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行犹可复,岁月哪可追。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2,劝君莫惜金缕衣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下句:劝君惜取少年时
金缕衣 杜秋娘(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劝君莫惜金缕衣陶渊明杂诗

3,杂诗陶渊明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及时行乐,因此:近邻。分散逐风转,飘泊如路上的尘土。④斗。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这句和下句是说,一日难再晨:趁盛年之时?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指此身:陶渊明人生无根蒂。⑥及时。⑤盛年,此身历尽了艰难,就不会重新再来,没有根蒂,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蒂的异体字,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译文】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落地为兄弟③,并不等待人。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注释】①蒂(dì帝),飘如陌上尘①,要趁着年富力强!得欢当作乐。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多做些应该做的事。比邻,瓜当,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酒器。陌,斗酒聚比邻④:壮年,这里泛指路。③落地,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非常身,此身历尽了艰难。盛年不重来⑤。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已非常身②,岁月不待人,勉励自己。②此。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果鼻,光阴流逝、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及时当勉励⑥,何必骨肉亲:刚生下来,只要过去了。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东西的路,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之一)】作者:不是经久不变的身。生命随风飘转

杂诗陶渊明

4,陶渊明杂诗赏析

【赏析】对于人类来说,珍惜生命价值、珍惜寸阴之精神乃是长青的。读陶渊明的《杂诗》第五首,常受到一种极亲切的感动,寻思其原因,实在于此。“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渊明善于把人所共知、反习而不察的人生体验指点出来,而且用的是极自然极简练的语言。这往往使人感到又惊讶又亲切。此二句即一好例。诗人回忆自己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欣悦。“无乐自欣豫”的“自”字,下得准确而微妙,直道出年青生命自身无穷的活力与快乐。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向上的生命情调。“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向上的精神生命受了文化的教养,便升华出“猛志”。按照传统文化,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志向。“猛志”之猛,突出此志向之奋发、凌厉。“逸”,突出此志向之远大、超越。“骞翮”即展翅,“翥”者、飞也。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以上四句回忆少壮时代生命情调,诗情从容之中,而有飞扬之势。“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年光苒苒流逝,当年那种雄心,渐渐离开了自己。诗情由此亦转为沉抑。“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即便遇上了欢乐的事情,也不再能欢乐起来,相反,常常怀有深深的忧虑。此二句写出人到中年、晚年之体验,与起笔二句形成深刻对照。诗人对自己的遭遇、时代,一概略而不言,唯反求诸己。所以写出的实为一种人生体验之提炼,一种生命自身的忧患意识。“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气力渐渐衰退,转而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了。深感形体生命的逐渐衰老,这还仅仅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一层次。“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壑舟”语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此处是借用“壑舟”喻指生命。观下二句中“止泊”二字,即承“壑舟”而来,可证。此四句,语气连贯为一意群。生命耗逝,片刻不停,使自己不得停留地走向衰老。“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未来的人生道路,不知还有多少途程,也不知生命之归宿将在何处。联系上文之“猛志”及下文之结笔,则此二句之意蕴,实为志业未成之隐忧。生命日渐有限,而生命之价值尚未实现,这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二层次。结笔乃更进一层:“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生命之价值是在每一寸光阴之中实现的,寸阴可惜。古人珍惜寸阴,顾念及此,不能不使人警惧怵惕!珍惜寸阴,念此警惧,足见犹思奋发有为,此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三层次,亦是其忧患意识之一提升。结笔二句,深沉、有力。其启示意义,乃是常新的。渊明此诗之主题意义,为一种生命之忧患意识。此种忧患意识之特质,是形体生命逐渐衰老,而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终于产生再奋发再努力之自我觉悟。按照中国文化传统,主体价值之实现,有三种模式。“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中,立德是为第一义。陶渊明之一生,于立功的一面,虽然未能达成,可是,在立德、立言两方面,却已经不朽。读其诗,想见其为人,可以说,若没有“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之精神,陶渊明之成其为陶渊明,将是不可想像的。