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在华为工作绩效拿A是怎样一番体验

美美哒
没看懂什么意思

在华为工作绩效拿A是怎样一番体验

2,华为绩效b年终奖几个月

一般来说的话,可能他的一个奖励的话,是在三个月左右,因为可能就是他们也三个月为一个周期的
华为绩效年终奖这个年终奖是按一年来算的,一年的成绩。一年的业绩来算年终奖的
绩效年终奖一般看自己的岗位和自己的工作年限来定的单位都是这么算的。
年终奖只是绩效奖的一种形式。绩效奖还有月奖、季奖、特别奖、团队奖等多种形式。

华为绩效b年终奖几个月

3,如何顺利通过华为验厂或审厂

华为验厂在合理通知的情况下,华为将CSR(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纳入采购业务全流程,包括物料认证、供应商的认证、选择、日常管理、绩效评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将CSR(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纳入供应商的绩效考核。对于CSR(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表现好的供应商,华为公司在同等条件下提高采购份额,优先提供业务合作机会;对于CSR(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表现差,尤其是违反CSR(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红线要求的供应商,华为公司要求限期整改,同时降低采购份额或限制业务合作机会,直到取消合作。华为验厂准则包含五个部分:劳工工资工时、员工健康和安全、企业环境保护、企业商业道德以及管理体系。华为官方禁止供应商发生腐败和不诚信事件,做到“不关联、不行贿、不以次充好、不偷工减料、不弄虚作假、不商业欺诈、信守承诺”,即“六不一守”。详见《诚信廉洁承诺书》/《诚信廉洁协议》,CSW为你服务!
华为验厂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具体项目可以找客服咨询
华为验厂审厂是华为认证新供应商的必经步骤,顺利通过审厂才能获得资格,华为审厂一般包括质量、环保、社会责任等几大项。质量部分与ISO9001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不是通过了ISO9001标准有了ISO9001证书就能通过华为的认证。所以认真研读华为的认证标准,一丝不苟的按照标准去做才能通过认证。完善的流程,完美的执行,完全的记录是通过审厂的保证,有些公司流程很完善,但是执行和流程完全不对应,要求的和做的是两码事,可以肯定是通不过的。有些要求是要日常执行的,有些要求只要有预案就可以了,理解透、做到位就可以顺利通过审厂。
华为验厂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具体项目可以找客服咨询。  审核前  1. 工厂完成新供应商/工厂评估表  2. 华为安排工厂审核  3. 审核员联系您的工厂和供应商安排审核的窗口时间/日期  审核  4. 审核员根据华为供应商行为守则审核员进行验厂  5. 工厂同意整改计划(CAP)和不符点(NCs)的整改时间表   审核后-下一步  6. 工厂开始整改  7. 审核员将整改计划和审核报告发给华为

如何顺利通过华为验厂或审厂

4,华为项目管理模式你答过的 给我也发个吧 谢谢

第一章:项目与项目管理 1、什么是项目? ◆项目定义 ◆项目管理定义 ◆项目管理的特点 ◆项目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2、什么是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的9大内容 ◆项目管理的5大过程 ◆参考模板:《项目管理手册》 第二章:项目启动阶段工具与模板 1、 立项申请 ◆制定项目章程 ◆制定项目初步范围说明书 ◆任命项目经理——给项目经理授权 ◆项目启动会议 2、 组建项目团队 ◆项目组织结构:职能式组织结构、项目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强矩阵组织结构、弱矩阵组织结构、混合矩阵组织结构 ◆项目经理的职责:项目经理的能力要求、项目经理的主要工作职责 ◆项目组成员的职责 3、策划和制作任务书 ◆项目描述 ◆项目里程碑 ◆项目评价标准 ◆项目干系人 4、项目启动会 ◆项目目标 ◆项目管理方式 ◆项目工作方式 ◆华为项目启动工具与模板运用: ◆项目组成员(模板) ◆项目任务书(模板) ◆产品开发任务书(模板) ◆案例分析与练习: 第三章:项目计划阶段工具与模板 1、工作分解结构(WBS) ◆项目工作分解 ◆WBS分解的误区 ◆WBS分解的几种不同方法 2、项目责任矩阵 3、活动排序 4、项目资源、工期、成本核算 5、项目进度计划 ◆甘特图 ◆关键路径法 6、项目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识别项目风险:头脑风暴法、检查表法、专家判断法、SWOT分析法 ◆项目风险评估 ◆项目风险应对 ◆项目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影响周期 ◆案例研讨:制定项目管理计划 7、项目沟通管理计划 ◆沟通管理的重要性 ◆项目沟通的要求:项目沟通矩阵图、项目经理沟通矩阵图、项目组通讯方式 ◆沟通中的过滤与障碍 ◆产生沟通障碍的原因 ◆项目启动会议 ◆沟通管理计划 ◆有效沟通的方式 ◆项目经理在沟通中的作用 ◆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 ◆案例研讨:制定项目沟通计划 ◆华为项目管理模板参考 ◆WBS(模板) ◆进度计划表(模板) ◆风险管理表(模板) ◆沟通计划表(模板) ◆PERT图的绘制(模板) ◆战争地图 第四章:项目实施与监控阶段工具与模板 1、项目沟通管理 2、项目监控方法与工具 ◆应用进度计划表 ◆召集会议 ◆观察与检查 ◆项目跟踪计划 ◆定期反馈与报告 3、项目变更管理 ◆案例研讨:制定项目的进度图 ◆华为项目监控模板与项目管理制度: ◆项目会议纪要(模板) ◆项目状态报告(模板) ◆项目变更管理表(模板) ◆项目管理制度 ◆鱼骨图 ◆对策表 ◆PDCA循环 第五章:项目收尾阶段工具与模板 1、评估与验收 2、项目总结 ◆项目总结会议 ◆项目总结表(模板) 3、文件归档 ◆工具:项目总结相关表格 ◆项目总结表(模板) 第六章:研发项目的考核与激励 1、项目团队的绩效管理 2、项目经理及组员的PBC 3、项目的考核要素 4、研发团队的激励 ◆案例研讨:如何考核和激励研讨人员 ◆工具与模板: ◆项目团队PKI(模板) ◆研发个人PBC(模板) 第七章: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 1、业界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2、业界项目失败的关键因素 3、成功项目管理各阶段重要关键点 ◆案例研讨:项目成功的关键点有哪些? 第八章: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2007实战演练 要求每人配备笔记本电脑,并预装Project2007软件 第九章:总结和答疑

5,如何进行绩效管理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绩效管理的流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制订考核计划1)明确考核的目的和对象。 2)选择考核内容和方法。 3)确定考核时间 2、进行技术准备 绩效考核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其技术准备主要包括确定考核标准、选择或设计考核方法以及培训考核人员。 3、选拔考核人员 在选择考核人员时,应考虑的两方面因素: 通过培训,可以使考核人员掌握考核原则,熟悉考核标准,掌握考核方法,克服常见偏差。 在挑选人员时,按照上面所述的两方面因素要求,通常考虑的各种考核人选。 4、收集资料信息 收集资料信息要建立一套与考核指标体系有关的制度,并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来达到。 5、做出分析评价 1)确定单项的等级和分值。 2)对同一项目各考核来源的结果综合。 3)对不同项目考核结果的综合。
深圳市写春秋企业管理咨询以提升客户组织能力和实施管理变革为己任,为客户提供科学实用的人力资源管理落地解决方案,包括战略管理、组织变革、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企业文化、流程管理、股权激励等。如何做好绩效管理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有员工技能、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以及激励效应。员工技能是指员工具备的核心能力,是内在的因素,经过培训和开发是可以提高的;外部环境是指组织和个人面临的不为组织所左右的因素,是客观因素,我们是完全不能控制的;内部条件是指组织和个人开展工作所需的各种资源,也是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改变内部条件的制约;激励效应是指组织和个人为达成目标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励效应是主观因素。在影响绩效的四个因素中,只有激励效应是最具有主动性、能动性的因素。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组织和员工就会尽力争取内部资源的支持,同时组织和员工的技能水平也将会逐渐得到提高。绩效管理就是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组织和员工争取内部条件的改善,提升技能水平进而提升个人和组织绩效。绩效管理发挥作用的机制是:对组织或个人设定合理目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向着组织期望的方向努力,从而提高个人和组织绩效;通过定期有效的绩效评估,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达成组织目标有贡献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奖励,对不符合组织发展目标的行为和结果进行一定的抑制;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自我开发提高能力素质,改进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更高的个人和组织绩效水平。要使绩效管理获得良性循环,以下三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目标管理环节,绩效考核环节,激励控制环节。目标管理环节的核心问题是保证组织目标、部门目标以及个人目标的一致性,保证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得到同步提升,这是绩效计划制定环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模型发挥效用的基础,只有建立公平、公正、有效的评估系统,对员工和组织的绩效做出准确的衡量,才能对业绩优异者进行奖励,对绩效低下者进行鞭策。如果没有绩效评估系统或者绩效评估结果不准确,将导致激励对象错位,那么整个激励系统就不可能发挥作用了。在绩效管理模型中,激励效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励效应取决于目标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只有目标效价和期望值都较高,激励效应才会大。目标效价是指目标达成所获得的奖励对个体的激励程度或者目标未达成对个体的惩罚程度。期望值是指个体达成目标的可能性与组织承诺兑现的可能性,只有这两个可能性都足够大,期望值才会高。
