光,要下雨了。教堂的白色围墙外面,伴随着马蹄声的清脆、温柔的铃铛声与鼎沸的人声 混成一片。”   从土里生长起来的人的命运,像地面的草伏在风里。它们顺势抬起草尖,也会随风力倒下。可以被踩踏污损,也会憔悴枯萎,成为牲畜的口粮或化为微尘,可它们用底下的掌死死抠住泥土,不能被折断。除非遇着锋快的刀,被一把迅速收割。   这是个关键时刻,所有人的命运在同一个点上遭遇。大的局势被搅进小人物的生命漩涡里。连时间也似乎顿了一顿。仿佛有人高声说:往后咱们走着 瞧!谁会离开,谁将固守,生的人数算年月,衰老的在尘土里逐日萎去。那发狠要赢取生命之火的人不惜毁灭一切,她恨自己恨得最彻底;那懵懂而仅凭血气的人为 此打了寒战;那像花儿般急促绽放、“幸福的、既未受过苦、又未尝过爱情欢乐”的少女,把手递给丈夫——一个将卷走她一生的男人。   以及围绕在他们身前身后——凝聚在他们的过往与将来的所有人。残忍与温柔、短促与恒久、伤口和处女之心、生和死、土和风的气息——最终“混成 一片”。底下是血腥的泥土的味道。以及远来的不知名的风。这股风就是人的命运。人不知晓。不知晓的人像草一样伏下,顺势以及等待被收割的一天。   让人惊异。从前的人对痛苦敏感却不自知。今天的人知而不敏感——痛苦只稍微挨近了指头尖儿,他就要叫起来——却不懂它的全貌,也不晓得根在哪里。   回想起在《屠猫记》里读到的“静止的历史”。而在《静静的顿河》里“静”将被打碎。只有将土地彻底毁掉,那漫长、深远、黑暗而将血与火吞埋的一切才会崩塌,新的人破土而出。   只是你不知道,这“新”的人带来的是希望还是另一种黑暗,虽然你也有他的面貌。   那些早就不存在的人,你听他们念“圣母玛利亚”,你真想知道他们所忽视、仇恨、眷恋像待母亲一样放在胸口里的玛利亚,曾给予了什么样的安慰与绝望。    静静地顿河读后感400字(四)   在妈妈的推荐下,我们选择阅读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这本书很长,上下共四本,让我不禁望而却步,但在读完第一本时,我就被文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牵动着,直到看完最后一个字。   肖洛霍夫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中,描写了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战争时期的生活和命运,葛利高里是他们的代表。在战争中,他在红军和白军中间摇摆不定,从一个单纯的孩子成长为暴躁偏激的军官。在经历了红军白军的多次选择后,在经历了几次抗争和逃避后,这位平民英雄变得凶残放荡,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肖洛霍夫正是深知哥萨克人内心世界曾经有过怎样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他受时代的感召,满怀对他们的热爱,塑造了许多体现历史前进方向的革命者。布尔什维克。红军战士形象,讴歌了他们为之斗争的苏维埃政权的彻底胜利。   肖洛霍夫用他那淡淡的笔触,为描绘着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这本书以布尔什维克小组活动所触发的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斗争为轴心,层层展开,步步推进,将读者带进了风起云涌的哥萨克乡村生活,与书中的人物一同感受生活的疾苦和悲欢。我非常喜欢书中对顿河大自然风貌的描写,这些文字让人安静,让人暂时忘却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冷静;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但最无渲染的文字具有最强的冲击力。当一个作家从内心归属于一片土地时,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风采和传奇,而那片土地所传达给他的某种特殊启示,将凝聚成这个作家毕生抒发心灵和情感之美的语言。   