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客观主义学习理论有哪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
包括学习观、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

客观主义学习理论有哪些

2,什么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西方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系统的理论,受洛克的经验论的影响,重视环境和经验的作用,强调学习中的各种要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的多次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他人的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个体行为改变的过程视为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除过程,而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条件是强化、惩罚和消退等外部条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除了先天性反射和情绪反应之外,人类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而形成的。个体行为改变的过程就是刺激-反应这一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除过程,而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条件是强化、惩罚与消退和维持等诸多外部条件。希望你能继续努力,扎实基础,仔细看书,《当代教育心理学》,由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的,这本教材对于复习教育心理学这门科非常有帮助,希望你能仔细看书,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详细介绍了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联结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什么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理论有哪些

对于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培养与发展的规律,心理学家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类的学习行为。一 强化动机理论 学习的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联结主义心理学家用S-R的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联结学习理论的中心概念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学校中的强化,既可以是外部强化,也可以使内部强化。二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源于默里的有关研究,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里思想,将其发展成为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提出了期望——价值理论,用公式表示即:(T)=f (需要*期望*诱因) 其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I)。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小),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就越强,所以P与I存在着互补关系,即I=1-P。三 成败归因理论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的内部。后来,罗特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一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四 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理论是以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现观。吃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持能力实现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心理学家最近开始了对社会目标的研究,并认为成就目标应该包括掌握目标、表现目标和社会目标三种。五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行为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而是替代强化,三是自我强化。期待就是班杜拉所说的先行因素,他的期待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待概念,认为除了结果的期待外,还有一种效能期待。六 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后,便是安全需要,在这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随后出现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他人的尊重。在上述这些第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马斯洛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类。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它们因身心的缺失而产生,因此也称缺失性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它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 ※三人行考研辅导班提示:欢迎转载,但需要注明来源。

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理论有哪些

4,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

(一)意义和贡献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信息学习揭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奥苏贝尔称为“同化”,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掌握新知识的实质性意义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可靠又可信的解释。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内在规律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实践活动的理性产物,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知识的作用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指导人的各项实践活动。学习知识不仅是记住和背诵用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的词句,而是理解和掌握前人或他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性东西的认识,并将他人的认识转变成自己的认识。奥苏贝尔正是抓住了这个本质特征.并将其学习理论建立在此基点之上。2.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条件和类型的阐述是严谨和有说服力的。知识的有意义学习必然以有意义的知识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加上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此三者构成了有意义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有意义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条件都不能称其为有意义的学习。而随意地增加三个条件之外的另外一个条件都是多余的。3.奥苏贝尔强调,学生的学习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这是十分正确的。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传授下获得知识的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1]学生正是用这种既省时、又省力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有用的知识。4.奥苏贝尔提出的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说,恰当地概括了学生学习的三种动力来源。它既包括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又包括了学习的外部动机。而且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将社会需要与自我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5.奥苏贝尔提倡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是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经久而不衰,任何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都没有动摇它的基础地位,足以证明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奥苏贝尔在课堂教学理论上的一大贡献是他有力地阐释了讲授教学不能等同于“填鸭式”教学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根据就是有意义学习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我们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讲授教学,只要它能导致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只要它能满足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那它就肯定不是填鸭式教学。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导致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或者不能满足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那它不是填鸭式教学,就是无效教学。6.奥苏贝尔创立并提倡“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是课堂讲授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之一。其实,在奥苏贝尔没有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概念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之前,广大教师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了。奥苏贝尔对此种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正是对该教学方法的理论概括和实验验证。(二)局限性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意义和贡献是不容否定的。但是,该理论也同其他所有的学习理论一样有着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指出它的局限性和不足,并不是否定该理论,而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发展和正确地运用该理论。我本人认为该理论有以下的局限性和不足: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适合于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如言语技能、操作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不足。此为该理论的局限性之一。2.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两种便捷之法,其一是上课听教师讲授,其二是自己阅读教材。奥苏贝尔只注意到学生的课堂接受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读书学习和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他没有提出读书学习的方法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此为该理论的局限性之二。3.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的提高是同步进行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的能力;教师在传授切识的同时也要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只谈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教学,避而不谈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此为该理论的局限性之三。4.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完全是一个思辨的产物,缺少科学实验证据的有力支持。它对知识的获得的解释或描述尚有一定的说服力,而对知识的保持和遗忘的解释则主观臆造的成份太多,缺少客观的证据和实验的检验。此为该理论的缺陷之一。5.奥苏贝尔提出了影响新知识学习的三个认知结构的变量,即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的可辨别性和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这三个变量中的可辨别性变量可以作为独立的变量存在,而第一个可利用性和第三个稳定性和清晰性变量似乎给人以一种重复或重叠之感。因为,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似乎决定了知识的可利用性。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可利用的知识应该是稳定而清晰的知识,不稳定,又不清晰的知识如何加以利用呢?我个人认为,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正确性”或“准确性”应该是影响新知识学习和学习迁移的重要变量,它也是区别于可利用性和可辨别性的独立变量。而且,认知结构中正确的知识和准确的知识在新知识的学习中产生正迁移;而错误的知识和不准确的知识在学习中产生负迁移。当然,这还需要实验的检验或验证。此乃该理论的缺陷之二。6.奥苏贝尔对学习迁移的研究和论述只注重具体知识的迁移,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学习的实践经验表明,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比具体知识内容所产生的迁移更普遍,意义更大。
他们对学习问题的研究都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一)认知学习观 布鲁纳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观,主张

文章TAG:学习  学习理论  理论  哪些  学习理论有哪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