您好!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1、绩效指标体系 2、考评运作体系 3、结果反馈体系。一、绩效指标体系设计:1、根据战略目标的要求,设计企业层面的KPI(关键绩效指标),然后运用各种方法技术将企业关键绩效指标分解到部门、岗位将企业。2、根据工作说明书的内容设计各部门、岗位的PRI(岗位职责指标)。3、根据各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设计各类岗位的PCI(岗位胜任特征指标)。4、再根据岗位的不同设计各类人员的工作态度指标。由此构建完成整个企业的绩效指标体系。二、考评运作体系:1、考评组织的建立。2、考评方式方法和相关考评工作的设计。3、考评流程设计。三、结果反馈体系体系:1、绩效考评结果与薪酬相结合。2、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企业若要赢在绩效,首先要落实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者与员工就目标及如何达到目标需要达成共识;二是绩效管理强调沟通、辅导,而不是简单的任务管理;三是绩效管理重视达成目标的过程,不要仅仅强调结果导向。其次企业老总要有个清醒认识,即绩效管理是对具有一定素质的员工进行的,并考评其岗位应承担责任所达到的阶段性结果,以及在达到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能力提升,并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一个的闭环管理过程。绩效管理根本目的在于绩效的改进与提高,需要管理者与员工双方的共同努力,其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环节:计划、辅导、评价、报酬。望采纳
首先要明确绩效管理不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绩效管理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辅导、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一、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首要环节,主要解决本考核期员工主要做什么(工作任务)、考什么(考核指标)、达到何种程度(绩效目标)、如何完成任务(行动方案)、如何考(考核标准)、什么时候考核(考核周期)等问题。在这个阶段,管理人员要依据企业目标和部门目标,通过沟通协商,就本考核期的绩效计划达成一致,并帮助员工制定可行、有效的行动方案。对于高管人员、部门经理和重要岗位,企业还要与之签订绩效责任书(或绩效协议)。二、绩效实施与辅导该阶段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组织、监督和辅导帮助员工落实绩效计划,实现绩效目标。在这一环节,管理人员要将绩效辅导与员工管理统一起来,在监督和辅导员工的同时实现管理职能。三、绩效考核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考察员工的绩效结果。具体操作步骤包括:明确考核人员、拟定考核计划、编制和修订考核表、收集考核数据、考核员工绩效、开展绩效面谈、受理绩效申诉。在考核过程中,考核人员务必要做到客观、公正、依据明确,确保考核结果准确、令人信服。四、结果应用考核结束后,人力资源部应及时汇总考核结果并依据企业制度做好结果应用工作。一般而言,考核结果可应用在①核算绩效工资和奖金;②作为职位升降和员工选拔的依据之一;③分析培训需求;④分析绩效差异,为绩效改进提供依据。从某些层面来说,绩效管理和员工管理是相通的、相统一的。或者说,绩效管理是落实管理职能的一个有效工具。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部要充分发挥统筹和指导作用,帮助各部门管理人员落实具体的绩效管理工作;同时各部门管理人员作为绩效管理的实施主体,更要端正态度,将绩效管理融入日常管理中去,与员工共同完成工作目标、共同改进绩效水平。
绩效考核分为目标考核与行为考核两部分。针对不同部门和不同职位的员工,其考核权重也不同。 目标考核:是对工作任务结果的评价,一般情况下只考核工作的进展情况与效果,而不对工作的过程和方式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主要是客观数据、抽样结果与实例。考核标准应该是:可衡量的、具体的、有时间限制以及可实现的。行为考核:主要对员工工作过程和方式和工作能力的评价。通过质化与量化举证,考核其工作的行为与过程
绩效管理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上网查查吧

6,如何制定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1. 考核目的   (1) 作为晋升、解雇和调整岗位依据。着重在能力和能力发挥、工作表现上进行考核。   (2) 作为确定工资、奖励依据。着重在绩效考核上。   (3) 作为潜能开发和教育培训依据。着重在工作能力和能力适应程度考核上。   (4) 作为调整人事政策、激励措施的依据,促进上下级的沟通。   (5) 考核结果供生产、采购、营销、研发、财务等部门制定工作计划和决策时参考。 2. 考核原则   (1) 对企业的高、中、低层员工均应进行考核。当然,不同级别员工考核要求和重点不同。   (2) 程序上一般自下而上,层层逐级考核,也可单项进行。   (3) 制定的考核方案要有可操作性,是客观的、可靠的和公平的,不能掺入考评主办个人好恶。   (4) 考核要有一定的透明度,不能搞黑箱操作,甚至制造神秘感、紧张感。   (5) 提倡考核结果用不同方式与被评者见面,使之心服口服、诚心接受,并允许其申诉或解释。   (6) 大部分考核活动应属于日常工作中,不要过于繁复地冲击正常工作秩序,更反对无实效的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3. 考核时间   (1) 分为定期考核(每周、旬、月度、季度、半年、年度)、不定期考核。   (2) 基层人员考核可周期短、频繁些;中高层考核周期可长些,甚至3~4年。 4. 