肖洛霍夫说过:我愿我的作品有助于每个人变得美好,心灵变得更纯洁,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唤起每个人对同伴的爱心。希望更多人能够阅读这样一本宏大构思,磅礴气势,具有深厚的生活内涵,个性鲜明的人物,生动感人的描写的伟大巨作。    静静地顿河读后感400字(五)   《静静的顿河》作者肖洛霍夫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愿我的作品有助于每个人变得美好,心灵变得更纯洁,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唤起每个人对同伴的爱心”。肖洛霍夫的作品粗犷豪放,同时又细腻流畅,充满柔情。读《静静的顿河》仿佛能使你变身书中的一个人物,你也许叫布察金,也许叫肖霍夫。你跟随着故事的主人公葛利高里乘着月色,骑着用布包裹在马蹄上的快马去偷袭敌营,你也许是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农夫,正懒洋洋地躺在刚刚收割完麦田的草垛上,和恰娃调情……    静静地顿河读后感400字(六)   《静静的顿河》一部宏篇巨著。这本书再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俄国人沉痛的生活。看完我在想,这部电影到底在向人们诠释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葛利高里执着的爱着,已为人夫的婀克西妮亚。为此他们两次私奔。第二次时,他们乘着满天云霞上路了,还没走几步,婀克西妮亚就被子的弹击中了。血从她的嘴里无情的流出来,葛利高利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枕在心爱的人头底下,赶忙查看她的伤口,然后把自己的内衣撕下一块,塞进还在沽沽流血的胸口,抱起她的头悲痛欲绝的喊:“你倒是说句话啊!”曾不顾一切和他私奔,虽不是妻子却爱他胜过妻子的心爱的人,没有再说一句话,就此撇下一生的挚爱撒手人寰。葛利高利悲哀到了几点,他用双手沉痛的掩埋了自己的爱人。虽是畸恋却如此感人至深,我想只有那种不顾一切的爱,才会如此的打动我们的心。   二、战争。战争也好像是人类不变的主题。只要有人存在,就不免要强取豪夺。有些人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让许多无辜的人们卷入这场死亡游戏。爱好和平的人们,是不需要战争的,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死亡、恐惧、饥饿、穷困,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而是颠沛流离;夫妻不能长相厮守,而是聚少离多,或是从此阴阳两隔。每次政权的更跌,都是血泪交流崾橐啊H嗣裰幌牍霭采兆樱词侨绱说哪选O胂爰胰说耐啪郏萝暗姆棺溃杂傻睦慈ィ惨莸乃撸檬嵌嗝吹氖娣恪U湎Ш推胶桶材挪换崆嵋紫萑胝秸匿鑫小?   三、亲情。丈夫去打仗,妻子的不舍;儿子战死沙场,母亲肝肠寸断;新婚妻子瞬间变成寡妇,不忍抛弃的公婆……   静静的顿河,却是如此的不平静。这里曾演绎了爱的欢歌,这里曾经历了弥漫的硝烟,这里曾撒下了数不清的血泪,这里曾有一批人日落而息日出而做,这里曾有铁骑踏过的一条静静流淌的顿河。

5,有谁能介绍一下静静的顿河这本书的简介

《静静的顿河》这本书篇幅较长,不过语言相对比较通俗,容易理解。适合一般的大众读者。而作者肖霍洛夫是红色政权的热情支持者,苏维埃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所以他的作品一定程度上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哈哈。《尤利西斯》这本书我看过,读到第七章就看不下去了,这本天书不但语言晦涩难懂,而且融入了深层、多元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跳跃的思维、语言和描述让人难以捉摸。作者乔伊斯是一代意识流小说巨匠,如果你想读《尤利西斯》,本人建议你先去看完詹姆斯·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这本书描写的是斯蒂芬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以及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这样对你阅读《尤利西斯》必然有帮助的。
