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会战之时,华东地区的勘探人员在东营附近发现了油田,由于油田位于胜利村附近,这个由东营村、胜利村以及周边村镇组成的油田被命名为胜利油田。在当时,东营是山东省惠民地区广饶县东营村,我母亲的收入是从最早的八九百到退休的时候两千多,这是一年的收入。
1、东营是成于油田,败于油田吗?
简单地将东营的成功与失败归于油田,似乎并没有多大的问题。不过,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东营的确是一座因油田而兴起的城市,但是他逐渐地没落,实际上是很多资源型城市的宿命,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东营市还不是东营市。在当时,东营是山东省惠民地区广饶县东营村,石油会战之时,华东地区的勘探人员在东营附近发现了油田,由于油田位于胜利村附近,这个由东营村、胜利村以及周边村镇组成的油田被命名为胜利油田。
1966年,运输原油的淄东铁路修建,东营拥有了第一个火车站,石油改变了东营的命运。就好像铁路改变了河北省石家庄村,河南省郑县的命运一样,由于石油,东营获得了国家发展规划的青睐。公路、铁路、火车站、机场,纷纷眷顾了这个渤海湾畔的小村庄,甚至在1969年京校外迁之时,当时的中国石油大学也迁入了这座石油小城,并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
1983年,东营成为地级市,车牌号为鲁E,由此可见,地位并不低。石油给东营带来了诸多难以想象的资源,由村发展成地级市,东营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不过,大量涌入东营的人口,似乎并没有多少人为这座小城做过长期规划,本地土著也好,石油工人也好,高校老师也好,外地学子也好,东营这座城市构成简单,石油将大家聚在了一起,但是似乎并没有团结起来。
譬如,中国石油大学的搬迁,2002年,中国石油大学开始盯住了山东基础设施与经济环境更加良好的青岛,之后,便没有留恋地将主要的学院搬迁到了青岛。在山东省内部,2017年,东营的GDP为3801亿元,这样的数字,远超一些三线城市,作为一座人口只有213万人的城市,东营的人均GDP可以说是十分可观。但是,东营的危机,似乎也要比其他城市更加明显,
比如,人口老龄化。2014年,东营60岁以上人口为35万人左右,在当年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坦率地说,东营人口老龄化,已经是难以挽回的事态。这或许才是东营真正的衰败,石油的发现使得大量工人纷纷前来,高校的搬迁带来了大量的教师与学生,火车站促进了东营与其他地方的商贸交流。但是,这一切似乎停了下来,石油带给东营的,只有这么多,剩下的需要东营自身创造的,很显然,东营创造不出来了,
2、东营油田上的人有多有钱?
作为一名油二代,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很无语的,我父亲和我公公都是老油田,是普通工人。我和我老公也都是油田工人,我母亲和婆婆,是一部分特殊人群,为什么说是特殊人群呢,她们不属于油田工人,没有真正的工作,也不是农民,因为她们的户口从老家迁出来了,也不是现在的所谓的家庭主妇,因为她们不能全职在家带孩子,她们叫油田家属。
当年为了解决油田工人的衣食住行,上面要求油田人要自给自足,所以,就把家属都迁来油田,各个单位的家属也有很多工种,我记得我们农场那时候有种庄稼的,种旱田,一年两季,种玉米,麦子,豆子,棉花,我母亲就是,一个人种着15亩地,有种菜的,叫菜园的,果园的,养猪的,养鸡的。还有干机工的,就是负责给种庄稼的开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之类的,
我婆婆这边种稻子,和我母亲不一样,都是记工份,年底结账。我母亲的收入是从最早的八九百到退休的时候两千多,这是一年的收入,我婆婆她们种稻子退休那会能拿三四千,她劳动时间长,前面拿多少我不知道,比我母亲她们多,时间呢是我们家83年来油田的,我婆婆70年来的,退休后没有收入,有几年油田家属闹事,才给了机会买养老保险,开始拿退休金,现在婆婆75一个月不到2千,母亲已经去世多年。
文章TAG:东营 油田 有钱 一年 收入 东营油田一年收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