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待戈多反映了现代人怎样的生存状态

尼采说:上帝死了!这是多么残酷!因为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存在了!我们活着不是为了上天堂了,因为根本没有天堂了。我们之前活着有个精神依托,那就是我们死后可以上天堂,在那里永远享受美妙的生活。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至于太冷酷,死亡也不是现在社会理解的一了百了,因为我们能“上去”。可是“上帝死了”,整个基督教的生命观完全崩溃了,我们人类的存在变得很荒谬,无法解释我们为什么会存在,我们并不是上帝的造物。我们现在是自由了,没有了上帝的束缚,但自由是可怕的,因为我们要独自面对这残酷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们的生活也不再有什么明确的目的了,没有了天堂我们干什么都行,我们不用考虑进天堂,但是我们该干什么呢?我们迷茫了,我们没有目标,我们的人生没有了意义。尼采之后的存在主义就主张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迷茫,荒谬,活着就是等死,我们渴求永生,但那时不可能的。我们只有一辈子,活完就完了。所以这是多么的荒诞,我们有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想要等待“戈多”,可实际上“戈多”根本就不会来,因为就根本没有“戈多”。

等待戈多反映了现代人怎样的生存状态

2,语文写关于等待的论文

《等待戈多》读后感 读完了贝克特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等待到底在等待着?感觉很茫然······剧中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但他们依然执着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信心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会等到吗?我有很多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戈多只不过是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希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机会都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希望都了所以等待也会给带来美好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曾经幸福过幸福真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脸庞一双双期盼眼睛也许那时我不懂得这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那一刻幸福奔跑到他们怀抱这等待甜蜜渐渐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心情也是幸福这是很自然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意义是也许他们也不明白等待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唯一意义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人生都是丰富多彩预见明天会怎样但依然都抱有幸福希望等待就像幸福花开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时刻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等待是甜蜜;有等待是痛苦;有等待是漫长;有等待是短暂;有等待是幸福而有等待只是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存在吗?虽然他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发展也许这荒诞意义所在吧!而流浪汉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悲剧意义现实世界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希望难以实现他们处境是悲哀只能等待生活本身荒诞。 如果从另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毫无结果去等待戈多为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命运和所生存世界是不可知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但是如果一直盲目被动等待下去真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手中而不是去等待命运宣判或许想象中那样幸福但至少是快乐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 “等待戈多”是幸福同时又是荒诞两个流浪汉坚持精神值得学习但他们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坚韧和生活意义呢?所以要勇往直前向目标奋斗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语文写关于等待的论文

3,等待戈多读后感怎么写 等待戈多读后感范文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目光茫然,再次翻开这本书,一遍遍读着这句话,直到嘴唇干裂,脚已经站麻了,感到累了。坐在腾椅上,手中传来杯子的余温。午后的阳光懒懒散散,静静地等待着,眯起眼,思绪在不安的空气中越行越远。黄昏,寂寞的天空有飞鸟掠过,了无痕迹。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就这样望着远方彼此不语。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着,直到天黑离去。口中却还念念不忘,明天,他会来的。我冷笑了,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真是可笑,真是荒诞的无可救药!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使人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一天又一天,在等待中迎来,又在等待中逝去。而我的戈多,他真的存在么?戈多不过是等待对象的一种象征,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上帝,那也过于遥远。可为何我们还是等待着,等待被解救,等待着希望。忽然想去小时候,常常和姐姐跑到郊外的田野等爸爸。也是黄昏,天空的颜色却是异样的美好。那里种着好多好多的向日葵,夕阳下,一片一片明晃晃的,温暖得让人想要落泪。我们一直等一直等。天渐渐黑了,四周安静得可怕。于是,我们就在那一片花海中轻轻歌唱。企图打破这黑夜来临前的恐惧。其实我一直都很怀念那时的我们,两个女孩,在空旷的田野上执著的等待,她们的头顶是金灿灿的葵花。一直到最后,我们也没等到爸爸。我不知道当初自己为何会在等待中唱起歌儿,因为我一直都害怕长时间的等待。只是姐姐说,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在转,大概我是在那时鼓起了勇气。于是,习惯了等待。这真的很像在树下长时间等待着的老人们,他们的脸上是经历时间所留下的沧桑。而我们,只是单纯的等待着,等待着所爱者的归来。不久以前,我也曾陷入深深的等待。日思夜想,而当自己终于踏上了回家的那辆公车,等待的心顿时安静了下来。车窗外的景色不断更改着,熟悉的画面映入眼帘。刹那的感动,有泪溢出。第一次,在等待中看到了希望。只是,有些时候,有些人在等待的最后只剩下麻木和绝望。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着两个老流浪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然而,戈多迟迟不来,反倒等来了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莫非现实的世界真的如此残酷,觉得黑夜还不够黑暗,于是又狠狠泼上一桶冰水,浇灭那散发着温暖与光明的火焰。其实,我是很不了解的。为什么宁愿毫无结果的去等一个毫不知情的人,而不主动去寻找所谓的戈多?有人说,人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和对自己的命运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类的生存状态。但是,一味盲目的被动等待,人是否会一直幸福?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以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一味的去等呀,等呀,等。虽然,报信的小男孩会给等的人带来幸福,但消极的等待比不上积极的寻找。在寻找中等待,快乐的等待,等待的过程会变得幸福。 起身,打开窗户,外面的世界鸟语花香。音乐响起的时候,空气竟也变得暖洋洋。只要记得,曾经,我们头顶着葵花唱歌。