简单的讲,就是描述了以葛里高利为代表的思想比较有深度的农民对俄国苏维埃革命时期的经历和思考。其间有思考战争的实质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有对亲情和爱情的思考和体验。这是一本很有深度的小说,集写实与文学色彩与一体,没有浮夸的无病呻吟,很值得一读。

6,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原文读后感赏析

【作品提要】 在顿河南岸的鞑靼村里,住着麦列霍夫一家人。父亲潘苔莱·普洛珂菲耶维奇脾气暴躁,母亲勤劳能干。大儿子彼得罗长得像母亲,妻子妲丽亚是个泼辣 *** 的美人儿。小儿子格里高力则长得像父亲,他比哥哥小六岁,年轻英俊又热情勇敢,结了婚却和有夫之妇阿克西妮亚相爱并离家私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格里高力应征入伍,骁勇善战,获得十字勋章。不久,他受伤回乡休养,发现阿克西妮亚与地主少爷私通。一气之下,格里高力抛弃她,回到家中与妻子重归于好。此后在动荡的时局中,格里高力看不清真理的方向,痛苦地在红军与白军、革命与反革命间游移、徘徊。短短四五年间,他两次参加红军,三次投身反革命叛乱。战争彻底改变了格里高力一家的生活。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哥哥、嫂嫂相继死去,只剩下一对幼小的儿女由阿克西妮亚抚养。为了逃避革命政权的惩罚,格里高力不得已加入了佛明匪帮。逃亡途中,阿克西妮亚不幸中弹身亡。格里高力像幽灵一样在森林村野游荡,最后怀着痛苦绝望的心情回到家里。 【作品选录】 等到格里高力和阿克西妮亚跟杜尼娅告过别,亲过一直没有醒的孩子们,走到台阶上的时候,天刚蒙蒙亮。他们来到河边,顺着河边走到拴马的沟里。 “以前咱们到亚戈德庄上去,就是这样走的,”格里高力说。“不过那时候你拿的包袱大一点儿,而且咱们都还年轻……” 心花怒放的阿克西妮亚从旁边看了格里高力一眼。 “可是我还害怕: 这恐怕是做梦吧?把你的手给我,叫我摸摸看,要不然我还不相信呢。”她轻轻地笑起来,一面走,一面靠在格里高力的肩膀上。 他看到她那哭肿了的眼睛闪着幸福的光芒,看到她的两腮在朦胧的晨曦中泛着灰白色。他亲热地笑着,心里想:“说走就走,就像是去串门子一样……她什么也不怕,真是一个好样的女子!” 阿克西妮亚好像是在回答他心里的话,说: “你看,我就是这样……你就像是对一只小狗吹了一声口哨,就跟着你跑了。格里沙,我这样听话,因为我爱你、想你呀……我就是舍不得孩子们,就我自己来说,我连哼都不会哼一声。你上哪儿,我就上哪儿,就是去死我也情愿!” 两匹马听见他们的脚步声,轻轻嘶叫起来。天很快地放亮了。东方天边已经隐隐露出粉红色。顿河上升起晨雾。 格里高力解下马来,扶着阿克西妮亚上了马。马镫系得长了一些,阿克西妮亚的脚踩上去很不稳实。他恨自己事先想得不周到,把马镫皮带挽了挽,就跳上另一匹马。 “跟我走,阿克秀莎!咱们出了沟,就放马快跑。颠一点儿,不要紧。你别松缰绳。你骑的这匹马不大喜欢松缰绳。小心波棱盖儿。这马有时候淘气,咬波棱盖儿。好,走吧!” 离干谷有八俄里。不大的一会儿工夫,他们就跑完了这段距离,太阳出山的时候,他们已经来到树林旁边。格里高力在树林边上跳下马来,又扶着阿克西妮亚下了马。 “喂,怎么样?没有骑惯马,乍一骑够呛吧?”他笑着问道。 跑得满脸通红的阿克西妮亚闪了闪两只黑眼睛。 “挺好嘛!比步行好多了。不过我的腿……”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你转过脸去,格里沙,我要看看我的大腿。腿上的皮有点儿疼呢……恐怕是磨破了。” “没关系,会好的,”格里高力安慰她说。“你多少活动活动,要不然腿要打哆嗦的……”他带着亲热的开玩笑神气眯缝起眼睛,说:“嘿,你真不简单呀!” 他在洼地里选定了不大的一块空地,说: “这就是咱们的宿营地了,来吧,阿克秀莎!” 