考核指标体系   企业考核指标体系   对不同考核对象: 职务、岗位不同,选择考核指标有所区别和侧重。   对不同考核目的: 奖金、晋升工资级别,选择考核指标权重不同。 5. 考核人与考核形式   (1) 直接上级考核。由直接上级对其部下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其缺点是日常接触频繁,可能会掺杂个人感情色彩(常用于对一线的工人。   (2) 间接上级考核。由间接上级越级对下级部门进行全面考核和评 价。   (3) 同事评议。同级或同岗位的职工之间相互考核和评价,须保证同事关系是融洽的,用于专业性组织(研发部门)和中层职员。   (4) 自我鉴定。职工对自己进行评价,抵触情绪少,但往往不客观,会出现自夸现象。   (5) 下级对上级评议。下级职工(部门)对上级领导(部门)评价。弊病较多:下级怕被记恨、穿小鞋,故光说好话,或缺点一语带过;上级怕失去威信,工作中充当老好人。可改进用无记名评价表或问卷。   (6) 外部的意见和评议。由外协单位、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或传媒),对与之有业务关系的企业职工进行评价。   (7) 外聘绩效专家或顾问。一般较为公允,避开人际矛盾,结论较为客观;但成本较高,且对某些职位工作不内行。   (8) 现场考核或测评。企业专门召开考评会对有关人员进行现场答辩和考评,或者通过相对正式的人事测评程序和方法对侯选人考评。   各种形式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考核对象和目的,也可在考核中综合应用。 6. 考核办法   (1) 查询记录。对生产记录、员工工作记录、档案、文件、出勤情况整理统计。   (2) 定期考核。企业视情况进行每周、月、季度、半年、年度的定期考核,以此为基础积累考核资料。   (3) 书面报告。部门、个人总结报告或其他专案报告。   (4) 考核表。设计单项考核主题或综合性的表单,为方便应用可使用多项式选择、评语、图表、标度或评分标准。   (5) 重大事件法。为每一员工或部分建立考绩日记,专门记录其重要的工作事件,均包括好的和坏的。   (6) 比较排序法。通过在考评群体中,对考评对象两两相互比较,优中选劣或劣中选优,逐步将员工从优到劣排队。   目前绩效考核的方法很多,企业可根据考核目标、考核对象等因素选用;或者综合各种办法,归纳出考评结果。 7. 考核结果的反馈   (1) 考绩应与本人见面,具体方法有:   --通知和说服法   主管如实将考核结果的优缺点告诉被评人,并用实例说明考绩的正确性,最后鼓励其发扬优点、改进缺点、再创佳绩。   --通知和倾听法   主管如实将考核结果(优缺点)告诉被评人,然后倾听对方意见,相互讨论。   --解决问题法   主管一般不将考核结果告诉被评人,而是帮助其自我评价,重点放在寻找解决问题途径上,协商出有针对性的改正计划,激励、督促其执行。   (2) 为避免引起被评人反感、抑制,应注意:   --不要责怪和追究被评人的责任和过错;   --不要带有威胁性,教训下级;   --不作泛泛而谈,多援引数据,用事实说话;   --对事不对人;   --保持双向沟通,不能上级单方面说了算;   --创造轻松、融洽的谈话氛围。   (3) 典型考核后的面谈技巧:   --对考核优秀的下级   ● 继续鼓励下级上进心,为其参谋规划   ● 不必对下级许愿诱惑   --对考核差的下级   ● 帮助具体分析差距,诊断出原因   ● 帮助制定改进措施   ● 切忌不问青红皂白、兴师问罪   --对连续绩差、未显进步的下级   ● 开诚布公,让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 揭示其是否职位不适,需换岗位   --对老资格的下级   ● 特别地尊重,不使其自尊心受伤害   ● 充分肯定其过去的贡献,表示理解其未来出路或退休的焦虑   ● 耐心并关心下级,并为他出些主意   --对雄心勃勃的下级   ● 不要泼凉水、打击其上进积极性   ● 耐心开导,阐明企业奖惩政策,用事实说明愿望与现实的差距   ● 激励其努力,说明水到渠成的道理
一、概述 1、概念 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键绩效指标的SMART原则  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有一个重要的SMART原则。SMART是5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S代表具体(Specific),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代表关联性(Relevant),指绩效指标是与上级目标具明确的关联性,最终与公司目标相结合;T代表有时限(Time bound),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  确定关键绩效指标一般遵循下面的过程。...一、概述 1、概念 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键绩效指标的SMART原则  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有一个重要的SMART原则。SMART是5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S代表具体(Specific),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代表关联性(Relevant),指绩效指标是与上级目标具明确的关联性,最终与公司目标相结合;T代表有时限(Time bound),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  确定关键绩效指标一般遵循下面的过程。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依次建立各级的指标体系。首先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找出企业的业务重点,并确定这些关键业务领域的关键业绩指标 (KPI),从而建立企业级KPI。