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在四川的分布四川各地都有一些“客家人”。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又如管姓,本在四川各地都是一个少见的小姓,但在中江县冯店乡管家沟、管家院及乐至县金顺一带却是大姓,从字面上来“客家”就是“外来移民”的意思,他们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份。
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一个汉族民系,是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的本地人之一。从字面上来说,“客家”就是“外来移民”的意思,他们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份,但是对他们的来源,历史上有很多的争论,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后裔。有的认为是中原移民和当地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后形成的民系,
还有学者认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移民和当地少数民族共同生活从而形成的共同体。不论是哪种说话,客家人都是古代中原汉族人不断迁徙形成的,客家人南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统治的需要,曾派60万大军“南征百越”,直抵兴宁、海丰二县,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
秦亡后,南下的秦兵就留在了当地,成为第一批客家人,南征百越在这之后又有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随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南下迁入闽粤赣区。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大规模南迁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进入南雄、始兴、韶州;或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朝百姓,逃亡到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居住地又山多地少,就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
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康熙皇帝“湖广填四川”圣旨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客家人来源于中原,加之山区长期居住环境的闭塞,强烈的中原文化的认同,导致和周围少数民族习俗相当不同,正如黄遵宪《已亥杂诗》里写客家人“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不过外来者到达一个新的地域生活,总不会很顺利,一来各种毒蛇猛兽,二来还有山贼土匪的侵犯,所以客家人会以家族为单位,修筑半军事化的围村和土楼,
2、明末清初大量湖广人士移居四川,听说广东客家人四川聚居地,究竟有哪几个?
谢邀。本文根据相关史料,粗略谈谈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移民后裔分布,以及客家人在四川的分布情况,今四川人,主要是历代汉族移民后裔。从秦统一巴蜀开始,历史上有多次移汉民入蜀,屡见于典籍,因为两次主要的战乱,四川人口几乎损失殆尽,上古、中古时期移民后裔的详情今已不明,较详的是明清两代移民后裔的资料,影响最大的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
一、明代移民及其后裔广安蒲氏家族先祖于元末入蜀,定居于广安,经过明代的发展,其家族已经较大,特别是一族人中,在明清两代曾产生过三名进士。光绪《崇庆县志》记载,县人中“半属流寓”,即大体有一半是清移民及其后裔;那么另一半即为清以前在蜀者,其中有许多是明移民后裔,成都所辖的蒲江县在1985年文物普查时,搜集到162个家族的墓碑和家谱资料,其中在明代就定居蒲江的有68族(唐宋时期即居蒲江的2姓、元代即居蒲江的3姓、明代迁入的63姓),占调查数的42%;清初从邻近县迁入的有60族(其中洪雅县2族、名山县9族、丹棱县4族、眉山县2族、雅安县4族、天全县8族、新津县1族、荣昌县1族、荥经县1族),占37%,这些人大都也是四川明代土著,即明代四川土著后裔占共占70%以上;清代从湖广(即今湖南、湖北)、广东移入的有34族(其中湖广32族、广东2族),占21%。
文章TAG:四川 客家人 家风 客家 聚居地 四川客家家风馆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