格里高力卸了马鞍,绊起马腿,把马鞍和武器放到树棵子底下。青草上落了浓浓的一层露水,青草因为罩上了露水,变成了灰白色,但是在朦胧的晨雾还没有散尽的斜坡上,青草还泛着幽暗的蓝色。橙黄色的野蜂在半开的花苞上打盹。百灵鸟在草原上空歌唱,鹌鹑在庄稼地里,在芳香的野花丛里一声声地高叫:“该睡了!该睡了!该睡了!”格里高力把一丛小橡树棵子旁边的青草踩了踩,头枕着马鞍,躺了下来。鹌鹑打架的一阵阵叫声、百灵鸟那使人沉醉的歌声、从顿河那边一夜没有凉下来的沙地上吹来的暖风——这一切都在催人入睡。一连几夜没有睡的格里高力,实在该睡了。鹌鹑劝他睡,他也实在困了,于是闭上了眼睛。阿克西妮亚坐在旁边,一声不响,若有所思地用牙齿撕着香甜的淡紫色花瓣。 “格里沙,这儿不会有人来抓咱们吧?”她用野花的秆儿划着格里高力那胡子拉碴的腮帮子,小声问道。 他好不容易从昏睡中醒过来,沙哑地说: “草原上一个人也没有。这会儿正是没有人的时候。我要睡一会儿,阿克秀莎,你看着马。等会儿你再睡。我困死了……要睡了……已经四天四夜没睡了……以后再说话吧……” “睡吧,心肝儿,好好睡吧!” 阿克西妮亚俯下身去看着格里高力,把披散在他的额头上的一绺头发撩开,轻轻亲了亲他的腮帮子。 “我的心肝儿,格里什卡,你头上这么多白头发呀……”她小声说。“你大概是老了吧?不久以前你还是一个小伙子呀……”她带着想笑又笑不出的忧郁神情仔细看了看格里高力的脸。 他睡着,微微张着嘴,均匀地呼吸着。他那尖儿晒成了焦黄色的黑睫毛微微哆嗦着,上嘴唇轻轻动着,露出密密实实的白牙。阿克西妮亚仔细看了看他,这才发现,分别了这几个月,他的模样变得太厉害了。在她的心上人的眉毛中间那几道很深的横纹里,在嘴唇的纹丝里,在尖尖的颧骨上,都流露着一种冷峻的、几乎是残酷的表情……于是她才第一次想到,他在打仗的时候,骑着马,拿着出鞘的马刀,那样子一定是很可怕的。她垂下眼睛,瞥了一眼他那一双虬筋盘结的大手,不知为什么叹了一口气。 深夜里,月亮升上来的时候,他们离了干谷。过了两个钟头,他们从高地上下来,来到旗尔河边。秧鸡在草地上吱吱喳喳,青蛙在芦苇荡里呱呱乱叫,野鸭子在远处低声哼哼。 河边是一大片果园,在夜雾中显得阴森森、黑沉沉的。 格里高力在离小桥不远处勒住马。村子里静悄悄的。格里高力用靴后跟踢了踢马,把马头拨向一旁。他不想从桥上过去。他怀疑这种寂静,怕这种寂静。他们在村边趟水过了河,刚刚拐进一条小胡同,就从沟里冒出来一个人,接着又出来三个人。 “站住!什么人?” 格里高力听到吆喝声,就像挨了一棒似的,哆嗦了一下,就勒住了马。他迅速地镇定了一下,就大声回答说:“自己人!”接着就一面急转马头,一面小声对阿克西妮亚说:“向后转!跟我跑!” 这是刚来到这里宿营的一支征粮队的四名哨兵。四个人一声不响、不慌不忙地朝他们走来。有一个人站下来抽烟,划着了火柴。格里高力使劲抽了阿克西妮亚的马一鞭。那匹马往前一冲,就飞跑起来。格里高力趴到马脖子上,跟在后面跑起来。有几秒钟静得叫人难受,接着就是一阵像打雷一样的乱枪声,一闪一闪的火光划破了黑暗。格里高力听到的是猛烈的子弹啸声和拉得长长的吆喝声: “开枪——枪!……” 格里高力在离小河一百丈远的地方追上了大步飞跑的灰马,等两匹马跑齐了,他大声喊道: “趴下,阿克秀莎!趴低点儿!” 阿克西妮亚勒了勒缰绳,就朝后仰了仰,向一旁倒去。格里高力急忙扶住她,要不然她就跌下去了。 “你受伤了吗?伤在哪儿?快说嘛!……”格里高力沙哑地问道。 她一声也不响,越来越沉重地朝他的胳膊上倒下去。格里高力一面跑着,把她搂到自己怀里,一面气喘吁吁地小声说: “我的天啊!你说一句话也好啊!你这是怎么啦?!” 但是他没听到默默无言的阿克西妮亚说一个字,没听到她哼一声。 在离村子有两俄里的地方,格里高力急转弯离开大路,来到一条沟里,下了马,抱起阿克西妮亚,小心翼翼地放在地上。 他脱下她身上的厚布褂子,撕开她胸前的印花布小褂和汗衫,摸到了伤口。子弹打进了阿克西妮亚的右肩胛骨,打碎了骨头,又斜着从右锁子骨下面穿了出来。格里高力用血糊糊的、哆哆嗦嗦的手从鞍袋里掏出自己的一件干净衬衣和一个急救包。他抱起阿克西妮亚,用膝盖支住她的脊背,给她包扎起伤口来,想堵住锁子骨下面往外直涌的血。衬衣布片和绷带很快就黑糊糊的,湿透了。阿克西妮亚那半张着的嘴里也往外冒血,喉咙里咕噜咕噜直响。