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吗
来源:整理 编辑:好学习 2023-03-18 14:10:29
本文目录一览
1,事物的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吗
我觉得是的,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啊,不是有句话是一百个人看哈姆莱特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哈姆莱特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答案
楼下的,废话一个
一块正方形木板去掉一个角为五个角。一根木棒折掉一小根,任为一根。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下文供参考:
一、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由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本文的题目,再加上文章前几段,用大量的篇幅来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所以大家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能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再加上,时下我们对以前的考试中出现的那种客观性试题较多,如单项选择题,答案唯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大家都对这种客观性试题存有敌意,用在这里可能就是对那种客观性的单项选题的否定,也表现了人们对那种客观性的单项选择题的反感。
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议论文是以
多年前,英国《泰晤时报》出了一个题目,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道路是哪条?很多人都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只有一个答案获奖:一个好朋友。获奖人说:“我没有单从地理的角度想问题,而是另辟新径。”我们回想一下,其他答案错了吗?没有。这个获奖答案同样正确。只不过一个是从地理角度,一个是从人性角度。同一个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正确答案。考虑一下下面这个问题: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半圆,哪个图形与其他两个不同?按通常的思维,这道题一定只有一个答案,可再想一想呢?选三角形是因为它是唯一一个用直线构成的图形。选圆是因为它是唯一一个用曲线围成的封闭体系。选半圆是因为它是唯一一个用曲线和直线共同围成的图形。瞧,这道题有三个答案,可这三个答案都是挑不出毛病的。再者,1+1在大多数人看来只有一个答案,等于二,可它在化学中就小于二。就这样一个看似如此简单的问题也有好多个答案。如此看来,拘泥于“一个正确答案”是极没必要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看也有不同感悟,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最终结果或许都一样。“条条大路通罗马”,连大师毕加索的画都褒贬不一,我们又何必只在一个答案上找出路呢?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人实际上是迷信权威。我们常常把对一个人的评价基于权威、专家们的观点。但权威是有成就的人,不是正确答案。就拿毕加索的画来说,印象派权威说这是稀世之作,唯美派权威说是垃圾,这些都是专家们的想法,可他们即便是专家,意见也同样不一样嘛!说他们错误也有理,说他们正确也对,可以说,他们都是正确的,也都是错误的。从不同的角度看,正确答案真的不只一个。由此看来,事物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记住,事物的正确答案永远不只一个
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阅读答案
1.懂得吸收知识,同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有了丰富的知识,懂得运用得到的知识,才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发现更多的答案。2.列举了两个事例,说明可以从原有的模式中发展出新的模式,为人类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3.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没有创新,国家和民族就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就会落后,就会僵化。比如像中国在世界上领先了几千年,是因为一直有创新,到了近代清朝,由于闭关锁国,不愿创新,结果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知道了今天。随着中国不断的有创新,方可重新让世界开始懂得尊重中国。美国今日能有如此高地位在世界上,也和对创新能力的支持紧密联系。1.懂得吸收知识,同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有了丰富的知识,懂得运用得到的知识,才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发现更多的答案。2.列举了两个事例,说明可以从原有的模式中发展出新的模式,为人类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3.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没有创新,国家和民族就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就会落后,就会僵化。比如像中国在世界上领先了几千年,是因为一直有创新,到了近代清朝,由于闭关锁国,不愿创新,结果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知道了今天。随着中国不断的有创新,方可重新让世界开始懂得尊重中国。美国今日能有如此高地位在世界上,也和对创新能力的支持紧密联系。1.懂得吸收知识,同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有了丰富的知识,懂得运用得到的知识,才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发现更多的答案。 2.列举了两个事例,说明可以从原有的模式中发展出新的模式,为人类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没有创新,国家和民族就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就会落后,就会僵化。比如像中国在世界上领先了几千年,是因为一直有创新,到了近代清朝,由于闭关锁国,不愿创新,结果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知道了今天。随着中国不断的有创新,方可重新让世界开始懂得尊重中国。美国今日能有如此高地位在世界上,也和对创新能力的支持紧密联系。这篇课文首先用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引出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告诉我们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接着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了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然后再用道理论证论证了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关键在于是否关注普通的想法或是闪念,并推敲和充实,最后总结上文,得出我们要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结论。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论证“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8):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第三部分(9-12):论述富有创造性和缺乏创造性的区别。 第四部分(13): 总结全文,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前后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点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设问的多次运用。 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又是一种常用句式。在议论文中常常使用。本文的设问句,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 如文章的开头,先列出四个图形及思考题,随即提出设问:“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接下来,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又如课文第4段末尾提出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然后作者又对此作了回答。 还有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接着进行了分析回答。 这些设问句的作用主要是提醒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波澜起伏、另外用在文中的设问句,还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文章TAG:
事物 正确 答案 不止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