接下来,各部门的主管需要依据企业级KPI建立部门级KPI。然后,各部门的主管和部门的KPI人员一起再将KPI进一步分解为更细的KPI。这些业绩衡量指标就是员工考核的要素和依据。  2、设定评价标准  一般来说,指标指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对工作进行衡量或评价;而标准指的是在各个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指标解决的是我们需要评价“什么” 的问题,标准解决的是要求被评价者做得“怎样”、完成“多少” 的问题。  3、审核关键绩效指标  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审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认这些关键绩效指标是否能够全面、客观的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工作绩效、以及是否适合于评价操作。二、KPI设计的基本思路  1.鱼骨图分析法  运用“鱼骨图”分析法,建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其主要流程有:  (1)根据职责分工,确定哪些个体因素或组织因素与公司整体利益是相关的。  (2)根据岗位,1%的标准,定义成功的关键因素。  (3)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绩效标准与实际因素的关系。  (4)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  2.工作量化的灵活处理  有些部门工作量化的确有困难,就从工作要求、时间节点上进行量化。如人力资源管理者、行政事务人员、财务人员,其关键绩效指标的量化难度相对大,若硬性地从其自身职责上进行量化,逻辑上也说不通,不对其量化,情理上同样也说不过去。实际处理,可以从考核其工作任务或工作要求来界定,可以通过时间来界定。从实质上讲,被时间所界定的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也是定量指标。  3.PDCA循环  运用PDCA循环逐步完善和落实,其主要流程有:  (1)关键绩效指标由专业人员设计。  (2)设计稿上报公司领导班子审议。  (3)根据公司领导班子的意见进行修订。  (4)将修订稿交各职能部门讨论。  (5)将讨论意见集中再修订。  (6)上报批准下发。  其中(1)—(5)项,实际工作中会有几个来回。 4.KPI考核的支持环境  有了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也不能保证这些指标就能运用于绩效考核,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想真正达到效果,还取决于企业是否有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的支持环境。建立这种支持环境,同样是关键绩效指标设计时必须考虑的。  (1)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的支持。建立绩效导向的组织氛围,通过企业文化化解绩效考核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形成追求优异绩效的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2)各级主管人员肩负着绩效管理任务。分解与制定关键绩效指标是各级主管应该也必须承担的责任。专业人员只是起技术支撑作用。  (3)重视绩效沟通制度建设。在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与制定过程中,关键绩效指标建立与落实是一个自上而下、至下而上的制度化过程。没有良好的沟通制度作保证,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就不会具有实效性和挑战性。  (4)绩效考核结果与价值分配挂钩。实践表明,两者挂钩的程度紧密,以关键绩效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三、KPI指标体系建立流程 KPI指标的提取,可以 “十字对焦、职责修正” 一句话概括。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做到在各层面都从纵向战略目标分解、横向结合业务流程“十”字提取,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以下主要运用表格的方式说明KPI指标的提取流程。  图:KPI指标提取总示意图分解企业战略目标,分析并建立各子目标与主要业务流程的联系  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在通常情况下均可以分解为几项主要的支持性子目标,而这些支持性的更为具体的子目标本身需要企业的某些主要业务流程的支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因此,在本环节上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企业高层确立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可用鱼骨图方式);  2、由企业(中)高层将战略目标分解为主要的支持性子目标(可用鱼骨图方式)  3、将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与支持性子目标之间建立关联。  图:战略目标分解鱼骨图方式示例 图:战略目标与流程分解示例确定各支持性业务流程目标  在确认对各战略子目标的支持性业务流程后,需要进一步确认各业务流程在支持战略子目标达成的前提下流程本身的总目标,并运用九宫图的方式进一步确认流程总目标在不同维度上的详细分解内容。  