格里高力吓得要死,他明白,一切都完了,他这一生中能够发生的最可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他抱着阿克西妮亚,顺着陡峭的沟坡,顺着荒草萋萋、到处是羊屎的小路,小心翼翼地朝沟底走去。她那软软地搭拉下来的头趴在他的肩膀上。他听得见阿克西妮亚的咝咝的、直打呛的呼吸声,感觉得出一股股热血从她的身上流出来,嘴里的血往他的胸膛上直流。两匹马也跟着他来到沟底。它们打着响鼻,叮叮当当地晃荡着嚼子,吃起肥茁茁的青草。 黎明以前不久,阿克西妮亚死在格里高力的怀里。她一直没有清醒过。他一声不响地亲了亲她那冰凉的、流血流咸了的嘴唇,小心翼翼地把她放在草地上,站了起来。好像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当胸撞了他一下,他往后倒退了几步,仰面栽倒了,但是他马上惊骇地跳了起来。他又一次栽倒,光脑袋咚的一声碰在石头上。后来他索性跪着,从鞘里抽出马刀,挖起坟坑来。土地湿乎乎的,很容易挖。他急着要挖好,可是喉咙里憋得喘不上气来,他为了好喘气,把身上的小褂撕开。黎明前的凉气冰得他的汗漉漉的胸膛凉丝丝的,他挖起来不那么吃力了。他用手和帽子把土往外捧,一分钟也不休息,但是等他挖成一个齐腰深的坟坑,还是费了不少时间。 他在明媚的朝阳下,把自己的阿克西妮亚埋葬了。在坟坑里,他把她那两条已经泛出死白色的黑糊糊的胳膊十字交叉地放在胸前,又用头巾盖住她的脸,免得土粒落进她那半睁着的、一动不动地望着天空、已经昏暗了的眼睛。他和她告了别,心里认定,他们离别不会很久了…… 他用手掌把坟包上的黄土仔细拍平了,低下头,轻轻摇晃着身子,在坟前跪了老半天。 现在他不必着忙了。一切都完了。 在灰尘弥漫的旱风中,太阳渐渐升到土沟的上空。阳光把格里高力的没戴帽子的头上那密密的白发染成银色,阳光在他的灰白的、僵得十分可怕的脸上不停地晃动着。他抬起头来,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来,看到头顶上是黑黑的天空和亮得耀眼的黑黑的太阳。 初春时候,等积雪化尽,在雪下埋了一个冬天的枯草也干了,草原上常常烧起春天的野火。春风吹着野火像一条条流水似的流开去,贪婪地吞食着干枯的梯牧草,掠过一片片高高的驴蓟,横扫褐色的艾蒿,在洼地上弥漫开来……过后很久,草原上烧焦和干裂的土地都散发着焦糊气味。四周的嫩草绿油油的,无数百灵鸟在草原上空的蓝天里歌唱,北飞的大雁在嫩绿的草地上打食儿,前来过夏天的小鸨在做窝儿。可是在野火烧过的地方,烧焦的、死沉沉的土地还是黑不溜秋的。鸟儿不在这里做窝儿,野兽走到这里要绕着走,只有到处游荡的疾风从这儿飞过,把灰白色的灰烬和焦糊的黑尘土刮得远远的。 格里高力的生活就像野火烧过的草原一样黑了。他失去了他心爱的一切。残酷的死神夺去了他的一切,毁坏了他的一切。只剩下两个孩子。但是他还战战兢兢地撑持着,好像他那实际上已经毫无意义的生命对于他和别人还有些价值似的…… 他埋葬了阿克西妮亚以后,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流浪了三天三夜,既不回家,也不上维奥申去自首。到第四天,他把马扔在霍派尔河口乡的一个村子里,渡过顿河,徒步朝司拉晓夫橡树林走去,四月里佛明匪帮就是在这里的树林边上第一次被打垮的。那时候他就听说橡树林里住着很多逃兵。格里高力因为不愿意回到佛明那里,所以就去找逃兵。 他在大树林里游荡了好几天。他饿得难受,但是又不敢到有人家的地方去。阿克西妮亚一死,他失去了理性,也失去了胆量。他听到树枝折断声、密林里的窸窣声、夜里的鸟叫声,都会感到恐怖和惊慌。格里高力吃的是没有熟的草莓、一些很小的蘑菇、榛树叶,实在饿得够呛。第五天晚上,他在树林里遇上几个逃兵,逃兵把他带到他们住的土窑里。 他们一共有七个人。都是附近几个村子里的老百姓,从去年秋天开始征兵的时候,就在树林里住下来了。他们住在一座很大的土窑里,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差不多什么东西都不缺。夜里他们常常回家去看看;回来的时候,就带些面包、干粮、小米、面粉、土豆,有时候就去别的一些村子里偷一两头牲口,所以吃肉也不困难。 有一个逃兵,以前在第十二哥萨克团里当过兵,认识格里高力,所以没费什么周折就把他收留下来了。 格里高力算不清过了多少苦闷、冗长的日子。