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荅案就明确了,小浪底是中国的,是河南的,其具体位置在黄河南岸的洛阳孟津与北岸济源交界的黄河段。小浪底无疑是中国的,那是因为济源和洛阳是中国的,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省为核心,仰韶文化的出现离不开黄河流域的哺育,黄河流经三门峡洛阳段时即给两岸居民带来富饶的生活,同时频繁的改道也让百姓遍尝水患之痛。

1、黄河小浪底是济源的还是洛阳孟津的?为什么

黄河小浪底是济源的还是洛阳孟津的为什么

小浪底无疑是中国的,那是因为济源和洛阳是中国的。所以,济源和洛阳都不该去争小浪底是谁的,因为那样去做一点意思也没有,但有一点应该是国人清楚,就大坝长度而言,有三分之二占是济源地盘,因为原有的黄河道是沿南山而东流去的。中国自古河界与山界的区域划分,都是以其中心划分而治的,这样,这里原有的狭窄的河道一一建成的小浪底的大坝要比原河道宽百分之七十之多,再加上北山头设计为立体泄洪闸洞,也就自然成了大坝的组成部分。

所以,济源自然就占有了大坝的三分之二的地界了,所以,黄河小浪底大坝管理机构监管局就建在了北岸一一济源地界了,这样,你能说小浪底是洛阳的吗?显然不能。这样,就能说小浪底是济源的吗?按贯例,显然也不能,这样,荅案就明确了,小浪底是中国的,是河南的,其具体位置在黄河南岸的洛阳孟津与北岸济源交界的黄河段。宣传小浪底旅游,由省文旅厅出面宣传,宣传费用由洛阳与济源分担!明白是非的人,你说我这样如此之说公道否?,

2、华北和苏北的沙土地,是黄河改道造成的吗?

华北和苏北的沙土地,是黄河改道造成的吗

华北和苏北的沙土地的确与黄河改道相关,特别是沿黄河故道两侧沙土性质特别明显,而同样位于华北平原的海河、淮河流域,沙土性质就要弱一些,因为黄河带来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形成过程华北平原形成之前属于新生代的断陷区域,大部分被海水所覆盖,后来经历了新近纪、第四纪,从西部高原、山地冲刷下来的泥沙,逐渐将这一区域连成大面积的平坦区域,

但此时华北平原还不是以黄沙为主,而是砂姜黑土,主要来自沼泽、湖泊、草地等腐殖质转化,后来进一步在黄河的冲刷下,表层才呈现黄沙土。华北平原土层分布当前我们在华北平原挖掘,很容易就能够挖到黄沙层之下还有砂姜黑土以及一些太湖石,尤其是豫东平原,淮北平原等淮河冲积湖区域特别明显,这都是华北平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壤转变的见证,

而越是靠近黄河改道区域以及黄泛区域,黄沙层的覆盖越厚,比如河南郑州、洛阳、江苏盐城、山东菏泽一带。黄河南北改道黄河在形成固定河道以后,河南三门峡以上的上游区域,河道基本没有发生过变化,而过了郑州以后的下游河道,几千年之间发生过上百次改道,北入渤海,南入黄海,越是靠近入海口区域,黄沙堆积越多,我们当前从地图上所看到的江苏盐城向黄海突出的部分,以及山东东营向渤海突出的部分,都是由黄河携带沙土造就的,

3、历史上洛阳没落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洛阳没落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的长安丶洛阳都是历代皇朝定都的上上之选,一方面是这两座皇城位于华夏大地的中部,兼顾东西南北,另一方面是关中平原、河洛地区,物产丰饶。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华夏人口逐渐增多,到两汉时期,全国人口已突破五千万,这也就意味着长安丶洛阳,若要成为帝都就必须扩大到空前的规模,也要承载更多的人口,这样就超出了长安与洛阳的承载能力,

据说盛唐时期长安、洛阳的人口都超过了百万,须要明了,古代百万人口的大城占地面积比今天要大得多,据考古发现,盛唐时期的长安面积要比今天的西安市的占地面积还要大不少。由此可见食粮供应将极为紧张,而当时天下物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南方物产要运往洛阳、长安,因路途遥远,所以成本极高。据说隋朝隋文帝时期,长安就发生过粮荒,而南来的粮食运到洛阳后,再前往关中,就还需要一大笔开支,

为了节约开支,隋文帝也只好率领大臣及家属前往洛阳去吃饭,史称“天子就食”。隋炀帝为了解决关中、洛阳的物质供应危机,于是开凿了从洛阳到南方的运河,这充分显示了隋炀帝的远见卓识,只可惜后来的统治者将隋炀帝修运河当成了暴政的反面教材,导致运河被荒废了,因此自宋朝开始长安和洛阳,就失去了作为帝都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华夏经济重心南移,另一方面是长安丶洛阳的南向交通不方便,不利于朝廷对南方的掌控,也不利于南方的物产供应帝都。


文章TAG:黄河  改道  洛阳  洛阳的黄河是怎么形成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