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选定洛阳,是和洛阳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的生存环境分不开的。这个定位是由洛阳的位置决定的,决定了洛阳作为多朝都城的副中心地位,洛阳盆地位于黄土高原的东沿,洛阳作为城市,是由西周初期周公所建,当时是做为西周首都丰镐的副中心建立的。
1、历史上洛阳没落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的长安丶洛阳都是历代皇朝定都的上上之选,一方面是这两座皇城位于华夏大地的中部,兼顾东西南北,另一方面是关中平原、河洛地区,物产丰饶。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华夏人口逐渐增多,到两汉时期,全国人口已突破五千万,这也就意味着长安丶洛阳,若要成为帝都就必须扩大到空前的规模,也要承载更多的人口,这样就超出了长安与洛阳的承载能力,
据说盛唐时期长安、洛阳的人口都超过了百万,须要明了,古代百万人口的大城占地面积比今天要大得多,据考古发现,盛唐时期的长安面积要比今天的西安市的占地面积还要大不少。由此可见食粮供应将极为紧张,而当时天下物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南方物产要运往洛阳、长安,因路途遥远,所以成本极高。据说隋朝隋文帝时期,长安就发生过粮荒,而南来的粮食运到洛阳后,再前往关中,就还需要一大笔开支,
为了节约开支,隋文帝也只好率领大臣及家属前往洛阳去吃饭,史称“天子就食”。隋炀帝为了解决关中、洛阳的物质供应危机,于是开凿了从洛阳到南方的运河,这充分显示了隋炀帝的远见卓识,只可惜后来的统治者将隋炀帝修运河当成了暴政的反面教材,导致运河被荒废了。因此自宋朝开始长安和洛阳,就失去了作为帝都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华夏经济重心南移,另一方面是长安丶洛阳的南向交通不方便,不利于朝廷对南方的掌控,也不利于南方的物产供应帝都。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代人杰,他显然看出了华夏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分离的状况,于是在隋朝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京杭大运河,水运的运输量大和成本最低。这样就使得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重心,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从此南方的货物都可以从长江经京杭运河前往北京,这样以来,北京就可以支撑比洛阳丶长安更大的政经规模,同时也更便于朝廷掌控南方。
2、怎么客观的看待洛阳衰落?
严格的说用衰落这个词不太严谨,洛阳历史上不曾衰落,现代更不存在哀落。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文明的正常转移和迁徙,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曾经在古代中国1500多年的时间内,一直承担着国家都城的职责,是公认的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巅峰时期,洛阳城内曾经商贾云集,明驼宛马,络绎不绝,史称“西有罗马,东有洛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统治者当年选择洛阳作为都城不是没有道理的。应该是经过慎重选择,反复考证,不断甄别才最终决定的,之所以选定洛阳,是和洛阳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的生存环境分不开的。这对帝王们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隋唐以后,由于朝代更迭频繁,战祸连年不断,洛阳城几经破坏。加之当时的经济主要是农耕经济,河洛一代人口密集,人们长期垦荒过度,自然灾害增多,位于黄河流域一带的黄河文明逐渐式微,开始向长江文明甚至海洋文明阶段过度,
这时,洛阳城承担都城职能的能力开始越来越受限,甚至力不从心。同时由于新的帝王受民族、出身、背景、喜好等因素的影响,洛阳逐渐淡出了统治者的视线,失去了都城的地位,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洛阳辉煌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城市所不能比拟的。“欲知天下兴衰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是对洛阳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最好的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洛阳不仅没有衰落,而且焕发了勃勃生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国之初,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156个重点建设工程,其中有7项落户洛阳,可见洛阳在全国经济大局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重点工程之一,有着共和国长子之称,和中国一汽齐名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就位于厂矿林立、有着制造业摇蓝之称的洛阳市涧西区,这里曾经孕育了建国之初的洛拖、洛矿、洛轴、洛柴、洛铜等赫赫有名的洛阳十大厂矿,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洛阳更是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科教事业快速发展,经济指标连续多年领跑中西部非省会城市。
文章TAG:没落 洛阳 洛阳是怎么没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