在十月以前,他在树林里马马虎虎能过得下去,可是等到落起秋雨,接着又冷起来,他就空前强烈地想念起孩子和家乡…… 为了凑付着打发日子,他整天整天地坐在土炕上,用木头剜勺子,做木碗,用软石头雕刻玩具小人和动物。他尽量什么都不去想,尽量不让毒害心情的乡愁闯入心中。白天他能够这样,但是在漫长的冬夜里,他不能不愁思苦想,百感交集。他在土炕上翻来翻去,往往很久不能入睡。白天里,土窑里的人谁也没听到他说过一句苦恼的话,但是夜里他常常打着哆嗦醒来,用手在脸上不住地擦着: 他的两腮和半年没刮过的浓浓的大胡子都湿漉漉的,流满了眼泪。 他常常梦见孩子们,梦见阿克西妮亚、母亲和其他几个已经不在人世的亲人。格里高力的一生已经过去,而过去的一生就像一场短短的噩梦。“要是能再回家乡一趟,看看孩子们,那时候就是死也不怕了,”他常常这样想。 快到春天的时候,有一天,丘玛柯夫忽然来了。他身上直到腰部都湿透了,但是他依然精神抖擞,忙手忙脚的。他在炉旁把衣服烤干了,也烤了烤身子,便爬到炕上挨着格里高力坐了下来。 “麦列霍夫,自从你离开我们以后,我们可是逛荡够了!到过阿斯特拉罕,也到过加尔梅克草原……逛遍了东南西北!杀的人就没有数了。他们把亚可夫·叶菲莫维奇的老婆抓了去当人质,把他的家产也没收了,所以他就发了疯,下命令要杀一切给苏维埃 *** 当差的人。于是就接连不断地杀起人来: 教师也杀,各种各样的大夫也杀,农艺师也杀……什么他妈的人都杀!可是现在我们完了,全完了,”他还冷得缩着脖子,叹着气说。“头一次是在济山镇附近打垮我们的,一个星期以前,又在索伦内附近收拾了我们。夜里从三面包围了我们,只留下通山上的路,可是山上的雪齐马肚子深……天蒙蒙亮就用机枪一扫,全完了……把所有的人都扫光了。只有我和佛明的儿子两个人逃脱了性命。佛明从去年秋天就把达维德卡带在身边了。亚可夫·叶菲莫维奇本人也阵亡了……我亲眼看着他死的。头一颗子弹打在他的腿上,打穿了波棱盖儿,第二颗子弹打在头上,从头上划过去。他从马上摔下来三次。我们停下来,把他扶起来,扶上马去,可是他跑了没有多远,就又摔了下来。第三颗子弹又打中了他,打在腰上……我们就把他扔下了。我跑出有一百丈远,回头看了看,有两个骑马的人正在用马刀砍躺在地上的佛明呢……” “这不稀奇,必然是这种下场,”格里高力冷淡地说。 丘玛柯夫在他们的土窑里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就向他们告别。 “你上哪儿去?”格里高力问道。 丘玛柯夫笑着回答说: “去找便宜活儿干干。你是不是跟我一块儿去?” “不,你一个人去吧。” “是啊,咱们过不到一块儿呀……麦列霍夫,你干的活儿,剜勺子剜碗,我可是看不中,”丘玛柯夫用嘲笑的口气说,又摘下帽子,鞠了个躬,说:“耶稣救主,诸位老老实实的绿林好汉,谢谢你们的盛情,谢谢你们的招待。叫上帝赏给你们一些快活日子吧,不然的话,你们这儿可是太没有味道了。你们住在树林里,对着破车轮子祷告,这算过的什么日子呀?” 格里高力在他走了以后,又在树林里过了一个星期,然后就收拾了收拾要走。 “要回家吗?”一个逃兵问他。 格里高力微微笑了笑,这是他来到树林里以后第一次笑。 “回家。” “等到春天再走吧。五月一号要大赦了,那时候咱们再散伙吧。” “不,我不能等了,”格里高力说过,就和他们告别了。 第二天早晨,他来到鞑靼村对面的顿河边。他朝着自家的院子望了半天,因为又高兴又激动,脸都白了。然后摘下步枪和挂包,从挂包里掏出针线包、麻线、一瓶擦枪油,不知为什么还数了数子弹。子弹一共是十二夹子,另外还有二十六颗零散的。 在一处陡崖边,岸边的冰已经化了。碧绿的河水拍打着河岸,冲击着周围针刺状的冰凌。格里高力把步枪和手枪都扔到水里,然后把子弹撒出去,又在大衣襟上仔细擦了擦手。 在村子下面,他踩着已经化得千疮百孔的三月的青色残冰,过了顿河,大踏步朝自己的家走去。他老远就看见米沙特卡在河边的斜坡上,好不容易控制住自己,才没有朝米沙特卡跑去。 米沙特卡正在敲石头上的冰溜,扔着玩儿,仔细看着青青的碎冰往坡下滚。 格里高力走到坡前,气喘吁吁地、沙哑地唤了唤儿子: “米申卡!……好孩子!……” 米沙特卡惊骇地看了看他,就垂下了眼睛。他认出这个满脸胡子、样子很可怕的人就是他的父亲…… 格里高力在树林里夜间想起孩子们的时候小声说过很多温柔、亲热的话,现在那些话全从脑子里飞走了。