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飞越疯人院影评600字

  昨天晚上终于有空安静下来,刚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于是翻出了这部《飞越疯人院》。好电影就是这样的,无论哪个时代何种社会背景都不会影响电影所能传达给观众的思想,因为真理是永远都不变的。什么是好电影?对于我来说,一部好电影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让我反复思考,找出它对我的价值,而不是告诉我,我应该明白怎样的道理。  《飞越疯人院》就是这样的一部好电影。   我不想再对影片的内容进行赘述,相关的影评已经很多了,我只想说两处让我感到难过的情节。一个是刎颈Billy自杀,一个是McMurphy被人为的变成真正的白痴。   我不知道那位女护士为何总是要去揭那些所谓的精神病人的疮疤,每次看到Billy惊恐的眼神,结巴着说不要告诉他妈妈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很残忍。谁的心里都有一块不愿意让别人碰触的地方,如果我们明明知道还非要去把它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尤其是对那种心思已经极度敏感的人,真是居心何在呢。伤害一个人不会让我们得到任何的快乐,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要故意伤害别人。   McMurphy,因为他的反抗,他终于被处以极刑——切掉脑白质,变成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行尸走肉。看着他空洞无神的眼睛,想起他带大家去出海钓鱼,想起他为大家争取看比赛的权利,想起他看到Billy的死,愤怒的扼住那位冷血女护士的脖子……酋长说不会留下他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就是结束他的其实已经终结的生命么。我们因为有自己的思想,才是我们啊。   不得不悲伤的承认,在某些制度的束缚下,我们无法也无力去改变什么,只能像其他的那些精神病人一样,慢慢的习惯既定的时间表,习惯被压制,习惯被束缚。直到变的自觉自愿,永远也离不开这些束缚他们的制度。   当McMurphy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移动那个水泥台子之后,他说:我试过了,至少,我试过了。可是,我们又有多少人有那样的勇气去破除自己内心的那层早已被磨的厚厚的茧子呢。   不是不可以,而是根本就不曾想到过。

飞越疯人院影评600字

2,300字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的一部国际性的片子,讲述的是在疯人院的体制下那些所谓的“疯子”的悲惨遭遇。 麦克墨菲,酋长,比克,等18个“疯子”看起来似乎都是很健康的人,可是却不得不接受那种非人的治疗,定时吃药,定时讲述自己的故事,在一些不合情理的制度下把人逼迫到病态的境遇中,于是众疯子想法设法的去逃脱,以及那些医生的刻板与专制,使的非人化的人开始变得不像样子,一个个凄凄惨惨的收尾。 比克,二十来岁的样子,对于性的饥渴近乎于疯狂,仅仅见了凯蒂两次面就开始喜欢,但是胆怯却驱使他不敢开口,于是在众疯子的驱动下,他和凯蒂睡在了一起,而第二天却由于害怕医生告诉自己的母亲而自杀身亡,麦克墨菲一气之下些险掐死了瑞秋医生,而他要付出的便是自己的余生,医生把他变成了痴呆人,变成了正儿八经的精神病患者,他的朋友酋长看见后,伤心百倍,他不想要他这样任人摆布的活着,而后便活活的把他捂死,酋长本人搬起了重重的巨石砸碎了玻璃窗,他逃了出去,可事实上他真的能逃出去吗?电影的背后以清晨做了背景,似乎是他的新生刚刚开始了,或者是他的结局就要上演了,我们无从得知,只能凭空想象的翅膀飞跃所谓的疯人院去看周遭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究竟是人疯了,还是疯沾染上了人。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疯子其实并不疯,仅仅是病态的制度活生生的把人逼上了疯子的道路,让正常人看起来不像正常人。而现实中,这样的事情难道不存在吗?不仅仅是我们的疯人院需要飞越,我们存在的任何地方都需要飞越,疯人院不过是一堵现实存在的墙,现实的墙我们可以飞越,可是人心里的那堵墙呢,我们拿什么去飞越,现实的沦丧中,我们的身影不过是无奈的幻象罢了。而生活中,那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仅仅是句空洞的漫无边际的话而已,你是你自己,可是你却永远做不了你自己的主人,就像我们的脚,那是自己的,可是走的路却不一定就是你想走的,有些路你从一出生就已经在等待你了,有些路你仅仅是被逼无奈的踏入了,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路,你一旦踏上了就永远没有回头的机会了,即便佛家说了一万遍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的身体回去了,可是你的内心呢?余留在心底的罪恶能回去吗?一张画脏了的白纸,你可以用橡皮擦掉,可是那毕竟已经不是原来的了,有些错误可以改正,因为那是低级的不被人注意的错误,而有些错误你是一辈子都改不过的,因为那是大家都关注的错误。 就像我自己的生活,我知道我做了许多错事,我也想过悔改,那是我还幼稚的时候,可是现在我突然不想去改了,因为内心的阴影是无论如何也驱除不了了,走在路上,可能有人会骂我,有人会指着我的鼻尖说教,那就让他们去做吧,我不管,我仅仅是在走路,一直走一直走,即便我累的喘不过气了,我也不会坐下来休息,我知道周遭没有属于我的驿站,没有人愿意和我走进同一家客栈,那么我就选择一个人一直不停的走,直到有一天我走不动了,那也该是我的归期了。我也想过飞越,可是那些回忆已经刻在脑子里了,怎么飞越,我仅是一个现实的存在而已。

