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丰年村1996年的房子能买

没甚么不能买的,关键看价格

天津丰年村1996年的房子能买

2,宋代百姓和达官贵人的住房有何不同

我们要经常看一些关于宋朝时期的书籍不难看出:两宋时期,农村百姓的住房简陋,以茅屋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为四合院。宋朝人居住情况。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农民、城市居民和达官贵人)住的房屋不同。对一般百姓来说,他们无力建造豪华的宅第,因此乡村中几乎全是茅草搭建的屋舍。城市中的住宅条件稍好,一般是瓦房和茅草房相结合的样式。相比之下,贵族和官僚的宅第则显得十分奢华,特别是苏杭一带,私家园林比比皆是。园林式的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在有限的空间里浓缩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现如今我们在经济发展,城市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是否要保存那些古老的建筑物?增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宋代百姓和达官贵人的住房有何不同

3,天津房子抗震能力老房子

不好说,1976年以后建设的房屋抗震性能就好1986年以后的就不行了,所以,天津房子的抗震性能是一阵一阵的

天津房子抗震能力老房子

4,当年无私捐赠价值8亿破房子的贫困户后来怎么样了

当年无私捐赠价值8亿破房子的贫困户,后来怎么样了?造化弄人!可能在大家的印象当中,有钱人肯定是要住豪宅的,但是穷人肯定只能住在破破烂烂的房子里。实际上现在有很多情况并非如此,有钱人喜欢住在乡下享受田园生活,没钱的人一个个都想着要往大城市里面挤。这样的情况是不是代表越有钱的人就会越低调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说在湖北的一个村子里,有一栋看上去残破不堪的老房子,但是它的价值却高达8亿,真是造化弄人。只不过居住在这栋房子的屋主却是非常贫穷的老人家。那么这位贫困户,后来怎么样了?可能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简陋的一间老房子会价值连城呢?其实这座房子建设于明朝时期,算起来距离现在也有400多年了。这么一间历史古老的房子肯定是带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对于那些收藏爱好者来讲是不可多得的宝物,所以它的价值才会这么高。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间房子的整体构造是由金丝楠木构成的,大家可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金丝楠木是专攻皇家贵族专用的木头材料,即使是到了现代也是非常宝贵的一种材料,所以才会价值不菲。一般的穷人家肯定是用不起这种材料,而且是大面积地用来建造房屋。再加上这栋房子是中国目前已经被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成的金丝楠木建筑物,专家进行相信研究后指出,这栋房子可能是由古代的达官贵族留下的,而且建造这个房子的主人肯定是当地非常有钱的一户人家,可是现如今住在这间房子里的杨大爷的生活却非常困顿,连小康水平都称不上。后来听到了当地将要进行整体大改造的时候,杨大爷请来了专家来鉴定自己房子中那些有了一定年头的物件,就想看看能不能多拿一些补偿款。毕竟对于穷人家来讲,能够遇上这么一个补助的机会是相当难得的。因此也就是这样专家才发现了这件价值连城的古董房子价值8亿之高。不过这位杨大爷并没有私自占用这种房子,而是无私地将它捐赠给了国家,他和家人依旧过着非常淳朴简单的贫穷生活。或许这样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杨大爷的生活维持老样子没发生改变,而这间房子也可以得到最好的保护。