表:确认流程目标示例确认各业务流程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  本环节通过九宫图的方式建立流程与工作职能之间的关联,从而在更微观的部门层面建立流程、职能与指标之间的关联,为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和部门绩效指标建立联系。  确认业务流程与职能部门联系示例 部门级KPI指标的提取  在本环节中要将从通过上述环节建立起来的流程重点、部门职责之间的联系中提取部门级的KPI指标。  表:部门级KPI指标提取示例 目标、流程、职能、职位目标的统一  根据部门KPI、业务流程以及确定的各职位职责,建立企业目标、流程、职能与职位的统一。  表:KPI进一步分解到职位示例四、KPI的目标制定 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KPI系统是一个纵向的指标体系:先确定公司层面关注的KPI,再确定部门乃至个人要承担的KPI,由于KPI体系是经过层层分解,这样,就在指标体系上把战略落到“人”了。而要把战略具体落实,需要“显性化”,要对每个层面的KPI进行赋值,形成一个相对应的纵向的目标体系。所以,在落实战略时有“两条线”:一条是指标体系,是工具;另一条是目标体系,利用指标工具得到。当然,目标体系本身还是一个沟通与传递的体系,即使使用KPI体系这一工具,具体的目标制定还需要各级管理者之间进行沟通:下级管理者必须参与更高一级目标的制定,由此他才能清楚本部门在更大系统中的位置,也能够让上级管理者更明确对其部门的要求,从而保证制定出适当、有效的子目标。这样,通过层层制定出相应的目标,形成一条不发生偏失的“目标线”,保障战略有效传递和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具体到绩效管理的实施上,各部门承担的KPI是由战略决定的,但具体到某个年度时,并不需要对其所有承担的KPI进行赋值、制定目标。  因为战略目标是相对长期的,而具体到年度时一定会有所偏重,要求在选择全面衡量战略的KPI时要根据战略有所取舍。具体的年度目标的制定,是在全面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年度战略构想,对本年度确定的KPI进行赋值,从而得到的。在这其中,KPI只是一个工具体系;而制定目标的关键还在于“人”与“人”的沟通和理解,需要管理者和自己的上级、同级、下级、外部客户、供应商进行 360°全方位的沟通。管理,在制定目标、落实战略的时候,就是一个沟通、落实的过程。所谓战略的落实,正是通过这种阶段性目标状态的不断定义和实现而逐步达到的。五、建立KPI指标的要点 建立KPI指标的要点在于流程性、计划性和系统性。首先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在企业会议上利用头脑风暴法和鱼骨分析法找出企业的业务重点,也就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点。然后,再用头脑风暴法找出这些关键业务领域的关键业绩指标(KPI),即企业级KPI。  接下来,各部门的主管需要依据企业级KPI建立部门级KPI,并对相应部门的KPI进行分解,确定相关的要素目标,分析绩效驱动因数(技术、组织、人),确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流程,分解出各部门级的KPI,以便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各部门的主管和部门的KPI人员一起再将KPI进一步细分,分解为更细的KPI及各职位的业绩衡量指标。这些业绩衡量指标就是员工考核的要素和依据。这种对KPI体系的建立和测评过程本身,就是统一全体员工朝着企业战略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必将对各部门管理者的绩效管理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指标体系确立之后,还需要设定评价标准。一般来说,指标指的是从哪些方面衡量或评价工作,解决“评价什么”的问题;而标准指的是在各个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解决“被评价者怎样做,做多少”的问题。  最后,必须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审核。比如,审核这样的一些问题:多个评价者对同一个绩效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是否能取得一致?这些指标的总和是否可以解释被评估者80%以上的工作目标?跟踪和监控这些关键绩效指标是否可以操作?等等。审核主要是为了确保这些关键绩效指标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绩效,而且易于操作。  每一个职位都影响某项业务流程的一个过程,或影响过程中的某个点。在订立目标及进行绩效考核时,应考虑职位的任职者是否能控制该指标的结果,如果任职者不能控制,则该项指标就不能作为任职者的业绩衡量指标。比如,跨部门的指标就不能作为基层员工的考核指标,而应作为部门主管或更高层主管的考核指标。 绩效管理是管理双方就目标及如何实现目标达成共识的过程,以及增强员工成功地达到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者给下属订立工作目标的依据来自部门的KPI,部门的KPI来自上级部门的KPI,上级部门的KPI来自企业级KPI。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职位都是按照企业要求的方向去努力。  善用KPI考评企业,将有助于企业组织结构集成化,提高企业的效率,精简不必要的机构、不必要的流程和不必要的系统。六、KPl系统设计原则误区 当进行KPI系统设计时,设计者被遵循SMART原则。一般来讲,KPI的设计者对于这个SMART原则是很熟悉的,但是,在实际设计应用的时候,却往往陷入以下误区。  1、对具体原则理解偏差带来的指标过分细化问题  具体原则的本意是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但是,不少设计者理解成指标不能笼统的话,就应尽量细化。