300字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3,如何评价电影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原本是作家肯·克西发表于1962年的一篇小说。小说以疯人院借喻美国式的社会形态,反体制意味浓烈。经过移民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之手,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光泽。同时也给了观众更多的揣度空间。   异常丰富的隐喻性是读解《飞越疯人院》的关键。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在他的著作《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史》中提出:“现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权力机构。”疯人院在福柯的书中,预示着关于现代文明社会的经典寓言。影片中透出的那些强烈的叛逆情绪与60年代的文化思潮有很大的联系。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光荣与梦想”破灭的时代,一系列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以激烈的方式暴露出来。而反传统、反秩序、反主流的文化思潮,大幅度的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   电影中的疯人院里,时刻带着一种被遮蔽了的压抑。不经意的看起来气氛似乎是和谐的,光线也是柔和的,连吃药治疗时都放着轻柔的音乐。病人们充分自由的在医院里四处活动,打牌抽烟。表现良好的人,甚至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外出。但只有麦克默菲看出了这看似完美的静谧世界里隐蔽的脆弱环节。   开始,他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在音乐里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药片。而这样的举动对于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而麦克默菲其实也并不是刻意的去做出这样的反叛,他的行为仅仅是出于天性。他无拘无束的性格必然和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撞击下,原来安稳守纪的“疯人”们也开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们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起的乐趣,享受争取自我反抗后从未感受过的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麦克默菲实际上破除的是一种仪式。当他到来之后,吃药、开会,心理治疗,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质疑。虽然麦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绝,但对于一直机械般重复这些程式的疯子们来说,麦克默菲的举动无疑触动了他们。这使得当他们面临这种非暴力的压抑时,产生了新的反映。一个病人对拉奇德的质问:“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而查理也开始大声哭泣着要自己的香烟。好比像是在一个坏孩子作了示范之后,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诱发了他们“坏”的天性。   而护士长拉奇德则担任了一个恶毒的母亲角色。她管理和维持着疯人院的秩序,永远是一幅严肃、端庄、对局势把握游刃有余的表情。她支配调度着这些规范化世界里的疯子,因为她熟知他们的弱点。所有的疯子们对她而言,都更像是犯了错误在这里寻求管教的孩子。尤其对于孱弱口吃的比利,她更象是一个母亲,一个视孩子的长大为犯罪的母亲。在片中开会讨论的内容也透露了比利"疯狂"的真正原因是:他的母亲阻止了他和女孩约会。比利也曾反问麦克默菲:你以为我不想离开吗?因为比利以为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只有滞留在有“母亲”庇护的疯人院里才能够安全,虽然他也渴望长大并离去。而在圣诞夜的“成人仪式”后,比利奇怪地恢复了正常的语言能力,面对拉奇德的诘问,他理智的说:我可以解释一切。但是拉奇德却拿出了对付比利的致命武器,她说:想想如果你妈妈知道了会怎样?于是比利瑟缩着恢复成那个惧怕母亲惩罚的孩子,杀死了成熟的自己。   导演福尔曼的出色不仅在于他成功的诠释了原著精华,而在于他把一个反叛的主题用好莱坞式的经典语言来陈述出来,叙事层面同隐喻层面结合完美。在摄影处理上,也有同样的埋下了不少伏笔。大多数画面中的拉奇德始终占据着前景的中心位置,拍护士长时,多用仰视,拍病人时,则是俯视。当拉奇德和疯子们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时,吃药和拉奇德主持心理治疗的意识反复出现,作为常规叙事因素,这不仅是在重复上延宕这种情绪,而且逐渐的把这表意为一种仪式。而对于仪式的破除,就意味着神话的终结。   而印第安酋长代表的则是另一种文化特征。他来自丛林,回归丛林,他的反抗并不是麦克默菲那样是无意识的舒展天性,他的装聋作哑也不完全是为了避免伤害。这一切是为了要躲避,拒绝语言就意味着拒绝与体制发生关系,所以我们看到的酋长像是一位真正的隐士,安然地生活在这个类同于囚牢的空间里。而当麦克默菲警醒了他身上原始的力量时,他主动的对他说话了。最后,他用解除躯壳束缚的方式让麦克默菲的灵魂随着他回到丛莽之中,酋长搬起了麦克默菲生前扬言要举起,却没有力量举起的大理石水槽,用它砸破了桎梏,飞越了麦克默菲没有来得及飞越的疯人院。

如何评价电影飞越疯人院


文章TAG:飞越疯人院影评飞越疯人院  疯人院  影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