5,天津市南开区哪个地段的老房子楼房比较好

天拖附近或者海光寺周围的那些老房子...地段不错,闹中取静,交通也比较方便...
南市海光寺一带,白堤路鞍山西道,黄河道

6,只为好看古人穿的衣服都拖到地上了难道不怕弄脏吗

古人能穿拖地长袍的不怕弄脏,怕弄脏的没机会穿。反正脏了也不自己洗。和当今喝茅台的不买,买茅台的不喝茶不多。这可能都是影视作品惹的祸,不管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穿衣服拖在地上的行走,几乎不多见。即使有也大多在宫廷,或大堂厅里才会出现。我们看以前影视资料,或日本朝鲜普通百姓穿的服装。就知道那时的男女,是怎样一个出行的动作,劳动的情景。大户人家,官员人家那些高贵妇女身边配置各种侍女,有专门端茶倒水的,有专门倒夜桶的,有专门整理房间清洁的,分工明确,工种细分。而且丫头侍女等级划分,一等丫头贴身侍候,二等丫头做些细活,三四等丫头只有在外听候吩咐不得善至进入主人房间。剩下的都大妈妈们(老佣人四五十岁左右)专门每天做洗衣做饭打扫所有院里卫生,包括每天擦洗地板保持地面光洁如镜,这就是古代贵妇可以穿长裙来回走动都不会脏的。你们可以看看现存大户人家的老房子,古建筑一层都是地砖,二层都是木地板结抅,过去洗刷地砖地板都是用刷子先刷过了再用布擦擦。所以,现在所谓汉服,我觉得是不适合我的,适合那些演员啊公司老总啊这些人穿,要么就是家里有闲钱的学生。我们这些上班族穿,头饰就得弄一个小时,化妆的一个小时,路上还得慢慢走,不然摔一跤,大概一天就没了。古装剧里,一旦碰到什么事就说,更衣,所以有事都换干净的。而且不都是叠穿好几件么,所以在家穿简单的 ,不拖尾的,有事或者出门再穿外套,袖子比较大,要拖尾的。穿长衫证明身份高贵,家里有钱,不用干活劳动,过去的地主把指甲留老长,手上戴扳指也是这样,还有用长烟袋,证明家里有丫环仆人,不用自已点烟。为什么现在很多东西要仪式感?你考虑过这背后的原因吗?任何东西要深入一定是由表及里的,再由内而外。如果不是汉服的火热,你知道有多少传统手艺不被人知?汉服带火了多少传统手艺,让传染手艺重新焕发光芒。古代怎样,只能猜,近代看电视剧四世同堂,老北京的妇女常服就是旗袍。上小学时,学校请人忆苦思甜,一个解放前的纱厂女工说,为了做一件旗袍,她们组成互动会,集资轮流买布做族袍。院子里的大妈每到天气转暖时就把她过去的各种旗袍拿出来晒。画作上的衣服或是考古发掘的服饰,传承的方式就表明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这种条件,普通民众不可拥有这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壁画或是尖端防腐技术。 少数民族服饰是美学和实用性结合度最高的服饰。服装从来都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发生变化,根据职业和社会地位而有所不同,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你看看现在还有几个西方人会穿中世纪的服装?生活环境变了,人们的审美也变了!哪有什么汉服?明明是21世纪才出现的新东西!

