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水系的最高水平都在老城和瀍河。我家也是苏州过去的知青,虽然在洛阳出生长大,但是口味还是偏南方,洛阳是一个移民城市,50年代的时候,洛阳的大厂矿都是全国各地来工人支援建设,所以洛阳的饮食多元化特别明显,(牛肉汤)(臭杂肝)来洛阳先喝汤,洛阳本地的几个大拿很牛掰的。
作为个吃面大省,河南的面条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正宗这个词有点挑拨离间,哪个地儿不正宗啦?饸饹面对很多外地人来说会比较陌生,甚至连名字都不容易念对,但在本地人的日常生活里,却是一碗无论春夏秋冬,天天都要吃上一碗的面食。这碗饸饹面里有筋道爽滑的饸饹条,鲜美适口的羊肉汤,还有香味醇厚的羊肉片,让人一吃就忘不了,
饸饹面,算是草根美食的代表,卖出传奇碗数的,不少都是街边小店。饸饹面里的汤,盛的是羊肉鲜汤,卖饸饹面的饭店,以夫妻档居多,一般男的力气大,负责和面、揉面、下面、捞面,女的负责冲汤、放菜、收钱,夫妻之间相互照应,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一碗好吃的饸饹面,要汤好、面好、辣椒油好,为了这锅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做饸饹面的饭店,辣椒油都是自己熬的,一般晚上把店里收拾干净之后,就开始生火熬羊油辣椒了,这是饸饹面最重要的一种调味料,每家都有每家的秘诀,每一家的口味也都有特定的喜好人群。
很多人认为其最大的美德,就是——劲道,饸饹面是河南安阳的特色面食,在大街小巷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安阳的饸饹面就很受欢迎,一天卖上千碗轻轻松松,饸饹面的配菜只有一种:绿豆芽,讲究点的会再放入生菜、香葱等,但这些都是配料,饸饹面好不好吃,最终还是看面条的品质。饸饹面源源不断地被捞入碗中,食客排起长队就为了吃上一口地道的饸饹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即使过了饭点,人们依然执着地等着品尝美食,
2、正宗的洛阳浆面条怎么做?
浆面条(也叫酸面条,其原因是发酵后的浆酸味十足),洛阳的汉族传统名吃。是以绿豆浆发酵制作面浆,经特殊工艺而成的面条,洛阳的浆面条,制作简单,成本低、味道美、易于消化,酸味独特,咸香适口,因而自古以来流传不衰,成为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浆面条不同于浆水面,历史起源——历史传说一:这浆面条是起源于河南省洛阳市,当时是以豌豆浆面条著称,历史悠久。
据传在明朝正德年间,该县一个姓史的人开了个饭店,生意很兴隆,有一年小麦欠收,豌豆丰收,饭店天天卖豌豆面饭,一时生意萧条。一天,京城一位钦差大臣带随从路过此店吃饭,店主因无上等米菜下锅急得团团转,当他看到盆里磨碎的豌豆和桌上的面条时,急中生智,用椒叶、藿香等作作料,用豌豆浆作汤下入面条,做了一锅豌豆浆面条。
钦差大臣吃后十分满意,此后店主便新增了浆面条这一食谱,小店生意又兴旺起来,从此,这浆面条便成了河南的一道名吃。历史传说二:相传,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食,可主人贫穷,只有几把干面条,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刘秀饥饿难耐也顾不了许多,主人就用酸浆,把面条、菜叶、杂豆下入锅内烧熟。
刘秀狼吞虎咽,竟然觉得香气扑面而来,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后刘秀当了皇帝,虽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却依然对当年落难中的浆面条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历史传说三:据说清朝末年洛阳一穷户人家,将捡来的绿豆磨成豆浆,隔了数日,发现豆浆发馊变酸,倒了舍不得,遂胡乱丢些菜叶,熬成糊状,一吃味道鲜美,后来家家效仿,
旧社会洛阳穷人多,一般人家买不起面粉。常常以菜代面,花个三五分钱上街舀两瓢酸浆,回家做浆饭,切少许萝卜丝或白菜叶下锅,待浆起沫后勾点面粉,稠稠的,谓之“挑浆饭”,若再下点小米,谓之“浆米气儿”。每到饭时,满院飘香,孩子们闻到浆味儿,兴奋异常,三碗两碗,风卷残云,若此时家中来客,浆饭招待,那比请他吃大鱼大肉还过瘾。
文章TAG:正宗 卤面 洛阳 河南 洛阳正宗卤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