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让广东以外的外省以为广东就是与广府文化等同。从字面上来“客家”就是“外来移民”的意思,他们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份,在一般人印象里,粤东经济文化似比粤西稍胜一筹,也是因为粤东的梅州、河源、惠州以及闽西和赣南这些连接外省的连片的最大客家人聚居地,客家话和客家文化更加名声在外,似乎更有客家代表的地域性印象。
1、有人说广东粤西的雷州文化、高凉文化影响力比粤东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低,对此你怎么看?
我们现在很多人对所谓的珠三洲为代表的广东经济发展看高一眼,是来自改革开放这里的经济通过对港澳便利的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以及对外的与国际贸易等接轨的营商环境较好服务配备,使得广州为首的省会等城市这些以广府文化为主的地方领先发展,与之密切联系的港澳也是以广府白话文化为主的地方。一度让广东以外的外省以为广东就是与广府文化等同,
实际上,广东人由广府白话人群即很多人说的粤语人群、客家话人群和闽南话人群三大民系组成。从地域上来说,可分为粤东、珠三洲、粤北和粤西,珠三洲明显占有发展优势。在一般人印象里,粤东经济文化似比粤西稍胜一筹,也是因为粤东的梅州、河源、惠州以及闽西和赣南这些连接外省的连片的最大客家人聚居地,客家话和客家文化更加名声在外,似乎更有客家代表的地域性印象,
潮汕的潮汕话也更有名,以致人们很多只知潮汕话,不知其属闽南话。更重要的是,在香港这个改革开放时期一直是内地对外的重要资金、技术等方面引进地,在约750万人口中,客家人达125万人,客家人的代表实业家出现田家炳、曾宪梓、林光如等著名富商;在香港的潮汕人也有200万,并出现李嘉诚、刘銮雄、杨受成等著名成功大商人。
相形之下,粤西在近三四十年,在珠三角和港澳,比较著名的商人和其它方面名人不多,但是,这并不是说粤西历史上文化向来就没有什么历史影响。实际上,高凉即高州等地的冼夫人在南北朝时代影响深远,被称为岭南圣母,在南北朝时期凭借自己的政治能力保方平安,势力影响范围曾到达粤北直至江西,南到海南岛,至今粤西、全国及海外还有2000多座人们纪念冼夫人的冼太庙,
(冼夫人活动历史记录分布范围)湛江的吴川出过一个状元叫林绍棠,是广东历史上九个状元之一。可见其文化教育的底蕴之一斑,粤西的信宜镇隆保存的窦州古城,高州长坡古城等,都是这一带历史上曾非常繁荣的历史见证。不见得比其它地方的历史底蕴差,看一地的历史积淀,要看更长远一点,而非一时一短期就事论事,才会更客观。,
2、客家人主要生活在哪里?
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一个汉族民系,是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的本地人之一。从字面上来说,“客家”就是“外来移民”的意思,他们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份,但是对他们的来源,历史上有很多的争论,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后裔。有的认为是中原移民和当地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后形成的民系,
还有学者认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移民和当地少数民族共同生活从而形成的共同体。不论是哪种说话,客家人都是古代中原汉族人不断迁徙形成的,客家人南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统治的需要,曾派60万大军“南征百越”,直抵兴宁、海丰二县,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
秦亡后,南下的秦兵就留在了当地,成为第一批客家人,南征百越在这之后又有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随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南下迁入闽粤赣区。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大规模南迁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进入南雄、始兴、韶州;或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朝百姓,逃亡到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居住地又山多地少,就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
文章TAG:客家人 客家 广东 文化 生活 客家文化在广东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