然而,过分细化的指标可能导致指标不能成为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比如,天津某化工原料制造企业在其原来的 KPI考核系统里,对办公室平日负责办公用品发放的文员也设定了一个考核指标:“办公用品发放态度”,相关人员对这一指标的解释是,为了取得员工的理解以便操作,对每个员工的工作都设定了指标,并对每个指标都进行了细化,力求达到具体可行。而实际上,这个“办公用品发放态度”指标尽管可以用来衡量文员的工作效果,但它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并非是“关键” 的。因此,将该指标纳入KPI系统是不合适的。  2、对可度量原则理解偏差带来的关键指标遗漏问题  可度量原则是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获得的。可度量原则是所有KPI设计者应注重的一个灵魂性的原则,因为考核的可行性往往与这个原则的遵循有最直接关系。然而,可度量并不是单纯指可量化,可度量原则并不要求所有的KPI指标都必须是量化指标。但是,在KPI系统实际设计中,一些设计者却过分追求量化,尽力使所有的指标都可以量化。诚然,量化的指标更便于考核和对比,但过分追求指标的量化程度,往往会使一些不可量化的关键指标被遗漏在 KPI系统之外。比如,销售部门的绝大多数指标是可以量化的,因此应尽量采用量化指标,而人力资源部门的某些工作是很难量化的。这时候,如果仍旧强调指标的可量化性,则会导致一些部门的KPI指标数量不足,不能反映其工作中的关键业绩。  3、对可实现原则理解偏差带来的指标“中庸”问题  可实现原则是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要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由于过高的目标可能导致员工和企业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完成,这样指标就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意义;而过低的目标设置又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KPI系统的设计者为避免目标设置的两极化,往往都趋于“中庸”,通常爱选择均值作为指标。但是,并非所有“中庸”的目标都是合适的,指标的选择需要与行业的成长性、企业的成长性及产品的生命周期结合起来考虑。比如,厦门某软件公司是一个成长型企业,2003年的销售收入是800万元。在制定2004年KPI 体系时,对于销售收入这一指标的确定,最初是定在1980万元。咨询公司介入KPI体系设计后,指出这一目标定得太高,很难实现,会丧失激励作用。而后,该企业又通过市场调查,重新估算了2004年的销售收入,认为应在900万元至1300万元之间,并准备将两者的平均数1 100万元作为KPI考核指标。咨询公司在综合各方面因素,尤其是分析了公司的成长性后提出,1100万元这个看似“中庸”的目标对一个处在成长阶段的公司来说尽管高于上一年的销售收入,但与通过积极努力可以实现的1300万元相比,激励仍显不足。咨询公司建议选择1300万元作为KPI 指标,该指标是在企业现有实力下,员工们经过努力,而且是巨大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因此,对于可实现这一原则的理解,指标不仅要可以实现,还必须是经过巨大努力才可以实现的,这样考核才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4、对现实性原则回避而带来的考核偏离目标的问题  现实性原则指的是绩效指标实实在在,可以证明和观察。由于考核需要费用,而企业本身却是利益驱动性的,很多企业内部KPI体系设计者为了迎合企业希望尽量降低成本的想法,对于企业内部一些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的关键业绩指标,采取了舍弃的做法,以便减少考核难度,降低考核成本,而他们的理由(或者说借口)往往是依据现实性这一原则,提出指标“不可观察和证明”。实际上,很多情况下,因这个借口被舍弃的指标对企业战略的达成是起到关键作用的。甚至,因这类指标被舍弃得过多导致KPI与公司战略目标脱离,它所衡量的职位的努力方向也将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分歧。因此,如果由于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和技术水平有限暂时无法考核这一类指标,而这类指标又正是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那么,可以寻求外部帮助,比如聘请外部的专家或咨询公司进行KPI系统设计,不能因为费用问题阻止KPI指标的正确抉择。  5、对时限原则理解偏差带来的考核周期过短问题  时限原则是指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指标的完成不能遥遥无期。企业内部设计KPI系统时,有时会出现这种周期过短问题,有些KPI的设计者虽然是企业内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但是他们中一些人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绩效考核培训,对考核的规律性把握不足,对考核认识不够深入。他们往往认为,为了及时了解员工状况及工作动态,考核的周期是越短越好。这种认识较为偏颇。实践中,不同的指标应该有不同的考核周期,有些指标是可以短期看到成效的,可以每季度考核一次,而有些指标是需要长时间才可以看出效果的,则可能需要每年考核一次。但是,在一般情况下,KPI指标不推荐每月考核,因为这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打乱正常的工作计划,使考核成为企业的负担,长久以往,考核制度势必流于形式。