等待戈多读后感怎么写 等待戈多读后感范文

4,等待读后感三百字左右

等待读后感夜,很静,像主人公蚊子,以失落的心情,等爱的来临的执着,我观看了本片。本片是以蒙太奇的手法,以第一个人称的角度在讲述一段爱情故事。爱情失败了,主人公蚊子选择独自等待爱情的再次来临,虽然主人公很执着,但也掩盖不了内心的失落与困惑。观此片有三角恋之感,可是不同的人物却展现着反差极大的人性,刘容,粗陋、恶俗、放荡、游离、贪婪、为利是图!李静,宽容、博大、坚定、聪慧、才气、为爱等待!此片名为《独自等待》主线是写男主人公的为爱独自等待,那么隐线呢?李静也是在独自等待,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在独自等待呢?也许《独自等待》最有价值的一面就是引发观众对爱情中自我的反思与探索吧!爱情很伟大却可遇不可求,也许身处混钝世界的我们已然无法追逐真空中的爱情,本片中的主人公蚊子,一个古董商,混迹于商尝好调侃,有点放荡不羁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追逐纯洁爱情执着,对女人公刘容,一见钟情!以最常规的追求方式向刘容展开了爱情攻势。刘容,一个追逐名利,以外表美丽为资本,成为各有钱男人的“投资”对象。这个女人的可悲之处,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渴望爱情却又怕爱情牵拌了她的事业的发展,毕竟像她这种女人只能靠边“卖”才能有所发展,所以对爱情不敢靠得太近,感情游离在爱情的边缘。所以注定蚊子和刘容的所谓爱情只能以失败收常观看此片后我无力指责刘容的“恶俗”,必竟生活的导航仪是随着社会转型而造就各种形形色色的观念和人生。刘容也仅是人性光辉失落的一个典型代表,当刘容再次出现在蚊子面对的时候,略带忏悔的表情,希望与蚊子重归旧好,可是蚊子放弃了,可能蚊子的道德底线,被刘容撕得粉碎,人也许只有伤过了才知道痛,蚊子已无力或者害怕再去重拾这段感情了。李静,主人公蚊子的高中同学,一个死党,在蚊子的世界里李静就是“铁哥们”,一个忠实的读者。李静欣赏着“蚊子”才情,深爱着蚊子,蚊子却对李静的关爱麻木了,也就谈不上会产生“爱情”了,李静深感爱情等待无望,事业又找到新的机遇的情况下,独自前往广东。在火车即将起程的时候,站台上的两人那种失落伤怀是可想而知的。落泪的李静,哭得很美,哭得梨花带雨,哭得蚊子千叮万嘱!站台上的李静还不忘对蚊子的写作上的点拨才造就《独自等待》的诞生,这个有深度的女人,等爱来临!默默为蚊子做着“贡献”(为蚊子与刘容牵线搭桥,力促成其好事!)李静一个大度的女人,一个超然的女人,一个把爱深华的女人,珍藏着蚊子幼时赠送的礼物,数十年如一日的守侯。等待情郎轻敲爱情门窗,可情郎却从未曾有所顿悟。李静走了,可未曾带走情郎的心。本片未曾下重笔,下大力去渲染李静的高大,也许导演的意图就是想从平淡的人物当中去寻找雄奇吧!伟大来源于平凡的生活,伟大无须刻意去勾画,伟大的人放哪里都闪光!http://www.oh100.com/a/201203/63980.html主人公蚊子积极的人生态度召示着蚊子的创作上成功已成必然。尽管在写作上,他的魔幻小说每一次都被老编冠名为“一堆狗屎”,可他却不曾放弃!坚持写作,从这点上看主人公是个具有完整人格的,并不因为打击和重创而放弃最初的追求,始终如一日的写,最终在李静的点拔下(旁观者就是这样清),改了写作路子,却一炮打响了。这些是否作者或者导演有意在安排,告诫暂时不成功的人,是否也如主人公一样犯了“路线错误”呢?蚊子在确定爱的对象的时候是否如写作一样都没有找到正确方位,一样犯了“路线错误”呢?造成蚊子事业上难以突破爱情连连受挫呢?作者与导演的意图我们现在是不得而知了。人生总是在探索,没有一种理论可以持久的指导下去,这就造成了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英雄”与时代先锋。我们身处时代的大转型期的年轻人,更要有一双“慧眼”(“慧眼”的形成必须依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够准确的“定位”。寻找发展路线,争取适合自己最好的发展,来实现人生的价值。本文来源于百分网(http://www.oh100.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谢谢!此片的独到之处,是以调侃的方式在说一个严肃的话题,什么是爱情?如何找到真爱?直到影片结束,我们也找不到正确的答案,而蚊子言及肯定这个世界上有一个适合他的女孩,可是那一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如何个标准?或者没有标准的标准?蚊子的独自等待是一年、二年、三年、十年。。。。。。随着影片的结束,这一切都成了无以为说的无头公案了,也许爱情本身就是一个无头公案,对于爱情,一千个人一定有一千种说法!那么如何找到真爱呢?笔者以为爱情,爱情的高度是展示男女之间人性的光辉,展示一种非物质的与现今主流世界有点脱离的男女之间相互倾慕。