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叔同故居在哪里

李叔同故居在天津河北区粮店街62号,由四套四合院组成,平面呈“田”字形,有60多间房。院内建游廊和小花园,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少年时代的李叔同就在这里读经诗、习书法、攻金石,苦学不辍,并广交津门名儒,曾以“文童”入天津县学。19岁随母亲移居上海。后又东渡日本求学。1910年,学成重返故里,在宅院内修建一西式书房,取名“意园”,以示一展宏图的意愿。

李叔同故居在哪里

2,李叔同故居在哪里

李叔同故居在天津市河北区。李叔同故居原位于河北区粮店街60号,是一座清朝年间建造的一套由四个四合院组成的大宅院,平面呈田字形,有房60余间,占地1400平方米。院内建有游廊和小花园,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在宅院里有一西式书房,取名“意园”,是李叔同1910年从日本学成重返故里时修建的,以示一展宏图的意愿。院内花园游廊环绕,雕梁画柱交辉,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宜人。为津门名人故居建筑中的一支奇葩。后来,由于住户繁杂,年久失修,粮店后街60号逐渐失去了本来面貌。2007年12月31日天津市政府在老粮店后街的原址上开工重建李叔同故居,之后又对故居内部进行了装饰和布置,建立了“弘一法师——李叔同故居纪念馆”,2011年12月3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参观。重建完成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处,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分为园林景观和故居两部分。

李叔同故居在哪里

3,李叔同故居在哪里

李叔同故居在天津市河北区。李叔同故居原位于河北区粮店街60号,是一座清朝年间建造的一套由四个四合院组成的大宅院,平面呈田字形,有房60余间,占地1400平方米。院内建有游廊和小花园,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在宅院里有一西式书房,取名“意园”,是李叔同1910年从日本学成重返故里时修建的,以示一展宏图的意愿。院内花园游廊环绕,雕梁画柱交辉,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宜人。为津门名人故居建筑中的一支奇葩。后来,由于住户繁杂,年久失修,粮店后街60号逐渐失去了本来面貌。2007年12月31日天津市政府在老粮店后街的原址上开工重建李叔同故居,之后又对故居内部进行了装饰和布置,建立了“弘一法师——李叔同故居纪念馆”,2011年12月3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参观。重建完成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处,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分为园林景观和故居两部分。

李叔同故居在哪里

4,天津10个必玩景点

1、天津之眼天津之眼,全称天津永乐桥摩天轮,跨海河连接河北区与红桥区,是一座跨河建设、桥轮合一的摩天轮,兼具观光和交通功用,是天津的地标之一。2、五大道五大道在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南部,东、西向并列着以成都、重庆、大理、睦南及马场为名的五条街道,是迄今天津保留最为完整的洋楼建筑群,天津人把它称作“五大道”。3、五大道博物馆五大道历史博物馆为一家小型私人博物馆,共有九个展厅,近千件来自五大道的文物,还原了上世纪初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场景。4、孙殿英旧居孙殿英故居为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带地下室),红瓦坡顶,清水砖墙。建筑高大舒展、富丽堂皇、错落有致,拱券窗、矩形窗以及绞绳状双柱等诸多立面装饰均有体现,带有折衷主义建筑特征。5、张作相旧宅建于1929年,西洋古典风格,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多坡瓦顶,坡式台阶,带地下室,外檐墙凹凸多变,镶嵌水泥花式,三层方窗和拱形窗形成对比。一楼客厅60多平方米,有罗马柱、拱券、花式柱头,墙上镶有比利时生产的巴洛克式大玻璃镜。6、庆王府庆王府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55号,始建于1922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市特殊保护等级的历史风貌建筑,也是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区的知名景点。7、意式风情街天津意式风情街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原意大利租界,由河北区五经路、河北区博爱道、河北区胜利路、河北区建国道这四条河北区的道路合围起来的四方形地区统称为意大利风情区,保存完整的欧洲建筑近200余栋。8、梁启超故居梁启超故居及“饮冰室”书斋坐落在天津河北区民族路44、46号,占地2500平方米。2002年10月在梁启超原寓所修建成“天津梁启超纪念馆”。9、李叔同故居李叔同故居原位于河北区粮店街60号,是一座清朝年间建造的一套由四个四合院组成的大宅院,平面呈田字形,有房60余间,占地1400平方米。院内建有游廊和小花园,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10、曹禺故居曹禺故居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东侧。坐东朝西,砖木结构二层小楼,始建于清末。东至民主道21号院墙,西抵民主道27号院墙,北起南临民主道23院墙。现有小院狭窄,二层小楼,五间平房。23号院(前院)坐南朝北,有过道二层,前后两个独立小楼。

