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都城后来一直在开封,直至“靖康之耻”,被迫南渡。赵匡胤“迁都”之议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在开封作了皇帝,开封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虽说现在和北京,西安,南京等等这样的古都比起来有些微不足道,但输不在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而在于是现代化城市的衬托。
1、开封在河南排第几?
开封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虽说现在和北京,西安,南京等等这样的古都比起来有些微不足道,但输不在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而在于是现代化城市的衬托。开封在北宋王朝,是国际顶尖大都市,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北宋时期的经济总量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三十,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能达到如此的地步,不过这些毕竟是历史了,都过去了。
2、北宋为何把都城设在河南开封?
大宋初建时,赵匡胤就认为:定都长安是上策,定都洛阳为中策,定都开封只是下策,可是,大宋的都城后来一直在开封,直至“靖康之耻”,被迫南渡。这是怎么回事呢?赵匡胤“迁都”之议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在开封作了皇帝,然而,赵匡胤并不认为开封适合作为大宋的永久性都城。他很早就表明了态度,认为应该定都的原则应该是:“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
基于此原则,他认为定都长安为上策,定都洛阳为中策。长安自不必说,“关中四塞”,依托关中“形胜之地”以制天下,最符合“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的设想,洛阳的地势不及长安,那也有邙山及八关为屏障,也算是有险可依。开封周围则是平原沃野,除黄河外,几乎无险可守,因此,赵匡胤一直想要迁都。不过,以其弟赵光义(后来的宋太宗)为代表的重臣则反对迁都,主张就在开封定下来,
立国之初,由于平定方镇叛乱和南方诸割据政权,赵匡胤只好暂切放下争执。基本平定方镇叛乱和南方诸割据政权后,赵匡胤开始采取实质动作,976年四月,赵匡胤率众臣“西幸”,“有迁都之意”。众臣看出太祖心思,遂开始激烈反对,有人提出洛阳“京邑凋敝”、“军食不充”;有人则提出“千乘万骑,盛暑从行”,从各个方面分析洛阳不可为都的原因。
显然,这些原因不可能打动赵匡胤,老赵没有理睬,最后,老弟赵光义出面,“叩头切谏”,言辞恳切。赵匡胤见反对意见过大,遂暂时放弃了立刻迁都的打算,不过,他仍然表示,等到条件成熟,还是要迁都!当然,赵匡胤没有等到条件成熟的那一天。半年后,赵匡胤就去世了,其弟赵光义继位,赵光义从来就反对迁都,他做了天子,自然不会再讨论什么迁都了。
此后,开封,就成了大宋的永久性都城,那么,大宋长期定都于此,此后再不主动迁都,有何内在原因呢?定都长安、洛阳的现实困难宋太祖出于长远考虑,想要效法汉唐,“据山河之胜”。青山常在人易老,当时的长安、洛阳,也确实在地势上能满足这个条件,不过,时过境迁,定都并不只是考虑“山河之胜”,还要考虑其他各种条件。长安,已不是汉唐时的长安了,
西汉时,关中“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富甲天下。不过,由于多年的过度开发和战乱,尤其是在大运河开通后,经济重心已经向东,向南,关中已经调弊,长安的经济条件已大不如前,要迁都过去的成本过高,因此,尽管赵匡胤认为定都于长安是上策,但仍然没有考虑迁都过去。洛阳的条件也已大不如从前,由于洛阳到开封的水道已遭破坏,江淮等地租赋抵达开封后,要走较长的陆路才能抵达洛阳,运输成本很高。
总体来说,长安确实已不适合为都城,洛阳条件虽不如从前,但也是可以作为迁都备选的,那么,开封有什么好,让北宋历代天子都定都于此呢,这要看看大宋皇帝在想什么了。强干弱枝咱们看大宋的历史,替大宋皇帝操心,认为他最害怕的是北方的辽军骑兵,大宋天子可不这么想,他们最担心的,是地方上的藩镇,自晚唐以来,天下乱哄哄的,不都是藩镇太强导致的吗?怎么压制藩镇呢?力主定都开封的赵光义就指出:惩唐季五代藩镇之祸,蓄兵京师,以成强干弱枝之势。
文章TAG:开封 第几 河南 地图 河南开封在哪里中国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