7,天津殖民地时期的老房子集中在哪里

河西区小白楼地区
不好说,1976年以后建设的房屋抗震性能就好1986年以后的就不行了,所以,天津房子的抗震性能是一阵一阵的

8,宋代百姓和达官贵人的住房有何不同

官员居住一般有官舍,百姓通常居住民居。富商房子就豪华大一些,穷人房子就简陋小一些。大体和现在一样。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官舍和民居:1,“官舍”,就是官吏的住所,因为常与官衙连在一起,如今曰之“机关大院”,所以有时也兼容办公场所的涵义。若用现代语汇表述,大抵就是机关住房的意思,因其不仅所有权一般都姓“官”,即属于国家资产,而且往往还特定属于某官署即某一个机关。 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 住房是一种待遇 居住官舍不仅是一项福利,也是一种政治待遇。《事实类苑》卷十一记,北宋名相寇准受政敌迫害,被贬为衡州司马。衡州府向来不给这种徒有虚名、实受监管者分配住房,“百姓闻之,竞荷瓦木,不督而会,公宇立成”。眼看其在民众中威望如此之高,政敌又赶快把他迁到雷州,并终于达到令他郁愤而卒的目的。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曾被政敌章敦贬到雷州,“不许居官舍,遂僦民屋”。章敦得知,严令州府究治胆敢借房给管制分子居住的民众。后来章敦也被贬到雷州,碰巧亦向这个人求租房子,对方心有余悸地答复他: “前苏公来,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宾退录》卷八)此为政治斗争之激烈在住房问题上的反映,也说明虽然称官,却并非人人都可住官舍的。 办公住家一体化 官舍如此“尊严”,在一定程度上与它的位置有关系。自秦汉以来,凡州郡府县各级地方政府之主要首长和佐贰官员的生活区域,照例都是圈定在各自的衙署即机关大院以内的,俗称“内衙”或“私宅”等,并用屋宇式的宅门同以大堂为中心的办公区域划出界线。宋人孔平仲《珩璜新论》卷四: “或以衙为廨舍……儿子谓之衙内”,因知古人常将“衙内”作为官府子弟的代称,就是以他们这种特殊的居住条件为依据的。 温公诗话》记北宋鲍当任河南府法曹时,河南知府“薛(映)尝暑月访其廨舍,(鲍)当方露顶,狼狈入,易服把板而出”。是说像鲍当这种处长一级(曹官)的官员,也有坐落在衙署内的住宅。因为是私人生活空间,又值盛夏季节,所以没戴官帽,恐怕还是半赤膊状态,所以当上司突然来访时显得很狼狈。 而像上述寇准、苏辙这些人在当时的境遇,虽然名义上的级别比鲍的曹官还高一些(司马为知府的佐官),但实际上是到此接受管制的。所以,无缘住在“内衙”。反之,也有主动放弃这种荣耀的,如东晋罗含任州府别驾,“以廨舍喧扰,于城西池小洲上立茅屋,织苇为席而居”(《晋书》卷九十二)。此人名列《文苑传》,看来是希望在业余时间有一个可以读书写作的安静环境。2,一般居民住房北宋前期,颍昌阳翟县杜五郎,“所居去县三十余里,唯有屋两间,其一间自居,一间其子居之。”