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帝师刘伯温到底是那里人

青田人

问帝师刘伯温到底是那里人

2,大明第一谋士刘伯温他最后究竟是怎么死的

刘伯温晚年常常报病而不上朝,惹得朱元璋有些不快,一是因为刘伯温因事借病躲避上朝,二是因为刘伯温确实病了。刘伯温需要抄心的事情太多了,打天下的时候就需要运筹帷幄,看上刘基让他当丞相,他又像张良一样推脱回乡,朱元璋可不喜欢这一套,硬把刘基赶回身边你不干就一边待着。朱元璋再设信得过的人了,为了防宗派小团伙,索性废除了承相制。之所以会有刘伯温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朱元璋为了掩盖李善长的功绩,以免后世人说他杀功臣而已,当然另一方面也有民间神化的作用在内。作为军师、智者、帝师,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向来嫉恶如仇,得罪了李善长、胡惟庸等权贵,又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洪武八年(1375年)元旦,朱元璋君臣在朝堂上庆贺新年,刘伯温躬逢其盛,曾随喜写了一首《乙卯岁首早朝奉天殿,柬翰林大本堂诸友》,应该说,身子骨还可以。朱元璋对刘伯温算不得多好,官爵俸禄都比他们低很多。因为刘伯温是浙江温州人,而李善长和胡惟庸是朱元璋的同乡,都是安徽人,老乡帮老乡嘛。刘伯温彻底明白了,胡惟庸就派人把他送回老家。刘伯温也不再找医生吃药看病,他对刘伯温的次子刘璟说,当年满朝都是胡惟庸的党羽,只有你的父亲不跟他们为伍,最后被他们杀了,你的大哥刘琏也是被胡惟庸逼死的,给儿子们交代后事,不久就病死在家里,一代谋臣驾鹤西去。而腐朽的元朝政府没人愿意重用他,后来得到了伯乐朱元璋的赏识,刘伯温成了朱元璋的核心幕僚,帮助朱元璋大败陈友谅,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不朽功劳。

大明第一谋士刘伯温他最后究竟是怎么死的

3,帝师刘伯温小说原书作者是谁

度阴山
搜一下:《帝师刘伯温》小说原书作者是谁

帝师刘伯温小说原书作者是谁

4,刘伯温为何死前要吃一口烧饼呢

说起明朝第一军师刘伯温,那能够说的简直就实在太多啦,什么《烧饼歌》,什么神仙转世,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所以咱们今天说点儿别的。话说到了公元1375年的时候,朱元璋在刘伯温的帮助下,已经带领明朝走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由于胡惟庸等人的谗言,最终太祖下令,让刘伯温回乡养老。相比韩信萧何,这刘伯温的下场还算是好的。不过呢,紧跟着胡惟庸就代表朱元璋去给刘伯温看病,结果就那么的给人家活活看死了。在民间传说和作品里,刘伯温则更是传奇,比张良、诸葛亮甚至还要神通广大,能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呼风唤雨,于神仙一般的人物,被称为帝师、王佐,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誉。预言之作《烧饼歌》就被传为是他所写。在他隐居期间,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刘伯温审时度势,外加本身疾病缠身,于是向朱元璋请辞回家,前两次皆被拒绝,第三次朱元璋才答应,虽说赋闲在家,刘伯温却闲不住,心系天下,有一次,他让在京城做官的儿子带了一封奏折给朱元璋,建议在殴和闽两处设立巡检司,以防这两处出现叛乱。当朱元璋设计了一个圈套,问刘伯温,谁做丞相最合适时,刘伯温巧妙地躲过了朱元璋射来的前两箭。当朱元璋问他为什么你不来做宰相呢?刘伯温居然哈哈大笑,说自己这个人说话太直,性格太坦率,不适合做老总副手这一职务。当这话出来之后,朱元璋的心里隐藏的第三箭已经箭在玄上了。对刘伯温的死,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朱元璋的自私之心和那些阿猫什么的没啥区别。但刘伯温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封建时代的臣子不好做呀,你太中庸不被上司重用,你锋芒太露又会招来杀身之祸。封建时代的帝王要的不是能臣志士,他们要的仅仅是一群能够好好听话,平庸而又贪婪的人而已。怀着这种疑问,朱元璋强令刘伯温预测一下王朝以后的命运。但因事关重大,刘伯温惊恐万分地跪下哀求到:“泄漏天机,臣罪非轻,陛下恕臣万死,才敢冒奏。”于是,朱元璋便赐给他免死金牌,令他大胆直言。就这样,君臣二人开始一问一答,刘伯温最终吐露出一系列预言。这些预言,被当时人记录下来,后世便称其为《烧饼歌》。

5,刘伯温是什么人物

刘伯温画像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6,诸葛孔明先生和帝师刘基刘伯温谁的计谋更略胜一筹

刘基厉害些
我次,这怎么比较?你让孙悟空和变形金刚打一仗看谁厉害,太难了! 想了解诸葛亮就不要看三国演义,得看三国志,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神话了,其实诸葛亮的本事主要是治国和政治谋略,他行军打仗的本领一般!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政治谋略和行军打仗的本领甚是强悍,至于治国的本领,朱元璋没有给他展示的机会!

7,军师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开国元勋之一 大话西游手游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8,刘伯温原名

原名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请采纳谢谢!
小炳哈 其实好可爱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刘基
小炳哈 其实好可爱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

9,刘伯温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明朝 。。。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元末明初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汉族,字伯温,谥文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明朝的,是朱元璋的军事。
明朝初期、朱元章的开国元勋!
是明朝的开国功臣
明朝
刘伯温 本名 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功臣

文章TAG:帝师刘伯温帝师  刘伯温  到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