他跪下来,亲着儿子的冰凉的、红红的小手,只是用结结巴巴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喊:“好孩子……好孩子……” 然后格里高力抱起儿子,用干干的、热辣辣的眼睛如饥似渴地看着儿子的脸,问道: “你们在家里怎么样?……姑姑、波柳什卡都好吗?” 米沙特卡还是没有看父亲,小声回答说: “杜尼娅姑姑很好,可是波柳什卡秋天就死了……害白喉病死的。米沙叔叔当兵去了……” 还算好,格里高力在不眠之夜里幻想的不多的一点儿东西,现在得到了。他站在自家的大门口,手里抱着儿子…… 这就是他这一生仅剩的东西,有了这东西,他还感到大地,感到这广阔的、在寒冷的阳光下闪闪发光的世界是亲切的。 (力冈 译) 【赏析】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此书共分为4部,作家从1928年开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2年的时间才完成创作。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肖洛霍夫因此书于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 《静静的顿河》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人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力的悲剧命运。 这部小说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战争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众多人物及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刻表现。其中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格里高力的复杂形象。小说复杂而曲折的故事以他生气勃勃的登场开始,以他痛苦、孤寂的下场结束;纷繁复杂的内容通过他坎坷、艰难直至最后毁灭的一生而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他的形象得到多方面的、深入细致的描写,在他身上倾注着作者全部的人生思索和艺术 *** 。 格里高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他只是凭着自己的朴素的直觉和情感来判断是非,决定怎么做。这个性格直爽、为人坦诚、行为粗鲁而又不乏柔情的年轻哥萨克,村子里有那么多姑娘不去找,偏偏爱上了邻居的妻子——有夫之妇阿克西妮亚,做出了传统道德不能容忍的事情。可他对阿克西妮亚的爱又是那么动情、真挚、刻骨铭心,让人既感动又同情。本书节选的是格里高力最后一次带着阿克西妮亚出逃的场景。尽管是出逃,可是格里高力一路上小心地保护、体贴着他心爱的人: 不仅扶她上、下马,而且嘱咐她骑马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尤其是阿克西妮亚中弹后,格里高力的一系列行动更是将他炽热的爱发挥到了极致。埋葬的时候,他“用头巾盖住她的脸,为了免得土粒落进她的半闭着的、一动不动地对天空望着、已经渐渐黯淡下去的眼睛。他和她告了别,坚决地相信,他们的离别是不会很长久的……” 在战争中,格里高力勇猛地为沙皇战斗,为哥萨克的荣誉战斗,可是在接踵而来的时代激变中他却造了沙皇的反,投向红军,时隔不久又投奔白军,成了暴动的白军师长。这样的反反复复、出尔反尔让理论家的标签哪一个对他都不适用。然而,正因为他的动摇,才表现出一位哥萨克英雄勇于探寻真理的勇气。事实证明,并不存在“第三条道路”,格里高力注定以悲剧收场。通过这个人物,肖洛霍夫充分展现了“人的魅力”和“人的命运”两大主题。 除了男主人公格里高力之外,勇敢、高傲、性感、迷人的阿克西妮亚也是作者钟爱的人物之一。虽然是以不贞的身份出现,但她与格里高力的爱情故事贯穿小说始终,是整部小说最重要的线索,也是全书最具魅力的篇章。在经历了那么多波折和苦难之后,她的死成为全书最为悲怆的一幕。她不单是格里高力心中的偶像,也是作家本人心中的偶像。