这位有家小的隐士,住房仅两间。宋宁宗时,宗室赵汝鐩有《田家叹》诗云:“破屋三间结草扉,柴根煨火阉家围。此生能得几年活,薄命连遭两岁饥。肠久鸣雷惟淡粥,体虽起粟尚单衣。晚来稚子总欢喜,报道小姑挑菜归。”这户穷人有3间草屋。绍兴年间,两浙兰溪“有铁之工家,窭甚,视其庐,蓬茨穿漏,隘不逾五十弓,仅灶而床焉。”与妻儿3人,居住在如此简陋狭小的破屋中。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周必大回吉州省亲,见为其外祖父守坟的盛四七已去世,“惟一女在,破屋半间而已。”半间破屋,当属最低生存标准了。以上个案虽然典型,应是一般情况的代表,却不具统计意义。再来看官方统一设置的民房标准。绍兴六年(1136年),朝廷在江淮州县组织流民建庄屯田,规定每5顷为1庄,每庄盖草屋15间,“每一家给两间”。其余5间用于存放粮食。乾道五年(1169年),楚州募民营田,“每一家用草屋二间,两牛用草屋一间”。每家给草房2间半。乾道八年(1172),朝廷在合肥等地组织屯田,“率户屋二间”。淳熙十年(1183年),朝廷在湖北募民耕佃荒地,“仍佃户每家官给草屋三间,内住屋二间,牛屋一间”。说明2间半到3间住房是一般农户的最低标准。大体上说,宋代底层农户的住房面积是3间左右。所谓“茅屋三间围短篱”,当是其住宅的基本状况。城市普通居民住房面积,一般而言比农民狭小。宋仁宗时,富弼在京东安置河北流民居住时,根据当地城乡居民拥有住房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按主户户等分摊的办法:一,州县坊郭等人户,虽有房屋人,缘见是出赁与人户居住,难得空闲屋室。今逐等合那□房屋间数如后:第一等五间,第二等三间,第三等两间,第四等、五等一间。一,乡村人户,甚有空闲房屋,易得小可屋。合逐等合那口间数如后:第一等七间,第二等五间,第三等三间,第四等、五等两间。右各请体认。由此透露出的信息是:一,城市住房面积小于农村;二,户等越高的主户,房子越多;三,城市多房户皆出租,农村多空闲;四,按自家最少居住2间计,加上官方要求腾出的房间数,则城市第五等户最少有3间房,农村第五等户最少有4间房。这是京东路的情况,大概也可以代表北方地区的一般情况。与此相比,南宋时期东南地区城镇居民的住房面积小一些,当与东南地区人口密集,多于北方有关。乾道时,温州曾两日内连续发生火灾,知州的灾情报告提供了有关数据:“烧过民居三百七十一家,茅、瓦屋相间约计六百二十余间”,每家约平均1.6间;“烧一十五家,计二十间,并系茅屋”,每家约平均1.3间;“烧过民居六百七十三家,茅、瓦屋相间约计一千一百七十余间”,每家约平均1.7间;“五十六家,计草屋一百四十二间”,每家约平均2.5间。“今两日所烧,共一千一百八十五家,茅、[瓦?]屋相间计一千九百五十余间,寺观四所。”每家约平均1.6间,可以认作是温州州城居民的户均住房面积。再看一例个案:居住在鄱阳城中的医生赵三郎中,“虽操术不高,亦颇自足。”庆元初,“有财产及居屋两间”。一位小康生活水平的医生,在州城中也不过只有两间住房