5,中国有哪些名人故居尽量全一些

  名人故居楹联  如果说历史是一条晶莹的项链,那么,名人故居就是这串项链上的一颗颗闪亮珍珠。名人故居是往昔岁月的印痕,是灿烂文化的遗存,是人文精神的延续,是名城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一种物化。楹联无疑是名人故居的点睛之笔,而了解名人,走近名人故居,每每是从楹联开始的。  名人故居楹联通常有这样几个特点:  总括名人的辉煌历史和人生价值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有些是在某方面有特别建树或过人之处;另外一些则可能是枭雄,在历史上能留下一些影子,必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一些名人故居的楹联属于后人对宅主的全面评价,或褒或贬,自有其道,从中可以追寻到时代和其人生的灿烂轨迹。这类楹联是精神的咏叹,是正义的赞歌,常常能够激励人们奋进、自励和反思。  如天津饮冰室梁启超的故居联:“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简约地概括了这位大学问家的革命牺牲精神和对学术的远大追求。  忻州公孙杵臼祠堂联:“打开生死路,生也在赵,死也在赵;识破难易关,难亦存孤,易亦存孤。”在历经劫难的赵氏孤儿存活的危难关头,映现出公孙杵臼和程婴两位晋国大臣深明大义、视死如归的无私胆略。  上海邹韬奋故居的郭沫若题联:“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既高扬其理想旗帜,又紧扣书店事业,还巧妙地嵌名,堪称完美。  上海黄炎培故居联:“笑倾牛斗一腔血;傲尽风霜两鬓丝。”则形象生动地概括出这位一手开创中国职业教育、却两度拒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教育家,如何在事业上义无反顾,在立身上啸傲风霜。  南京曹雪芹故居联:“几番成败兴衰,引来笔下幽思,心中血泪;多少悲欢离合,写出人间青史,梦里红楼。”完整地概括了作者创作《红楼梦》的背景和艰辛。  常熟翁同龢故居联:“一代完人,风烟乔木长留,忧国当初,谣诼到蛾眉,零雨东归龙阙变;九州硕望,日月新天临照,升堂此际,精灵通肸蚃,大云西仰鸽峰高。”追溯了翁同龢帝党领袖的坎坷历程,写出了后人对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淮安吴承恩故居联:“搜百代阙文,采千年遗韵,艺苑久推北斗;姑假托神魔,敢直抒胸臆,奇篇演出西游。”点评了这部神话名著的成书过程和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显著地位。  淮安梁红玉祠联:“也是红妆翠袖;然而青史丹心。”寥寥数语便简练地塑造出抗金的巾帼英雄的绰约风姿和义胆侠肝。  济南李清照故居:“金石录有几页闲情好梦;漱玉词集多年国恨难愁。”这是反差很大的两组词汇,既闻丽曲妙词,又见战乱硝烟,才女的坎坷人生一语述尽。  彰显名人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追求  名人故居的另一类楹联,是故居内部陈设本身的悬挂品,包括故居正厅、内宅、书斋悬挂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对联,有故居主人生前喜爱的对联条幅,也有后人设身处地地精心布置,从中可以看到主人的思想境界、精神追求和审美观。  北京茅盾故居联:“青松寒不落;云鹤高其翔。”描绘出宅主冰清玉洁的人格和崇高的志向。  冰心燕园故居联:“文藻传春水;冰心归玉壶。”冯友兰题赠的这副贺婚联既嵌入了吴文藻与冰心的名字,也赞美了二人高尚的情操。  天津李叔同故居联:“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当思求己胜求人。”