全幅诗篇,呈为一种苍凉深沉之风格。诗中,包蕴了少壮时之欣悦,中晚年之忧虑,及珍惜寸阴之警惧。诗情之波澜,亦由飞扬而沉抑,终至于向上提升。全诗体现着陶诗文体省净而包蕴深远的基本特色。这种特色,实为中国诗歌艺术造诣之一极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①。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②。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③。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④。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⑤。壑舟无须臾⑥,引我不得住。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⑦。古人惜寸阴⑧,念此使人惧。【注释】①欣豫:欢乐。这句是说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②猛志:壮志。逸:超越。四海:犹天下。骞:飞举的样子。翮:羽翼。骞翮:振翅高飞。翥(zhù助):飞翔。这两句是说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 ③荏苒:逐渐地。颓:逝。此心:指志四海、思远翥。这两句是说随着年岁的衰老,这种少壮时的豪气已经逐渐消逝了。 ④值欢:遇到欢乐的事。无复娱:也不再欢乐。每每:常常。这两句写出老年的心境与少壮时“无乐自欣豫”不同。 ⑤衰损:衰退。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⑥壑:山沟。壑舟:《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这里借喻自然运转变化的道理。须臾:片刻。这句和下句是说自然运转变化象《庄子》中的“壑舟”一样,即使想办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使自己逐渐衰老下去。 ⑦前涂:犹前途,这里指未来的时光。几许:几多、多少。止泊处:船停泊的地方,这里指人生的归宿。这两句是说不知我未来还有多少时光,也不知何处是我的归宿。 ⑧惜寸阴:珍惜每一寸光阴。这句和下句是说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阴,想到自己一生虚度了大半岁月的可怕。【赏析】 对于人类来说,珍惜生命价值、珍惜寸阴之精神乃是长青的。读陶渊明的《杂诗》第五首,常受到一种极亲切的感动,寻思其原因,实在于此。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渊明善于把人所共知、反习而不察的人生体验指点出来,而且用的是极自然极简练的语言。这往往使人感到又惊讶又亲切。此二句即一好例。诗人回忆自己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欣悦。“无乐自欣豫”的“自”字,下得准确而微妙,直道出年青生命自身无穷的活力与快乐。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向上的生命情调。“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向上的精神生命受了文化的教养,便升华出“猛志”。按照传统文化,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志向。“猛志”之猛,突出此志向之奋发、凌厉。“逸”,突出此志向之远大、超越。“骞翮”即展翅,“翥”者、飞也。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以上四句回忆少壮时代生命情调,诗情从容之中,而有飞扬之势。“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年光苒苒流逝,当年那种雄心,渐渐离开了自己。诗情由此亦转为沉抑。“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即便遇上了欢乐的事情,也不再能欢乐起来,相反,常常怀有深深的忧虑。此二句写出人到中年、晚年之体验,与起笔二句形成深刻对照。诗人对自己的遭遇、时代,一概略而不言,唯反求诸己。所以写出的实为一种人生体验之提炼,一种生命自身的忧患意识。“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气力渐渐衰退,转而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了。深感形体生命的逐渐衰老,这还仅仅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一层次。“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壑舟”语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此处是借用“壑舟”喻指生命。观下二句中“止泊”二字,即承“壑舟”而来,可证。此四句,语气连贯为一意群。生命耗逝,片刻不停,使自己不得停留地走向衰老。“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未来的人生道路,不知还有多少途程,也不知生命之归宿将在何处。联系上文之“猛志”及下文之结笔,则此二句之意蕴,实为志业未成之隐忧。生命日渐有限,而生命之价值尚未实现,这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二层次。结笔乃更进一层:“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生命之价值是在每一寸光阴之中实现的,寸阴可惜。古人珍惜寸阴,顾念及此,不能不使人警惧怵惕!珍惜寸阴,念此警惧,足见犹思奋发有为,此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三层次,亦是其忧患意识之一提升。结笔二句,深沉、有力。其启示意义,乃是常新的。 渊明此诗之主题意义,为一种生命之忧患意识。此种忧患意识之特质,是形体生命逐渐衰老,而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终于产生再奋发再努力之自我觉悟。按照中国文化传统,主体价值之实现,有三种模式。“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中,立德是为第一义。陶渊明之一生,于立功的一面,虽然未能达成,可是,在立德、立言两方面,却已经不朽。读其诗,想见其为人,可以说,若没有“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之精神,陶渊明之成其为陶渊明,将是不可想像的。 全幅诗篇,呈为一种苍凉深沉之风格。诗中,包蕴了少壮时之欣悦,中晚年之忧虑,及珍惜寸阴之警惧。诗情之波澜,亦由飞扬而沉抑,终至于向上提升。全诗体现着陶诗文体省净而包蕴深远的基本特色。这种特色,实为中国诗歌艺术造诣之一极致。

文章TAG:陶渊明杂诗陶渊明  杂诗  一日难再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