9,天津哪里有古典一点的房子

瓷房子和意大利风情街~
我也是喜欢古典风格的东西,古典的就应该是整体感觉给人一种深沉,稳重的感觉,所以色彩侧重于是深色一点的,所以不色和说个别摆设什么的出现大红大绿的,就会影响整个效果,可以选择说壁画什么的比较复古的,家具可以是皮或者木的,但是记住杂颜色上趋向深色的才不会破坏效果

10,第20期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文/王晰 南京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是谁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在江南的多情烟雨中,寻觅昔日情怀一世的旧梦;是谁抚一张古琴,端坐成想静静远眺,独自等待玄武湖畔的柳绿花红。江水滚滚,奔流不息的长江孕育了江南的亭台水榭,更生长出一座号称六朝古都的金陵城。当金粉散去,柳暗花明,这座古城彰显着深厚的气韵。当王谢燕雀去,朱雀草凋零,这座古都挥毫出一抹水墨诗意。国父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金陵城∶"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深水、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的大都市中诚难觅此佳境也。"今天我们不谈六朝往事,不论前程辉煌,我们从100年前开始,漫步遗留下来的颐和公馆区。在那个军阀混战、民族危亡的年代,一窥南京城的悲欢离合。 盛夏,风从香樟树的缝隙中吹来凉意,此刻是午后三点半。我正在山西路的左侧往西走,不远的前方, 可以看到一栋淡黄色的四层小楼矗立在交叉路口。从人行路上过马路啊,我们在这里集合。在面向山西路的这—面,左侧立着一家书店的名牌,右侧有一个门,这里的墙体上挂着"南京特别市六区区公所旧址"。这栋建筑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一栋半圆形的建筑,曾经在80年代做过南京市鼓楼区图书馆。 我们往右侧的民国文化展示中心进去吧,一进门的右手边有一间房, 可以一眼就看到有一大片微缩景观。来,走近看一下,原来这是一片西式建筑群,展示的就是颐和路公馆现存的所有建筑。我们一定想象不到,大半个世纪之前,这片区域曾经建有9000多栋花园洋房,宫殿式的官邸30余栋,而现在保留相对完好的仅仅200多座。如果我们可以回到1929年,一定会被当时的首都计划所吸引。在这之前的两年前,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城,当时的政府部门委托美国建筑师莫菲,联合发布了针对南京进行的现代化改造的城市规划文书,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先进理念,计划将南京建成全国城市模范,这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在这部首都计划中对建筑形式作了明确的规定的,要以中国固有之形式,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才有赏心悦目的配色,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等等非常具体化细节的规划,这本规划书为后来全国许 多城市规划做了典范,甚至放到现在都堪称城市规划之精品。在当时,根据首都计划的多年实施,此刻我们所在的鼓楼区,从萧条荒芜到万国建筑群,许多达官贵族、社会名流都开始在这里建造自己的公馆别墅,这片国民公馆区内都是独立的花园洋房,独门独户水电冷暖设备齐全。这些在战争中保留下来的建筑群成了曾经民国首都浮华的唯一标本。沿着木质楼梯上到二楼,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颐和路、宁海路的前世繁华,在大树的掩映下,曾经这一片区域的门牌、名人的照片,还有学者教授等介绍,都非常详细的留在墙上,从陈诚、朱家骅到蒋纬国、阎锡山。我们还可以看到关于建筑内家居的许多细节。 从小楼出来,恍如隔世一般,回到了100年后的今天。我们从门口往右拐,过了人行路后继续往右手边走,看到路牌没?第一条就是宁海路。宁海路并不宽,是一条单行道,道路两侧有一排非常高大的枫杨树,枝干连天,把整条宁海路都遮盖在了树荫下。刚走到这条路时,如果不是提前知道道路两侧是百年建筑,会有—种这些枫杨才是主角的错觉。枫杨其实既不是枫,也不是杨,它是一种胡桃科的乔木,因为他有许多带着翅膀的种子像一串串风铃挂在树上,非常像枫树的蝴蝶种子才得名。这条路到了秋季,这些种子会像蝴蝶一样,呼啦啦的飞离母树, 非常值得再来看一看。 我们走在道路左侧,可以很容易的看到右侧的建筑。不到十几米,你看到马路对面一个水泥灰色的大门外,这里是宁海路二号马鸿逵故居。马鸿逵曾任第八战区副司令。外立墙面是青砖与淡黄色相接,看上去古朴简约。继续从左侧往前走几十米,会看到一扇铁门上挂着两个大红灯笼,视线往上会发现这栋洋房有着非常独特的中式古建筑风格。