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度史诗的特点

民间口头流传
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长时期的流传过程中,各阶级都想利用这两部巨著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对它们不断地加以增删,因此就形成这样一个显著特点:附加成分多,内容极为庞杂。代表性作品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印度史诗的特点

2,古印度文明是什么美学的发源之处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还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常识文化篇。
不清楚。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还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古代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宗教性。
雅利安人到来之前的印度有崇拜黏土神像的传统,但这些神像并没有复杂的美学和符号学。随着传教士婆罗门深入到各大村庄,雅利安人崇拜的吠陀音律首先和曼荼罗及衍多罗这些图形符号结合起来。它们又被归属为坦陀罗传统。由是在印度有三"陀罗"并举之称。随着笈多王朝的崩溃,中亚的民族进入印度,他们一方面需要借助婆罗门的力量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对神庙的重视比以往更甚,另一方面建筑高大的神庙也是一种荣耀的彰显和对自己统辖境内所拥有宗教传统的承认。像著名的戒日王就既是佛教的拥护者也是印度教的支持者,而著名的克久拉霍神庙则从吠陀火神到坦陀罗的恰门达女神(远藤周作的《沉默》中有提到)都有雕刻。这样的神庙艺术在曼荼罗和衍多罗的基础上,将复杂的符号直接转化为神像的手印(mudra),这时印度教已经将由《吠陀》听觉为主的宗教转变为由神像(murti)视觉为主的崇拜。这也符合视觉符号学的定义。虽然古印度的神像崇拜之至中世纪才逐渐形成,却并不能由此否定它在视觉美学上的成就和贡献。甚至从5,6世纪迦梨陀娑《云使》中将雪山比做大神湿婆凝固的笑声来看,印度人早就发展出了文学中的视觉美学。

古印度文明是什么美学的发源之处

3,结合实例简述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的总体特征

1、印度艺术风格的演变不仅受形式美自律性法则的支配,而且更受印度宗教、哲学嬗变的制约。以印度艺术的两大系统——佛教艺术和印度教艺术为例:佛教伦理学注重沉思内省,佛教艺术便强调宁静平衡,以古典主义的静穆和谐为最高境界;印度教宇宙论崇尚生命活力,印度教艺术便追求动态、变化,以巴洛克风格的激动、夸张为终极目标。而晚期大乘佛教被印度教同化蜕变为密教,密教艺术也倾向于巴洛克的繁缛绚烂。同时,印度的古典主义并不完全摒弃华丽的装饰(酷爱装饰是印度艺术的传统特色之一);印度的巴洛克风格也并不完全排斥静态的表现(“寂静”是印度教吠檀多哲学的宇宙精神“梵”的本义之一)。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印度宗教、哲学的奥义,才能准确把握印度艺术乃至印度文化的特质和精髓。 史前时代艺术 印度史前时代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万~前1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6000~前3500)、印度河文明时代 (约前2300~前1700)、吠陀时代 (约前1700~前600)。史前时代的艺术基本上属于前艺术或准艺术的范畴。 旧石器时代艺术 印度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多系粗糙的石英石器物。早期索安文化的砍斫器和马德拉斯文化的手斧,中期石片文化的刮削器,晚期印度中、西部的细石器(亦称中石器时代文化)和南部的石片,从简陋到精致,从单调到丰富,逐渐显示出次大陆原始居民审美意识萌芽的最初迹象。 新石器时代艺术 印度新石器时代的工具,材料已不限于石英石,器物也不仅是切削打制而成,而且刻槽、磨光,形制多样。70年代以来在印度中央邦皮姆贝德卡等地发现的岩画,多描绘狩猎、舞蹈、战争场面。有些学者认为最古的印度岩画年代约在前5500年。约前4500年印度次大陆出现陶器,并彩绘花纹。在德干南部和安得拉邦发现的巨石古墓,具有世界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普遍特征,可能是历史时代印度宗教建筑□堵波的起源。 印度河文明时代艺术 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发祥地。以印度河流域发掘出土的哈拉帕和莫亨朱达罗等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亦称哈拉帕文化,据推测是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农耕文化。达罗毗荼人盛行母神、公牛、阳物等生殖崇拜。印度河文明城市遗址出土的母神、祭司、舞女、公牛等小雕像,瘤牛、独角兽、兽主、菩提树女神等印章,红底黑纹陶器上描绘的各种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形图案,多属于祈愿土地丰产、生命繁衍的生殖崇拜的形象化或抽象化的符号。构成印度本土传统艺术最显著特征的强烈的生命感,似可从达罗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中追溯渊源。作为印度本土传统艺术特色的奇特的想像力和浓厚的装饰性,亦可在印度河文明时代的艺术中窥见端倪。莫亨朱达罗著名的大浴池可能曾用于某种原始宗教沐浴仪式,表明印度艺术自古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约前1700年印度河文明突然中断了(中断的原因至今不明),但历史时代的印度艺术在精神上仍然与印度河文明时代的艺术传统遥相呼应。
分层式(floors)构图、特有的重叠(overlap)形象的方式和适合(decorum)式构图。赭红(redocher)、埃及蓝色(blue frit)、绿色(green bice)、黄色(yellow bole)、白(white earth)、 黑色(charcoal black)和金色(gold)的程式化使用,形成了埃及色彩风格。正面律的严格遵守导致了埃及风格的形象的产生。另外,象征手法(symbolic means)也是埃及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埃及人非常频繁而广泛地在艺术中运用象征手法,以至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在他的《美学》(asthetik)一书中将埃及艺术划入典型的象征艺术领域。埃及风格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变化,因为他们在造型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套完善的法则(rules)。例如,古埃及人借助方格、长方格和直线来把握人体比例关系。在动工前,匠人们先在被装饰物上等距离地定好若干点,然后以淡色直线将这些点纵横连接起来,构成均匀方格或长方格组成的网面,勾草图时按规定的格数界定人体外轮廓线,草图勾出后再将格子抹去,至今在一些墙面、岩石上,尚未抹去的线痕仍清晰可见。人体自脚心至前额刘海占18格,面部自鼻尖至额发占1格,手臂自肘至指端为5格,拳头占1格空间,脚底踏在地上3格……这个比例不仅在平面艺术中使用,在三维造型艺术中也被认真遵循

结合实例简述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的总体特征


文章TAG:印度艺术印度  印度艺术  艺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