则概括了感恩生活、珍惜幸福的做人态度,强调了要靠自强自立改变命运。  上海孙中山故居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抒发了孙中山驱除鞑虏,振兴中华的宏大志向。  上海张大千故居联:“立脚莫从流俗走;置身宜与古人争。”显示了大千先生特立独行、不媚世俗、承古开新的宏大气魄和高远追求。  山西阎锡山故居:“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吐露的是一种气度,又有一种无奈,非经沧桑历练之人难有如此深沉的感触。  南京李鸿章故居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即是山中宰相;祈新年无须用果,但愿月无满,心无忧,便称地上神仙。”则体现了大人物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处世态度,让人充分理解了这位始终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达官贵人的平和心境。  南京徐悲鸿故居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表达的是这位著名画家在艺术领域里的真知灼见和顽强追求的执著精神。  南京傅抱石故居联:“左壁观图,右壁观史;无酒学佛,有酒学仙。”传达的是画家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和放荡不羁的处世方式。  江阴徐霞客故居联:“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用香草、梅花衬托旅行家独立寒风、不屈不挠的高洁品格。  蒋庄马一浮故居联:“胸中泛滥五千卷;足下纵横十二州。”渲染的是一种吞古涵今的博大气势。  济南李苦禅纪念馆:“未曾出土便有节;乃至凌云尚虚心。”赞颂的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治学态度。  海宁王国维故居郭沫若题联:“发前人所未能发;言腐儒所不敢言。”褒扬的是一代学人的卓越见识和振聋发聩的雄才胆略。  反映名人建树的深远影响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座座千年城市的余温尚能真实地触摸,虽然蒙着一层灰尘,但拂去浮土并不费事。那些影响了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一个个文化巨子、风流名士虽然作古,但他们的风采和精气神还留在老宅的青堂瓦舍中,留在古老的匾联中,依旧散发着浓郁的余香。  南京吴敬梓故居联:“儒冠不保千金产;稗说长传一部书。”强调了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扬州絜园魏源故居联:“才堪救世方英杰;学可垂人始圣贤。”强调了一个心胸开阔的学者才学垂世的巨大影响。  常州金坛段玉裁纪念馆周祖谟题联:“说字解经,功超许郑;审音辨韵,名震乾嘉。”宏观上肯定了段玉裁学术方面的建树和在学林的影响。  杭州虎跑寺李叔同故居赵朴初题联:“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形象地展现了这位在现代艺术史上创下多个“第一”的大艺术家、大哲学家的思想艺术光辉。  杭州龚自珍故居联:“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用形象生动的诗句揭示了一代奇才的宏阔气度和深远影响。  修水汤显祖纪念馆:“近千年诗派无二主;七百里修江第一山。”用“千年无二主”对这位戏剧家的历史地位做了很高的评价。  海宁徐志摩故居流沙河题联:“天空一片白云,先生你在;海上几声清韵,后学我思。”虽未具体罗列其成就影响,但是读来极富有诗情画意,且很有韵味。