经过作家的笔墨,她不仅成了《静静的顿河》中最为迷人的女性,而且成为了俄苏文学史上最为迷人的女性形象之一,被誉为是“哥萨克的安娜·卡列尼娜”。 肖洛霍夫是顿河草原的写生画家,是一位善于描写风景的艺术大师。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顿河大草原绚丽多彩的优美景象,展现了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迷人风光。与此同时,肖洛霍夫通过景物描写,借景抒情、以景托情、情景交融,制造出特殊的艺术意境和气氛,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此刻的景完全是人物心中的景,是人物心理直接的外射。节选部分中的几处景物描写就是很好的例证。一开始,格里高力带着阿克西妮亚出逃,这对历尽艰难曲折的昔日情侣终于又走到一起了,重新拣起了往日的旧梦。于是,我们看到的是: 草上落满了露水,草被露水一打变成了灰色,但是在斜坡上还有的地方隐藏着清晨的半昏暗状态,山坡上反射出了暗淡的浅蓝光亮。许多橘黄色的大蜂正在半开的花瓣上打盹。云雀在草原的上空鸣叫,鹌鹑在庄稼里、在草原上的各种香喷喷的草里连续地咕咕叫着。可是没有走多远,他们就被征粮队的哨兵发现了,此时水鸡在草地上鸣叫,青蛙在河湾的芦苇里面咯咯乱闹,麻雀在远远的地方沙哑地哼哼。小河边上是连绵不断的花园,看起来是雾沉沉、黑压压的一大片,烘托出一种不祥的预感。不久之后阿克西妮亚不幸中弹身亡。突然降临这种意想不到的灾难,格里高力内心的痛苦和绝望无疑是极强烈的,同样四周的大地和天空也随之变色:“在灰尘弥漫的旱风中,太阳渐渐升到土沟的上空。阳光把格里高力的没戴帽子的头上那密密的白发染成银色,阳光在他的灰白的、僵得十分可怕的脸上不停地晃动着。他抬起头来,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来,看到头顶上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亮得耀眼的黑黑的太阳。”这里“黑色的天空”和“黑黑的太阳”对自然的景象来说是不真实的,但对格里高力的心理来说则是最真实不过了。 小说的叙述手法,就像哥萨克古老的民歌或史诗一样苍凉、寥廓、浑郁,回荡着命运亘古不变的沉重脚步,但又体现出人类平静面对的勇气。整部作品凝注着历史的深沉感和人生的悲剧意味,但作者的笔墨相当内敛,没有丝毫的纵逸。这点在节选部分也表现得相当典型。旧爱新欢的重逢,应当有多少的欣喜;新的生活的冒险,应当有多少的期盼;而心爱之人的猝死,又有多少痛楚与悲怆;思乡之愁和亲子之情,同样也缠结心中,难以排解……但我们看到,小说的语调却是那样沉稳和平静,就像浩荡而去的顿河,尽管倾诉着一切,又包容着一切。这是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作家的功力所在。 (余嘉、张弘)

7,静静地顿河好句

《静静的顿河》 1、但是伊莉妮奇娜死缠着他,就像铁锈腐蚀铁一样,最后终于把倔强的老头子制服了 2、妇人使她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的好奇心,当她还是一个幼稚、羞涩的少女时,就像荒林中的毒莓一样,自生自长起来。 3、她那总像是丢失了什么东西和在寻找什么东西的目光在无聊地看着博亚雷什金伤痕斑斑的紫色脑袋。 4、谢尔盖普拉托诺维奇很喜欢看书,对什么都要用自己像茧丝似的顽强的头脑去研究一番 5、眯缝着白菜叶色的小绿眼睛,像大主教似的伸出一只肥胖的光手。 6、他像一片白色摇曳的影子一样穿过院子,走到仓房里去,用拐杖杵了杵在车毯上睡得呼噜呼噜的米吉卡。 7、河水在船尾哗啦哗啦地响着,像在哭泣一样。小船翘着头,轻盈地掠过急流,向对岸驶去。鱼竿在颤动。跳跃。 8、天空笼罩着一片橙黄色的薄雾、风在顿河上飞舞,吹起层层的波浪,小船儿穿浪前进,也像在跳舞,从河水深处翻腾上来、冒着白沫的、冰冷的水珠溅在伊丽莎白的苍白的脸上,流下来,挂在睫毛上和技散到头巾外边来的一缕一缕的头发上。 9、他脚下扔着一条小鲤鱼还有一条鱼,这条鱼紧闭着垂死挣扎后的嘴,大瞪着围着一道黄圈的眼睛。

文章TAG:静静地顿河静静地  文学  文学名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