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燕乐的起源

周代已有所谓“燕乐”,即“房中乐”,为后妃在宫中所用,其歌词俱在《诗经》的《周南》、《召南》中。汉代宫廷中也有“房中乐”,这些都是雅乐的一部分,性质与唐、宋燕乐不同。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外国或外族)音乐的总称。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从唐初到开元、天宝时期(618~755)的百余年间,社会空前繁荣安定,形成两汉以后封建社会的最伟大的时代,文化艺术也发展到高峰。音乐艺术则以新的宫廷音乐燕乐为中心,向多方面发展。

燕乐的起源

2,名词解释燕乐俗讲变文唐传奇

燕乐:中国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亦称“宴乐”。俗讲:唐代流行的一种寺院讲经形式。多以佛经故事等敷衍为通俗浅显的变文,用说唱形式宣传一般经义。其主讲者称为"俗讲僧"。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如敦煌石窟里发现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唐传奇:传奇本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名词解释燕乐俗讲变文唐传奇

3,隋唐燕乐的主要特征

燕乐包括各种声乐、器乐、舞蹈乃至散乐百戏等,其主体是歌舞音乐。歌舞音乐中,大曲(包括法曲)又居于重要地位。燕乐大曲较以前的相和大曲和清乐大曲更细致,更复杂多变,其结构也庞大得多,标志着歌舞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燕乐在乐器运用上也较前代有了很大发展,以琵琶为中心,同时引用诸多从边疆和国外传入的新乐器。隋唐燕乐(泛指宴享娱乐的歌舞),主要就是由乐舞伎人表演的。其形式品种之丰富,技艺之高超,队伍之庞大,以及在社会上流传之普遍与深入,都可以说是既空前又绝后的。娱乐性更强的是坐、立部伎和歌舞大曲。坐部伎在堂上演奏,规模较小;共六部。立部伎共八部,在堂下表演,规模较大。主要节目有《破阵乐》、《庆善乐》、《圣寿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等。《新唐书.礼乐志》载:太常(主管乐舞的大臣)考核坐部伎,不合格的转去立部,立部也不行,就送去学雅乐。可知坐部伎人的艺术水平是最高的~

隋唐燕乐的主要特征

4,古时的燕乐最初是在什么场合中演奏的 历史话题

“燕”字或作“讌”、作“宴”,“燕乐”就是宴会时演奏的音乐。 唐代把当时的音乐分做三类: 1.雅乐——是汉、魏以前的古乐。 2.清乐——是“清商乐”的简称,大部分是汉、魏、六朝以来的“街陌谣讴”。 3.燕乐——主要成分是周、隋以来西北各民族的音乐。 “燕”字或作“讌”、作“宴”,“燕乐”就是宴会时演奏的音乐。汉、魏以前的 雅乐,在唐代已经不中听了。清乐当时盛行于长江上下游(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里 所载的相和歌《江南可采莲》等曲就是)。在生产力长期停滞和由封建生产关系所规定 的农村文化生活长久僵化着的时代里,民间的音乐和乐器制作只能有单调和舒缓的节奏 旋律,既没有战国以前农民生产力从领主制度之下初获解放时的繁促淫滥的情致,也不 能和奔放热烈的新兴游牧民族的音乐相比。这种音乐是不能满足于六朝以来迅速发展的 商品都市的要求的,所以在西北各民族的音乐大量输入的时候它就相形见绌,逐渐衰颓 。唐代的国际交通和商业都市都比前代发达。统治阶级和市民都要求吸收外来文化以丰 富自己的生活,于是衣着、居住、绘画、音乐般般“胡”化,燕乐就是以这大量输入的 “胡”乐为主要成分的新乐(它里面自然也包含有许多民间固有的清商乐的成分)。它 的乐器以琵琶为主,琵琶有二十八调,音律变化繁多,在当时是进步的音乐,所以它一 进中国,便在中国音乐史上划成为一个新时期。我们看白居易、元缜诸人许多咏琵琶的 诗篇,便可见这种音乐在艺术上的造就和感染力的巨大。由于市民要求有适合于他们生 活需要的文化享受,由于外来乐调的流行影响民间小调和文人诗歌,词就在这社会环境 中产生流行了。它是“胡夷里巷”乐曲的混合物(“胡夷里巷”是《旧唐书·音乐志》 中语),它把我国诗歌提高到另一新阶段。
饮酒吃饭

文章TAG:燕乐乐的  起源  
下一篇