6,天津都有那些名人故居

  吉鸿昌故居  吉鸿昌故居坐落法租界40号路(今和平区花园路5号),是一座三层小洋楼。初建于1917年,由沙得利工程司设计,共有楼房11间,平房2间,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红机砖清水墙。  吉鸿昌,河南省扶沟人。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1913年从军,历任团、师、军长,宁夏省主席、二十二路军总指挥等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因反对内战,拒绝执行蒋介石向红军发动军事进攻被迫解职,携眷出国考察。1932年“一二八”上海淞沪之战爆发后毅然回国。1933年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察哈尔组建抗日同盟军,任前敌指挥,曾收复多伦。吉鸿昌于1930年以有余堂名义买下法租界40号路这座楼房。1933年抗日同盟军在蒋介石与日本侵略军夹击下失败,吉鸿昌返回天津住在这里,继续进行抗日活动。他在这所住宅楼内筹措经费,搜集武器,进行秘密革命活动。为了适应地下工作需要,将这所楼房进行改造,将二楼的三个门改成七个门,使楼内门门相通,间间相连。楼上南侧做客厅,墙壁上悬挂吉氏亲笔所书条幅:松间明月长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三楼是地下党秘密印刷室,楼下为接待地下党员住房。院墙爬满藤萝,使这座红楼熠熠生辉。  霍元甲故居陵园  精武元祖霍元甲,以其精湛的武术技艺、强烈的爱国精神享誉中外。天津西青区小南河村的一座农舍便是霍元甲的故居。这是一个青瓦土坯墙普通农舍式的院落,内有一明两暗的三间土坯房,房屋内陈设着当年的生活用具及当时情况的简介,堂屋内霍元甲的遗像是19O9年在津拍摄的,两侧的唁联“一生侠义、盖世英雄”是他的次子霍东阁所写,东属为霍元甲生前的卧室。  霍元甲(1869-1909年),出生于天津的武术世家,自幼苦练武功。他的武功不仅继承了祖传绝技,而且旁参各派,博采众长,练就了超群武艺,曾打败了当时号称天下无敌的俄国大力土和英国大力士,力挫日本柔道队,大振国威。为了强国强民,他在上海创办了上海精武体育会,孙中山曾为之题写“尚武精神”几个大字。后来,霍元甲被人以治病为名投毒害死。他死后,其弟子扶枢归里,将他葬于小南河村南。霍元甲虽英年早逝,但是他所倡导的精武精神却得以流传和发扬。  目前,精武体育会已遍布国内外,尤其在东南亚等地更为盛行。为了纪念这位精武元祖,家乡人民为他修建起陵园,在墓前的汉白玉牌坊上刻有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尚武精神”四个金字,霍元甲的半身塑像屹立于陵园的花木丛中。  张学良故居  张学良故居坐落法租界32号路(今和平区赤峰道78号),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楼房。张氏在二、三十年代来津常住此处。  张学良,字汉卿,辽宁省海城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东北讲武学堂毕业,历任旅、师、军长,军团司令、东北保安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北平绥靖主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西北“剿匪”总司令等职。1936年张学良与西北军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双十二(193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全民抗战基础。  张氏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21年,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两幢共有楼房42间,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01.6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95市亩。该所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木料;卫生设备具全,院内广植草坪。  该楼以张寿懿(张作霖五夫人)名义购自法国领事馆。1949年后张寿懿去香港,由其子张学铨管理出租。1956年进行私房改造后由国家经营,1960年改按公产掌管。  徐世昌故居  徐世昌,字卜五,天津人,咸丰五年(1855)生。清末曾两次出任军机大臣。辛亥以后,于1918年任北洋政府大总统,1922年被曹锟逼迫下台隐居津门。  徐氏在津置有多处房产,其中在英租界牛津道(今和平区新华南路与睦南道、马场道交口),购得空地一块15.3市亩,修建了九所楼房共计181间,建筑面积4347平方米。这九座楼房虽然建在一块宅基上,但自成体系,徐氏自住一所,其余为眷属分住。  徐氏自住的是一个独立大院,占地6.35市亩,共有楼房26间,平房4间,建筑面积1085平方米,是一所西式三层楼,混合结构,红砖瓦顶。楼门前四磴台阶、平台,红缸砖砌面,一楼有客厅、休息室、更衣室、餐厅、洗澡间等;二楼为卧室、书房、办公室、内客厅;三楼为顶子间。  此外,徐世昌还有一所住宅,在英租界咪哆士道(今和平区泰安道),是他在1927年化名徐弢乔购买汉森洋行宅地9市亩,修建成西式砖瓦三层楼房一座,计27间,平房17间。这所建筑是花园住宅,造型美观,庭院内有假山、亭子、鱼池、花窖等。  黎元洪故居  黎元洪,湖北黄陵人,同治三年(1864)生。辛亥武昌起义后被拥戴为领袖,借此声誉,先后于1916年与1922年出任民国政府大总统。下台后隐居天津,他在津有两处住宅。  