这里是宁海路五号马歇尔公馆。马歇尔是1945年美国驻华的特使,次年就回到了美国了。之前这里是金城银行所建,现在我们无法进去参观,但这栋二层砖混建筑廊檐是仿古歇山顶,很有独特韵味。 我们继续走吧,经过宁海路18号的小巷子,经过左侧的蒋锄欧旧居会看到宁海路26号,从大门进去,不知道你会不会遇到一位住在这里的老爷爷。他看上去80多岁,精神非常好。如果你见到他,他一定会告诉你,我们这小区很破旧了。你们再看左手那栋,这是80年代建的,之前这里是一栋假山,下面是防空洞。百年的沧桑岁月,真的不知道隐藏了多少辛酸往事。回头的时候一定会看到大门右侧那几棵高大的梧桐,有着几乎需要三个人合抱的粗大主干,已经比旁边的百年楼房还要高了,或许年龄也比它大。在岁月的流淌中,这些大树见证了这条街的所有历史。在这个季节里,梧桐的毛絮飘洒满地, 人们在匆匆而过的脚步里踏着丰厚的历史往事。 从这里出来还是往右拐。在这条街散步,不要着急,慢慢溜达。前面我们回到一株造型奇特的枫杨,主枝干冲着大门的方向,这里是一个小小的居民区宁海路32号。左侧隔壁屋顶上倾泻而下,一株粉紫色的蔷薇花开得正灿烂。看着前面这栋百年建筑有改造的窗户,门前还种了一片小青菜地,在当下全是现代化公寓楼的生活基调里,很难体会到住在这样的楼房里,住在如此有历史氛围的街上是一种什么感受。 我们回到主街。在这条路上漫步,夏风吹来,总觉得自己还是20岁。宁海路即使往前还有很长。这条杂糅了市井文化、学院文化、政商文化的街,被岁月打磨成如今静谧的模样。老南京人一定记得在宁海路吃锅贴鸡丝面烤鹅的美好。 我们往前走就到了宁海路广场,在这里我们往右走,会发现道路的两侧从枫杨变成了法国梧桐。这就是牯岭路。在第一棵树的右侧,你会看到蓝色的路牌。这条路以法国梧桐为主,我们会发现这附近不同的街路两旁会有不同的树木,香樟、枫杨、梧桐等,这其实也是首都计划中的一部分。引进林荫大道的概念进行栽种,其实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呀。在路上你可以观察一下,有一些树干上会写着树龄,随便一棵树都是100岁以上,百年后,这条街的大树都成了城市的标志。虽然梧桐树的毛絮会让人不适,但是我们依然不愿意它们消失。 牯岭路连接了宁海路和颐和路的中段,我们从牯岭路的右侧往前走,不远就会经过普陀路的巷口,再往前的牯岭路十号是胡琏的故居。他与胡宗南并称二胡,曾在抗战中任第11师师长。这条路与宁海路相比更狭窄一些,往前十几米,经过牯岭路18号,我们会看到右手边有一个绿意盎然的小凉亭,来,我们进去休息一下吧。 这里就是颐和路的中段。我们今天走过宁海路的北段以及牯岭路颐和路的一段,走过的每一步,都踏着那段风云诡谲的百年历史。在这里稍作休息,可以从凉亭沿着颐和路往右走,到这里我们发现颐和路两侧又成了高大的枫杨树,枫杨树的叶子瘦瘦的,鲜绿色与梧桐完全不一样。 走到颐和路上,你会发现马路对面有一个不大的门楼,上面附满了爬山虎。里面那栋青砖瓦红窗棂的房子是颐和路18号邹鲁故居。邹鲁与林森常被称为西山会议的首脑,此人善理财,还是教育家、曾经两次主掌中山大学。 我们继续走过任中郎旧居、颐和路五号和三号陈布雷旧居。这些建筑沉默不语,掩映在树荫之下。颐和路百年前有许多外国使节出没,许多政要人物留下背影,许多学者教授衣衫翩翩,斑驳陆离的一条路,那段岁月充满许多故事。我想80多年前的南京夏日,午后街道也是如此详和,但颐和路上每一栋建筑都是一座没有硝烟的堡垒,一场场暗战都在无声中上演。如今,浮华褪去,历史远行,我们也作为其中的一个游客走过路过。盛夏的梧桐雨枫杨茂盛如常, 树影温柔,这是颐和路最美的时候。如果你秋季来这里,一定也认为那个五彩缤纷的颐和路是最美的,红、黄、绿、灰是颐和路附近街区的主色调,在四季变换中,这些高大的树植陪伴着这些百年的老房子,美成一座童话故事的围城不论从哪里走进来,都感觉时光凝滞。 来,一起过马路,我们又回到这栋四层的小楼。我们今天的漫步,以小楼为起点,兜转圈,又以此地为句号。此时夕阳正浓,盛夏的阳光灿烂。

11,谁知道 在天津河东区 程林里60平左右 6570万之间的老房子首套

贷款买那套贷那套。二套首付6成,贷款4成。
您好,首套的话首付应在30%。契税1-3%。首套房且过五年无个税。产权转让手续费6元每平。(买卖双方各付一半)自己做贷款的话跑手续很占用时间。而且流程也不熟悉。如考虑其他渠道详情可咨询。其他已以私信方式发给您了。供您参考。如有问题详情可咨询。
首付50%,二手房都一样,契税 3%,优惠的是1.5%

12,想在天津市买房子房子是大产权 私产想了解一下交易时各种费用

契税:首套1% 5000土地划拨的:1% 5000个税:1%5000营业税:5.65%28250产权转让手续费:474产权登记+抵押登记+配图:180评估费:2500担保费:要看你贷款多少?贷多少年?月供也一样
前几天听一个人说话,他把小产权房比做超生的孩子,只要孩子生下来的以后就有户口可以上学,只要房子盖起来了,特别是村里的,以后就可以转成正式的。 具体怎样也不知道,这个比喻或许很贴切
没过五年 契税 是 3%

文章TAG:天津市达官贵族的老房子天津  天津市  达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