七、各主要责任中心KPI指标 ●研发系统  1、组织增幅  指标名称:新产品销售额比率增长率和老产品市场增长率  指标定义:年度新产品订货额占全部销售订货额比率的增长率,老产品的净增幅  设立目的:反映产品研发的效果,体现公司后劲的增长,坚持产品的市场检验标准  数据收集:财务部  2、生产率提高  指标名称:人均新产品毛利增长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新产品销售收入减去新产品销售成本后的毛利与研发系统员工平均人数之比的增长率。  设立目的:反映研发系统人员的平均效率,控制研发系统人员结构和改善研发管理  数据收集:人力资源部  3、成本控制  指标名称:老产品技术优化及物料成本降低额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销售的老产品扣除可比采购成本升(降)因素后的物料成本降低额。  设立目的:促使研发部门不断完善和改进老产品,降低老产品物料成本,提高老产品竞争力。  数据收集:财务部  指标名称:运行产品故障数下降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网上运行产品故障总数的下降率  设立目的:促使研发系统提高新、老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降低产品维护费用  数据收集:市场部  ●营销系统  1、组织增幅  指标名称:销售额增长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分别按订货口径计算和按销售回款口径计算的销售额增长率  设立目的:作为反映公司整体组织增幅和市场占有率提高的主要指标  数据收集:财务部  指标名称: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比率增长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比率的增长率  设立目的:强调增加出口收入的战略意义,促进出口收入增长  数据收集:财务部  2、生产率提高  指标名称:人均销售毛利增长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产品销售收入减去产品销售成本后的毛利与营销系统平均员工人数之比  设立目的:反映营销系统货款回收责任的履行情况和效率,增加公司收入,改善现金流量  数据收集:人力资源部  3、成本控制  指标名称:销售费用率降低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销售费用支出占销售收入比率的降低率  设立目的:反映销售费用投入产生销售收入的效果,促使营销系统更有效地分配和使用销售费用  数据收集:财务部  指标名称:合同错误率降低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发生错误的合同数占全部合同数的比率的降低率  设立目的:促进营销系统减少合同错误,合理承诺交货期,从而提高整个公司计划水平和经济效益。  数据收集:生产总部  ●采购系统  1、组织增幅  指标名称:合格物料及时供应率提高率  指标定义:指计划期内,经IQC检验合格的采购物料及时供应的项次各占生产需求的物料采购项次的比率的提高率  设立目的:反映采购系统管理供应商的能力,以及对均衡生产的保障能力和响应能力  数据收集:生产总部  2、生产率提高  指标名称:人均物料采购额增长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到货的物料采购总额与采购系统平均员工人数之比  设立目的:反映采购系统的生产率,促使其减人增效  数据收集:人力资源部  3、成本控制  指标名称:可比采购成本降低率  指标定义:按代表性物料品种(重点是A类物品)计算的与上年同期比较或与业界最佳水平比较的采购成本降低率,在采购成本中包含采购系统的费用分摊额  设立目的:降低物料采购综合成本  数据收集:生产总部  ●生产系统  1、组织增幅  指标名称:及时齐套发货率增长率  指标定义:指在计划期内生产系统按照订货合同及时齐套正确发货的产值占计划产值的比率  设立目的:反映生产系统和公司整体的合同履约能力  数据收集:市场部  2、生产率提高  指标名称:人均产值增长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生产系统总产值与平均员工人数之比  设立目的:反映生产系统的劳动生产率,促使其减人增效  数据收集:人力资源部  3、成本控制  指标名称:制造费用率降低率  指标定义:产品制造成本中制造费用所占比率的降低率  设立目的:促使生产系统降低制造费用  数据收集:财务部  指标名称:产品制造直通率提高率  指标定义:产品(含元器件)一次性通过生产过程各阶段检验的批次占全部生产批次的比率的提高率  设立目的:提高制造质量,降低制造质量成本  数据收集:管理工程部  ●财经管理系统  1、组织增幅  指标名称:净利润增长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净利润增长率  设立目的:旨在促进财经管理系统通过全面预算的有效控制和对货款回收的有效监控,促使公司最终成果的增长  数据收集:管理工程部  2、生产率提高  指标名称:财经管理人员比例降低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华为技术财经管理系统人员平均数占公司员工平均数的比例降低率  设立目的:旨在促进财经管理系统减人、增效  数据收集:人力资源部  3、成本控制  指标名称:管理费用率降低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公司管理费用支出(不含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率的降低率  设立目的:促使财经管理系统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地提高管理费用支出效果和降低管理费用率  数据收集:管理工程部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田浩推荐

文章TAG:华为  绩效管理  管理  华为工  华为绩效管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