其一,在英租界盛茂道(今和平区河北路219号)是他1912与1918年先后以黎大德堂名义购自英租界工部局,土地共三块8.096市亩,后又购自张金鉴堂上地4.69市亩。黎氏在买进这些土地后,委托一个外国建筑师,先后建成东楼、中楼、西楼、戏楼与花园等,共建房171间,建筑面积8516.5平方米。其中楼房150间,平房21间。东楼房是一所西式二层带地下室混合结构,机砖、瓦顶,双槽门窗,菲律宾木地板;西楼为法式三层楼房,高台阶,楼上有平台、凉亭、装饰富丽堂皇。中楼又叫鸳鸯楼,也是一所西式二层楼房,前后被花园围绕。戏楼有休息厅、客厅,一些著名的演员在此唱过堂会。  其二,在德租界威廉路(今河西区解放南路256号),是黎氏1917年以宋卿府君名义购置的一块3.72市亩房产,经拆除后修建成一所花园住宅,共有房44间,建筑面积1878平方米是一所西式三层洋楼,砖混结构,混水墙,砂石面,尖形瓦顶,大理石台阶,整座建筑与室内装饰都十分讲究。院内有喷水池、方亭、石雕仙人像等,黎氏于1928年即死于这寓所。以上两所住宅几经拆改建,原建筑不复存在。  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戊戍变法主要成员之一,与康有为齐名,近代史称“康梁变法”。辛亥革命后曾先后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财政部长等职。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很有影响的人物,一生著作甚丰。他于民国初年在天津意租界西马路(今河北区民族路)购得一块地皮,面积约4市亩,于1914年建成一所住宅,此后又建一所书斋--饮冰室,住宅为二层西式楼房,前后共有两幢。前楼为主楼,带地下室。一、二层各有9间居室。整体建筑分为两部分,东半部为梁氏专用,有小书房、客厅、起居室等;西半部是家属住房。后楼为附属建筑,有厨房、锅炉房、贮藏室、佣人住房等。前楼与后楼有走廊、天桥连接。整所建筑面积1100余平方米,主楼为砖木结构,水泥罩面,塑有花纹,异形红色瓦顶,石砌高台阶,双槽门窗,整所建筑相当讲究,有花园、汽车房、传达室。  饮冰室在今河北区民族路46号,与住宅(民族路44号)相连,建于1924年,是一所浅灰色两层小洋楼。楼内正面有三个小拱厅,门前两侧是石台阶,当中有蓄水池,池中雕一座石兽,口中喷水常年不断。一楼正中为大厅,大厅周围5间房子除1间为杂房外,其余为书房和图书室。二楼靠西北角也是1间大厅,靠东南角有几间主要作卧室或图书资料室。梁氏后期就住在这里从事著述。  梁氏的饮冰定由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为天井外廊式带封闭罩棚。建筑造型别致,正中大厅实际是天井院的罩棚,罩棚高出屋顶,用花玻璃镶成。该所建筑共有房34间,建筑面积949.5平方米。  张自忠故居  张自忠故居先后有两处。一处在河北大经路天津市政府内后院(现河北区金钢桥医院);另一处在英租界伦敦道(今和平区成都道60号)。  张自忠,字荩忱,山东临清人。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宣统三年(1911)考入天津法政学堂,1914年从军,曾先后任西北军团、旅、师长,开封军官学校校长。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犯长城,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张氏率三十八师在喜峰口、罗文峪大败日军。七七事变后,张又化装出走后方,任五十九军军长,在临沂、台儿庄战役中功勋卓著,后升为三十三集团军司令,转战鄂西、豫南等地。1940年5月在湖北宜城、襄河一线截击日军主力,身陷重围,壮烈牺牲。张氏在任天津市长期间,于1936年8月以庆安堂名义购得英租界伦敦道厚德堂川记空地一块,计4.356市亩,建成楼房一所(成都道60号)。主楼三层,后楼二层,共16间,院内另有平房14间,建筑总面积1400余平方米。主楼一楼有会议室;二楼设两座平台;三楼有屋顶平台;后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书房。进大门右侧平房也设有会议室,左侧平房为佣人住房及门房。这所住宅现为天津市民政局办公用房。  天津静园  静园位于和平区鞍山道70号,建于1921年。主要建筑为前后两幢砖木结构二层西式小楼及书房、库房等,占地336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2平方米。其内部装修为日式住宅。园内曲径长廊,怪石清泉,设有地灯。周围庄墙环绕,装饰讲究,显示出一个“静”字。该建筑原名乾园,是民国时期参议院议员、驻日公使陆宗舆的住宅。1929年7月,清帝溥仪携婉容、文秀由张园迁此居住。因溥仪的“静观变化、静待时机”,故得名静园。静园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叔同故居  李叔同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人,出身富商兼书香门第。自幼酷爱文学艺术,以擅长书法、绘画、音乐、篆刻而闻名中外。后来他目睹北洋军阀祸国殃民,心灰意冷,出家为僧,法号弘一,世人尊称“弘一法师”。李叔同故居位于海河岸边的河北区粮店后街60号院内。这座呈“田”字形的清代建筑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纪念这位生长在天津的中国近代文化大师,1990年10月23日李叔同书法碑林河北区宙纬路揭幕。碑林系古典园林式建筑,镌刻着大师中晚期书法80多件,一座1.2米高的大师铜塑像巍然矗立其间。碑林还刻有众多著名书法家的咏怀之作。

文章TAG:李叔同故居李叔同故居  故居  在哪  
下一篇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