在这个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①,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诞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我这样说并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如果说有一种“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是出离时间的,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为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诞。它已经可以做到不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比如说,相对贝克特写这部作品的时间和他当时所处的空间来说,我现在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呢?我想是可以的。如此,贝克特不仅将他对“等待”的理解写进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将它贯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个生命中去,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隐喻上帝,在我看来都只会阻碍我们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终觉得贝克特在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他将它荒诞化了,只是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为得就是让人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若非如此,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等待”永远是疲软无力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远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引发我们去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这样,他好像走在一条在旁人看来很远的路上,可他自己却乐此不疲。因为在靠近本质的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取的,也因为只有他感觉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质的东西,这是旁人感觉不到的(旁人更重视的是道路的远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质的东西)。 文将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话》,以及其中写到的那个永不停歇地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不来的戈多”和“永远推不到山顶的石头”,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动的时间和瞬息万变的空间,在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这里的“上帝”代表一种至高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没有开始与终结的,是无限的。大概人们在这条路上还要走很久,因为这是一条极其古老的道路。 无望的是结果,希望的是过程,正如鲁迅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而我们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无望与希望之间——继续等待,但我坚信这种等待可以不是消极的等待,这个等待的过程也可以无比丰富。在文章的结尾,我想说,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等待。我想这是《等待戈多》给我的最大启发,我欣然接受。

文章TAG: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  等待戈多  读后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