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体针疗法

体针疗法又称为“毫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路上的腧穴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以调通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体针疗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的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取穴:胰俞、脾俞、膈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多饮、烦渴口干者,加肺俞、少商、金津、玉液、承浆、意舍、阳池,以清热保津;多食易饥、便结者,加中脘、胃俞、大横、腹结、内庭、丰隆,以清胃泻火;多尿、腰痛、耳鸣、心烦、潮热盗汗者,加关元、太溪、然谷、照海、复溜、太冲,以滋阴益肾;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腹泻头胀、肢体困重者,加胃俞、天枢、气海、阴陵泉,以健脾利湿。施术:背俞穴针向棘突,进针1~2寸。依据病情把穴位分成两组交替运用,补泻兼施,以针刺得气为主,留针15~30分钟,间歇行针,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5天。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什么是体针疗法

2,体针疗法的注意事项哪些

体针可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一般来说无绝对的禁忌症,但在妊娠期禁刺腰腹部及引起强烈反应的穴位,有流产史的孕妇禁针。神阙、乳中穴及婴儿头部禁针,有严重的出血性疾病应禁针。1.操作方法(1)患者取舒适体位,便于准确取穴与操作,治疗时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如有不适应及时反映,以防引起滞针、弯针、折针。(2)针刺前术者应将手洗净,选穴位后用酒精棉球消毒。(3)根据针刺穴位及治疗需要,选择适当长度及粗细的针,并注意检查,凡针尖卷曲、变钝、体针弯曲、生锈、蚀痕、针柄松动等情况均应修理后方可使用。(4)进针时针尖应迅速通过皮肤,然后逐渐刺入,待有针感(酸、麻、胀等)后,按病情施行不同手法。针刺深度应根据病情需要及患者的胖瘦及部位而定。针刺至少留体外O.5厘米。(5)留针时间一般为5~2O分钟。(6)出针时,先将针轻轻捻转向上提起,至皮下后即迅速退出,用无菌棉球轻轻压针眼。眼区、头皮部位及太阳穴等应多压片刻,以防出血。注意检查针数,防止遗留在患者体内。(7)每日或隔日1次,1O~15次为一个疗程。2.注意事项(1)针刺应避开血管与疤痕,针眼眶内穴时不应捻捣,防止出血。针脐下、耻骨上的穴位时,应先排尽小便。(2)进针手法要轻柔,对敏感穴位应禁止猛刺。对初次接受针刺者,手法不宜过重,以免引起滞针、弯针、折针和晕针。(3)遇过劳、过饱、大汗等情况,暂不针或休息后再针,饥饿时不宜针刺。(4)针刺胸背及肩颈部的穴位后,如患者出现胸闷、气短、胸痛等症时,应考虑是否发生气胸,要及时检查,及时处理。3.急症配穴头痛:太阳、头维、风池、百会、印堂、合谷、列缺、内庭。牙痛:合谷、颊车、下关、牙痛穴。呕吐:内关、中脘、天突、足三里、公孙。高热:曲池、大椎、风池、少商(放血)。中暑:合谷、内关、委中(放血)、大椎、曲池、气海、十宣(放血)。休克:人中、内关、足三里、百会。昏迷: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腹痛、腹泻:足三里、中脘、天枢、内关、神阙。心绞痛:内关、间使、合谷、隐白、足三里、郄门。尿潴留:关元、中极、三阴交、水道、肾俞。

体针疗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文章TAG:体针  什么  疗法  体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