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文治基础最好的地方应该在洛阳,洛阳曾作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的国都,是儒学文化的中心。洛阳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的国都,位置重要,北魏迁都洛阳后,有利于北魏的统一天下战略,为什么要将新都选在洛阳为什么要将新都选在洛阳,其一,洛阳自东汉以来三四百年间一直是国家的首都,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是圣城。
1、洛阳曾经是哪些朝代的国都,他们为什么定都在洛阳了?
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因而洛阳有十三朝古都之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颇丰。历代统治者多把山川作为国运的象征,有利的山川形胜、充足的城市供水,是选择都城地址的重要因素,
洛阳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北依邙山,南对伊阙,伊、洛、瀍、涧四条河流蜿蜒其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宋李格非有言:“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严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清人顾祖禹也说洛阳“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由此看来,洛阳成为帝王建都的首选之地,也就不奇怪了,洛阳作为都城的最早城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
历史文献记载为夏王太康的斟鄩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社会科学院发现二里头夏文化遗址,经考古发掘与研究,确认二里头遗址是一处夏代大型古都遗址。而斟鄩城就位于偃师西南翟镇乡二里头村南,往东不到10公里是伊洛二水交汇处,从夏都斟鄩所处的地理形势上看,符合古代选择城址“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原则,地势平坦便于耕种,又临近伊、洛二水,水源丰富,且有水利舟楫之便,是一个理想的王都所在地。
那么,汉魏等朝之所以择洛阳建都,同这里地理条件优越也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军事形胜重要,环山面水,东有虎牢、成皋之险,西接函谷崤渑要隘,北临邙山屏障,南对天然伊阙。其次,水陆交通便利,这里西接秦陇,南达江淮,东至齐鲁。东汉时,洛阳已成丝绸之路的起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正是由于这一点,“朕以恒、代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洛伊,通运四方”,
最后,邙山洛河之间平原广阔,适于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的需要。到了隋唐时,洛阳的交通较汉魏时期更为便利,城内交通路网密布、处处通漕,整个漕运系统以洛水为中枢,南北两翼遍布河渠;都城与外界交通方面,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洛阳成为全国水运中心。历代帝王选择都城地点,都讲究天时地利,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凭借良好的地形、便捷的交通、再加上历史的积淀,成为十三朝都城也就不足为奇了。
2、孝文帝为啥要迁都洛阳?待在大同不好吗?
魏孝文帝雄才大略,志存高远!他之所以要将都城从平城(大同)迁往洛阳,主要有两个目的:1,北元魏迁都洛阳是为了以先进的汉文化、汉制取代相对落后的鲜卑文化、鲜卑制,如此一来,就能确保北元魏的繁荣昌盛,确保民族融合,使北方汉人从内心之中认同北元魏政权。2,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其实还有一层目的,就是想等北元魏汉化成功,人心统一以后,率军南征统一华夏,
3、北魏孝文帝是用什么方法迁都洛阳的?
引言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以孤注一掷的决断,发动了战国时代一次规模宏大的军政改革。他下令举国“将军、大夫、适嫡子、戍吏”皆衣胡服、习骑射,效仿北方游牧民族,改革过时的军制,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因而得以强盛,成为战国晚期仅次于秦、齐之后的第三大军事强国。这是汉民族向少数民族学习,取得成功的一个范例,
那么有没有少数民族向汉民族学习,取得成功的例子呢?当然也有。公元493年八月,北魏的孝文帝,他所进行的全面推行汉化,迁都洛阳、摒弃鲜卑旧俗的改革,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此项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巩固了封建统治,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从他们两个的成功改革可以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每个民族都有其令别的民族羡慕的、先进的东西,只要你虚心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取长补短,就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文章TAG: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的国都在哪里 孝文帝 迁都 洛阳 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